高职思政课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4-05-04 23:26齐巧洁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思政课程融合

齐巧洁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思政课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研究。首先,通过阐述思政课程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理论,以及二者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明确了本研究的目标和价值。然后,通过对思政课程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二者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的结果将促进高职院校应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课课程建设有效融合,从而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程;生态文明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1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愈发强烈,自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各行各业和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而高校作为培养、塑造人才的重要阵地,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应有之义,在高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思政教育作为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承担着育人责任。

1高职思政课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理论

1.1思政课程的主要功能

一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热爱国家、人民和社会制度;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三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心,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心的人。

1.2思政课程的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作为老师也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理论

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理论。生态伦理主张人类应该以一种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人类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理论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即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态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尊重自然、保護环境的行为习惯。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生态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生态文化包含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环境污染的防治等生态理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生态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生态法制是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生态法制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环境的破坏,哪些行为是保护环境的正确行为,从而自觉遵守法律,保护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生态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态经济的概念和原理,认识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高职思政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当前我国高校高职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

思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在过去的思政课程中,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政课程的内容已经扩展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

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以往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式的,而现在,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得思政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之前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而现在,通过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参与度、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考核,提高了教学质量。

2.2目前我国高职思政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思政课程的内容更新不及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科技成果等都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思政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科技成果在思政课程中得不到及时的反映和处理。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高职教育也需要与产业深度融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然而,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市场需求。

多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接触到的信息和观念更加丰富多样,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致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出现难以实现的挑战。

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参与度、实践能力等多元化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的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3.1生态文明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传授生态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生态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生态文明教育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它不仅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3.2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成果

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学生了解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生态文明教育推动了学校和社会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广,使得学校和社会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推动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社会中的普及和实施。

3.3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仍然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使得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一些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可能过于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自然的过度保护,而忽视了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目前,大多数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而这种方式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有效的评价方法,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尽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只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就一定能够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4高职思政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策略

4.1理论融合: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展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可以通过讲解绿色生活方式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另外也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讲解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例如,可以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同时,也可以讲解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学生理解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正确价值观。

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融入思政课程建设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4.2实践融合: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融入思政课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如校园绿化、垃圾分类、环保知识宣传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体验绿色生活方式的乐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实地考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环保项目或者自然保护区,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参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让学生了解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过程;也可以参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环保案例,如中国的垃圾分类政策、美国的国家公园制度等,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生态文明價值,现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使得各种信息能够迅猛地传播,且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极其广泛,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方式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建造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平台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度,通过榜样力量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加深,从而培养多方位全角度的高素养人才。

将高职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通过课堂、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方式,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挥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培养高素质的绿色环保型大学生综合人才。

4.3制度融合:明确思政课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体系中,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而生态文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二者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它们在教育体系中的合理布局。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建立和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包括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计划,设置相关的课程模块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同时,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生态文明知识。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思政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有一支既懂思政教育又懂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引进一些具有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以丰富和完善教师队伍。

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平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企业可以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开展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等活动;社区可以组织环保活动和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加强制度建设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执行和监督机制,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完善。

5结论

高职思政课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是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环保意识,并注重课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需要创新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安彦彦,姜艳文.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J].教育业,2017,(12):8284.

[2]王璐.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之策探究[J].环境工程,2022,40(03):298.

[3]谈震,李倩男.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之策[J].智库时代,2019,(25):208+288.

[4]冯丽.大学思政教育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与创新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5):137140.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思政课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