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柑桔黄龙病发病流行特征及构建绿色防控模式

2024-04-14 17:28蓝宏灿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实施要点

蓝宏灿

摘 要:柑橘黄龙病又被称为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属于细菌类病害。传病昆虫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病原的唯一传播媒介,在柑橘种植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的防范木虱的传播流行,将会很好地控制该种疾病。上林县有着悠久的柑橘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当地柑橘的栽培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然而在柑橘栽培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到柑橘的产量和品质,不利于提高种植效益。在诸多病虫害当中,黄龙病是一类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一旦林间有大量的木虱繁殖,就会给黄龙病的大范围传播蔓延提供条件,所以需要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病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构建绿色防控措施,将该类疾病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绿色防治防控;实施要点

柑桔黄龙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严重柑桔病害,对柑桔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防控柑桔黄龙病意味着采取可持续、环保和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该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防控柑桔黄龙病能够保持果树的生长健康状态。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土壤、加强营养调控等措施,提高果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柑桔黄龙病的发生机会。另外在绿色防控模式下需要注重生态学原理,推崇自然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生物防治、生物灾害管理和合理施药等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此外,通过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生物制剂、增加生态屏障等手段,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和环境的化学残留,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与传统的化学防控相比,绿色防控柑桔黄龙病具有显著的优势。它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抗病品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

1病原特征

亚洲韧皮杆菌致柑桔黄龙病是由亚洲韧皮杆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柑桔病害。亚洲韧皮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芽孢、无鞭毛的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为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约为0.5-1微米×1-3微米。在細菌的细胞壁外,有一层较厚的多糖荚膜。病原对恶劣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土壤、病组织、种子和植物表面等处存活。在病组织中,病菌会进入休眠状态,对干旱、低温和高温等环境具有较强抵抗力。在适宜条件下,病菌能够快速繁殖并引起病害[1]。亚洲韧皮杆菌对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因素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pH值为6.0-7.5的环境中,病菌生长繁殖较为适宜。此外,病菌对高温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高温下生长会受到抑制。病菌在柑桔树上的病斑组织中存活,尤其在叶片、果实和嫩枝上。在病组织中,病菌会进入休眠状态,对恶劣环境具有较强抵抗力。当柑桔树受到伤害(如昆虫咬伤、风伤、修剪等)时,病菌会从病组织中溢出,通过伤口侵染健康组织。病菌主要通过韧皮部传播,导致病害在柑桔树内迅速蔓延。在侵染的健康组织中,病菌通过分泌酶类分解细胞壁,繁殖并引起病害症状。病菌在柑桔叶片上形成黄色斑点,在果实上形成凹陷斑,最终导致柑桔树叶片脱落、果实变形,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病害在柑桔树之间通过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途径扩散。自然传播途径包括昆虫(如介壳虫、粉蚧等)和风雨等环境因素。人为传播途径包括苗木、果实和枝条的调运,以及工具、衣物等传播。

2流行规律

柑橘黄龙病的病菌主要来源于带病植株。病原菌在病斑组织中存活,尤其在叶片、果实和嫩枝上。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会迅速繁殖并传播。病菌的传播途径包括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自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昆虫(如吗,木虱)和风雨等环境因素传播。人为传播途径包括苗木、果实和枝条的调运,以及工具、衣物等传播[2]。黄龙病对大多数柑橘树种都具有感染性,其中以橙、柚、柠檬等品种最为敏感。感病植株的发病程度受树龄、品种、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病流行受气候、环境、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适宜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和树体生长状况(如树势、嫩梢抽发等)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此外,管理水平较低、树体营养不良的柑橘园更容易发生黄龙病。

3为害症状

病菌侵染柑桔根系后,会导致根系生长受阻,根系变短、变细,颜色变暗。病根的皮层和木质部逐渐腐烂,最终导致植株生长受阻,树势减弱。病菌通过韧皮部传播,导致枝干上出现黄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溃疡状。在枝干的阳面,病斑呈现橙黄色,而在阴面则呈现暗红色。病害严重时,枝干会枯死,甚至导致整棵树死亡。侵染叶片后,初期在叶片上形成黄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黄化、脱落。病叶的叶脉保持绿色,而叶肉变黄,叶片边缘向上卷曲。在病害严重时,整棵树的叶片会大量脱落,仅留下绿色的叶脉。果实受危害后,会导致果实表皮出现凹陷斑,随着病害的发展,果实会逐渐变形、变小,品质下降。病果的果肉变硬,口感变差,严重影响柑桔的产量和品质。柑桔黄龙病病害发展迅速,病菌会迅速蔓延至整棵树。植株的叶片大量脱落,枝干枯死,果实品质下降,最终导致树势减弱,甚至死亡[3]。

4绿色防控措施

4.1农业防治措施

4.1.1规范标识患病树

在柑橘黄龙病防控期间,规范标识患病植株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有助于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在柑橘园中,设立明显的标识,如黄色或红色旗帜、标识牌等,以提醒人们注意病害的存在。患病植株周围的区域应设立隔离带,防止病害传播。标识内容应包括病害的名称(如柑橘黄龙病)、警示语句(如“患病植株,请勿靠近”等)和相关信息(如防治方法、联系人等)。患病植株的标识应设置在植株附近,以便于人们容易发现和识别。同时,标识牌应该设置在植株的主要病害部位,如叶片、果实等。使用防水、耐候性好的材料制作标识牌,确保标识内容清晰可见,避免因天气原因导致标识损坏。定期检查患病植株的标识情况,确保标识内容完整、位置准确[4]。对于损坏的标识,应及时修复或更换。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的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病害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4.1.2规范清除患病数

对柑橘树进行全面检查,确定患病植株。患病植株通常表现为叶片黄化、果实品质下降、枝干枯死等症状。将患病植株周围的区域设立为隔离区,防止病害扩散。在隔离区设立标识,提醒人们注意病害的存在。根据病害程度和植株生长状况,制定合理的清除计划。一般而言,患病严重的植株需要立即清除;病害较轻的植株可以考虑暂时观察或采取其他防治措施。在清除病树时,应遵循修剪患病植株的枝干,将病枝剪除,尽量减少病菌的传播。使用锋利的刀具,将患病部位的树皮剥除,露出健康组织。注意剥除范围应超过病害部位,以确保彻底清除病菌。将修剪下来的病枝和剥除的病皮集中焚烧,以高温消灭病菌。焚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火势,防止火灾事故。使用过的工具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菌传播。清除病树后,对柑橘园进行全面消毒,以防止病害再次发生。此外,加强柑橘树的栽培管理,提高树势,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4.1.3严格检疫种植无病毒苗木

从有资质的苗木生产基地购买苗木,确保苗木来源可靠,质量有保障。避免从病区引进苗木,降低病害传播风险。在购买苗木时,要仔细检查苗木的叶片、果实、枝干等部位,确定是否存在黄龙病症状。同时,观察苗木的生长状况,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将购买的苗木送至植物检疫部门进行检测,确保苗木不携带亚洲韧皮杆菌等病原体。对于检测合格的苗木,可以進行种植;对于检测不合格的苗木,应予以销毁。选择经过脱毒处理的苗木进行种植。脱毒处理可以有效去除苗木中的病原体,降低病害传播风险。在种植过程中,注意保持苗木根系的完整,避免损伤,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种植无病毒苗木后,要加强苗木的栽培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合理施肥、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苗木健康生长。

4.2木虱防治方案

4.2.1粘虫板防治方案

粘虫板防治柑橘木虱的原理是利用柑橘木虱对黄色和红色的趋性,将木虱吸引至粘虫板上,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粘虫板上的黄色或红色涂料对柑橘木虱具有趋性,木虱会顺着颜色趋向粘虫板,一旦接触到粘虫板,便会被粘住无法逃脱。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一般情况下,每亩使用20-30块粘虫板。具体数量可以根据柑橘木虱的严重程度、柑橘园的布局和风向等因素进行调整。粘虫板应悬挂在柑橘树冠的1/2至2/3高度处,以吸引柑橘木虱并降低其逃脱的几率。粘虫板的更换频率取决于柑橘木虱的发生程度和防治效果。一般情况下,每两周更换一次粘虫板,以保持防治效果。在木虱发生严重的时期,可以适当提高更换频率。

4.2.2害虫天敌繁殖方案

害虫天敌防治柑橘木虱的原理是利用天敌昆虫对柑橘木虱的捕食和抑制作用,达到防治的目的。害虫天敌防治柑橘木虱的原理是利用天敌昆虫对柑橘木虱的捕食和抑制作用。例如,柑橘木虱的天敌昆虫包括瓢虫、寄生蜂、捕食螨等。这些天敌昆虫可以有效降低柑橘木虱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常用的柑橘木虱天敌昆虫有瓢虫、寄生蜂、捕食螨等。其中,瓢虫是最常用的一种天敌昆虫,它不仅可以捕食柑橘木虱的成虫和若虫,还可以通过捕食卵和幼虫,有效抑制柑橘木虱的繁殖。每亩释放的害虫天敌数量需要根据柑橘木虱的严重程度和天敌昆虫的种类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每亩释放1000-2000只瓢虫或5000-10000只寄生蜂。害虫天敌的释放频率取决于柑橘木虱的发生程度和防治效果。一般情况下,每两周释放一次害虫天敌,以保持防治效果。在木虱发生严重的时期,可以适当提高释放频率。害虫天敌的释放方法有多种,包括自然释放和人工释放。自然释放是指将害虫天敌昆虫在柑橘园中自然释放,让它们自行寻找和捕食柑橘木虱。人工释放是指将害虫天敌昆虫直接放置在柑橘树上,以增加防治效果。

4.2.3化学防治方案

在新梢抽放前后各施药1次,以降低木虱繁殖和危害。选择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物,如25%噻嗪酮1000倍液、50%虎蛙乳油(敌·氟腈)500倍液、3.2%金甲维盐微乳剂(甲氨阿维·氯)微乳剂5000倍液、21克升除虫啉悬浮剂(吡·除)600倍液等。采用喷雾法进行施药,确保药物均匀地喷洒在柑橘树冠的各个部位。注意在喷药时,要避免阳光直射,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喷药。根据药物说明书和柑橘木虱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施药浓度。一般情况下,按照药物说明书推荐的浓度进行施药。结合柑橘木虱的发生程度和防治效果,可以适当增加施药次数。一般情况下,全年施药次数控制在4次以内,避免过量施药导致环境污染和抗药性。为了防止柑橘木虱产生抗药性,可以采用轮换用药的方式,即在不同的防治时期,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施药。

4.3做好病虫预测预报

定期对柑橘树进行巡查,发现病虫害症状及时记录。可以通过设立监测点,定期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柑橘黄龙病和木虱的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分析和发布病虫害的实时信息,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病虫害的防治等级和防治策略。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前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气象、生态等因素,制定预测预报方案,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加强对柑橘种植户的宣传培训,使他们了解柑橘黄龙病和木虱的危害、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及时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和危害。

4.4强化宣传,增强果农防病意识

提供科学的知识和实用的方法,让果农了解到防控黄龙病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这样果农能够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效果,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资源投入,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共同推进柑橘黄龙病的有效防控工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向果农提供关于柑橘黄龙病的知识和防控技术的培训和讲座。通过讲解实际案例、介绍成功经验等方式,提高果农对黄龙病的认知和觉悟。制作并发放宣传册、海报、宣传单等资料,向果农普及黄龙病的基本知识、危害和防控方法。可以将这些资料发放给果农、果树合作社、合作社门店等,使信息覆盖面更广。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农业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进行黄龙病宣传报道和文章刊载。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相关内容,引起公众和果农的关注。选择具备条件的农场或果园,建立黄龙病防控示范园,通过现场展示防控技术和示范案例,引导果农学习和参观,提高其对防控措施的认同度。设立柑橘黄龙病防控的社区、论坛或微信群,促进果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助。通过果农互相分享经验和技术,增强果农对防控柑橘黄龙病的意识和行动。政府可以设立奖励措施,嘉奖那些在柑橘黄龙病防控方面表现出色的果农。这将激励果农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并提高他们对该病的重视程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柑桔黄龙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果树健康、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实现绿色防控柑桔黄龙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洋,郭莲,余宪华,等.江西境内柑橘木虱的发生特点与控制对策[J].生物灾害科学,2022,45(3):311-317.

[2]廖为财,刘杨,胡燕,等.赣州市柑橘黄龙病检疫防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8):89-91.

[3]邱发进,李行忠.柑橘黄龙病的防治策略[J].种子科技,2022,40(13):87-89.

[4]廖宏新.柑橘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22(12):60-61.

猜你喜欢
实施要点
基于内涵及实例分析的城市共同配送模式设计及要点分析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浅析实验室内部审核的实施要点
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浅析
隧道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关键技术及实施要点解析
电力检修项目成本控制的实施要点及相关问题略述
基于空管系统的告警技术实施要点解析
玉米铺管铺膜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管理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