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4-05-04 02:10张雪萍王健宇
职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途径

张雪萍 王健宇

■摘 要: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首钢技师学院坚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推动学校育人质量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大思政课”;技工院校育人体系;途径

■课 题:本文系北京市教委校企社合作建设思政育人基地课题(课题编号:FG2022011)的研究成果。

“大思政课”理念,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的延续和发展,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方向指引和价值遵循。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然字面上仅有一字之差,但相比于“思政课”,“大思政课” 理念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意义上已经大有不同,其理念更新、内涵更深、视野更广。

一、“大思政课”育人體系构建的背景分析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面对新形势,职业院校需立足自身教育特点和校本特色,构建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组成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二)岗位需求与学生职业发展成长需要“大思政课”助力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的《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显示,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在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人才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专业人员培养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供求结构不平衡等;专业建设方向不明,专业建设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等;核心专业化建设仍需加强,在专业培养中存在行业前沿问题关注不够、前沿技术更新不快、行业核心技术专注不够等问题。

据此,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既要满足多元化的产业人才需求,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在产业新的岗位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成长需求之间寻找培养目标定位的契合点,不断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要、新需求,以素质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观念、战略思维,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三)聚焦“大思政课”建设现实问题

近年来,思政教育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地位很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职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按教育部规定比例配足配齐;思政教师队伍专业能力逐渐提升;课程思政深入人心;思政课程教学效果逐渐提升,互动式、启发式、团队学习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内容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思政教育时空拓展,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纳入学校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行业模范、专家、领导干部等走进校园讲授思政课程;互联网及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活力。

但各技工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协同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思政课”制度协同尚不完备,组织领导、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制度协同不够;“大思政课”育人主体协同尚不完全,学校党委、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协同不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尚需深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尚未完全形成;思政课与学生社团活动、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机制不强等。“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资源,关键要构建协同机制。因而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是破解当前技工院校思政建设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首钢技师学院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工作初探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钢技师学院党委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顶层环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相关重要论述、国家及北京市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引,充分结合行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大思政课”理念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创新,积极构建完善“大思政课”教育与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培养为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一)抓牢主力军,汇聚全员育人力量

第一,弹好“协奏曲”。学校坚持齐抓共管,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制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暨“三全育人”年度工作计划、专项行动计划等,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学校党委每年专题研究制定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构建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为主体的“大思政课”格局,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增强思政教育的合力。

第二,引进“外援团”。学校立足所处地区的红色精神谱系,深入挖掘百年首钢发展史中的精神富矿,依托首钢园、香山革命纪念馆、李大钊烈士陵园等校园周边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由学校党委领导、校外导师、知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等一起担任红色精神“主讲人”,将思政教育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形成联动机制。深化“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邀请大国工匠郑兴、刘宏、卫建平等优秀校友进校园,激励学生树立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悟匠心、炼匠技、践匠行,树立自信,强化使命担当。

目前,学校已经利用北京首钢冬奥场馆、北京市中关村石景山园及周边社区新时代文明服务站等资源,建设了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未来,还将继续深化与合作企业的共建,将生产一线和“田间地头”作为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实践场地,让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悟,在实践中学本领、长才干、见世面、受考验,在学思践悟相融合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二)坚守主阵地,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第一,让思政课堂生动起来。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运用案例讨论、行动学习、小组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模式。以学习强国、学习思政课平台等为抓手,创新思政课程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围绕建党百年开展思政课堂唱红歌活动;围绕建团百年开展“强国有我,思政课堂诗歌诵读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党史人物和故事、党史知识竞赛、红色家书诵读等党史元素;组织学生讲思政微课,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微视频制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黄南苑社区、石景山区文化馆、中关村石景山园党群服务中心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第二,让课程思政协同起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激发并运用其中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协同,思政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制定了《首钢技师学院课程思政指引》,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机制,对学校的特色学科、主干学科进行深入分析,从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开始,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多元化、多层次联合协同与创新融合,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协调、开放、共享。近两年来,学校公开出版课程思政专著1部,完成北京市级课程思政课题5项、優秀课程思政案例20余篇,组织校内外课程思政专题培训200余人次。“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工作局面逐步形成。

第三,让校园阵地坚固起来。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等,聚焦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人员,加大引导和管理力度,守牢守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构建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将“网络育人”贯穿于思政工作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

(三)弘扬主旋律,奏响全过程育人强音

第一,融入重大活动。学校承办了“6.16”全国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7.15”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活动,组织师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志愿服务活动。以重大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拼搏奋进中实现自身理想,在社会发展中感受时代发展,自觉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进程。并把思政教育放到志愿服务工作的第一线,贯穿志愿者日常教育管理培训的全过程,广泛开展“青力冬奥”主题活动,拍摄冬奥宣传手势舞、主题MV,组建校院两级宣讲团,充分挖掘在服务保障冬奥中涌现出来的师生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让冬奥精神得到广泛发扬。同时,以科技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做到“一月一主题,一周一计划”,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仪式感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活动,让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全过程。

第二,融入日常生活。学校加强学生出入校门管理和晚间归寝管理,推进“公寓品味生活”文化建设,创建“一楼一品”“一层一品”品牌建设,积极推动思政工作“进公寓”。注重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内主要道路两侧宣传栏,定期张贴宣传海报,发布学生教育学习精彩瞬间,积极推动思政工作“进校园”。持续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辅导室,完善辅导员约谈制,构建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机制。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和“接诉即办”工作,推进“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巩固深化校园安全专项整顿工作成果,健全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设首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心功能。

第三,融入学生社团。学校着力深化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改革,加强团学干部培养,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入社团建设,打造20余个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以理论研习、热点争鸣、主题探讨、社会调研、品鉴经典等多种形式,从“学、研、践、悟”四个方面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健身社团以“无人无处不可锻炼”为活动宗旨,践行健康生活习惯,体验身体素质提高的快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享受乐趣、磨炼意志、健全人格。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结合专业优势,组织策划主题展览活动。学生自行设计展板内容、自行讲解,为校内师生思政教育开辟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栾学钢.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第四辑)[J].化工职业教育,2020(2).

[2]石书臣,韩笑.“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问题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2(6).

[3]汪红梅.高校思政课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几点建议[J].教育文化,2020(2).

(作者:张雪萍,北京市首钢工学院副教授; 王健宇,首钢技师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途径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