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苗视角下林业种苗培育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2024-04-14 16:55白林娥贺春艳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林业

白林娥 贺春艳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增长需求,特别是林业产业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下推动绿水青山建设,加强林业种植的科学性十分关键。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科学培育林业种苗并加强病虫害防治,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借鉴,不断提高种苗培育水平,推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尝试以优质育苗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建设进程。因此,实现科学育苗对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科学育苗即根据种苗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制定有效的培育方案,实现培育阶段各项工作的深入规划,促进精准育苗。

1林业种苗培育技术要点

1.1选种与种子处理

选种时,应依据所处地区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情况,选择遗传品质好的种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种子制定相应处理加工方式。具体来讲,选种应基于本地的昼夜温差、空气湿度、各季节的降雨量、土壤墒情等综合考察,选择环境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我国南北方的环境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应有不同的选种标准。北方地区应选择抗寒性和抗旱性强的种子,而南方地区应重点关注种子防潮、防涝等问题。选购种子时最好选取当地的品种并搭配部分外来品种,在引入时要做好种子的保存工作。筛选种子时可以利用机器实现机械化筛选工作,筛除其中的瘪粒和砂石,以及其中表皮粗糙的种子,留下籽粒饱满的良种。

种子处理一般采用药剂拌种的形式,使其形成化学种衣剂包衣,防止各类虫害、根腐病等病害对种子的侵害。拌种时用硫酸铜、高锰酸钾溶液浸种。硫酸铜用0.3%~1%的溶液浸种4~6小时,高锰酸钾用0.5%的溶液浸种2小时。或者采用福尔马林浸种,在播种前1~2小时,用0.15%的甲醛溶液浸种15~30分钟,浸泡完成后将种子摊开晾干。

常见的种子催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结合温室大棚实现催芽,二是借助专业的操作系统完成催芽。目前后者的应用范围更广,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催芽技术主要包括水浸催芽、温床催芽、药物催芽。水浸催芽分为温水催芽和热水催芽两种。温水催芽的水温应保持在45℃左右,并将种子充分浸泡淘洗,7天后实现种子发芽。热水催芽的种子一般外壳坚硬,将水温保持在85℃左右可以实现有效催芽,多次浸泡后种子外形发生变化时,在室内静置3天完成催芽[1]。温床催芽主要利用光照条件促使种子发芽。药物催芽是采用化学元素浸泡种子实现发芽,一般可以选择铜元素或赤霉素,按照不同品种使用不同浓度的药物。

1.2培育技术

培育是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优质的培育技术有利于顺利实现林业生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划分苗圃,根据所培育苗木的种类和数量合理规划苗圃规模,选择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良好的地区,且整体面积足够,避免因苗圃过小导致培育密度大,影响植株生长。在种苗培育前,清除苗圃内的杂草、杂物、农作物前茬等,并使用硫酸亚铁消毒剂对土壤消毒,消除其表面的有害菌。

第二,要合理规划种苗生长阶段的养分供应标准,及时处理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为苗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要做到科学、精准施肥,注重补肥工作,保证土壤中含有足够的基质,确保养分的供应。一般来讲,每亩地应施加有机肥1000~1500kg,微生物菌肥的施肥量在900kg左右。施肥后,需深耕作业,使得有机肥、微生物菌肥与土壤完全混合,增加土壤的松软度和养分含量。深耕作业后,应及时利用机械完成平地作业,增加土壤与苗木根系的接触面积,为其萌发和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第三,优化播种技术。一是播种时要掌握合适的时机,提升种植的发芽率。应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播种,如遇到倒春寒情况,可以延后播种,降低恶劣天气对幼苗的影响。二是播种密度应根据树种的基本情况而定,如出苗率、树干粗细等。三是在播种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类技术,降低种植成本,提升种植质量。一般有三种播种技术,即人工播种、机械播种和播种床覆盖技术。当苗圃规模较小时,可以采用人工播种,根据种子的树木和苗圃的面积隔离规划播种的间距、行距完成人工作业,可以采用苗床撒播和条播两种方式。机械播种适用于大型的苗圃,相较于人工播种效率更高。且机械播种可以实现土地开垦、播种、盖土等操作,精准把控播种的行距和间距,可以实现高效作业,节省人力和物力。播种床覆盖技术主要是利用覆土清理苗圃中的杂草,使土壤养分翻至表面,为种苗的生长提供空间。针对不同种子的大小,一般覆土的厚度不同[2]。

1.3育苗技术

育苗是林业种苗培育的重要环节。从整体上提高育苗技术,要严格考察育苗人员的技术水平,健全育苗技术管理细则,确保技术人员在苗圃作业时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精准记录苗木的生长情况,及时作出技术调整。在育苗过程中,要注重消毒工作,防止发生病虫害。实现科学育苗,还可以综合运用理条、插条、嫁接等方式培育优良种苗。

在种苗生长期间,育苗人员应定期分析土壤、枝叶中潜在的病虫害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应定期除草,杂草会争夺幼苗生长所需的营养,因此,应基于幼林的生态系统,制定完善的除草计划。一是要清除获取林木营养的寄生性杂草。二是在幼苗生长第一年,通过犁地的方式,清除大型杂草,增加土壤的松软度,促进幼苗根系的呼吸。三是在林木生长的2~3年,合理保留树木根系周围的小型杂草,利用其干枯后的保温作用降低林间冻害发生概率。

林木生长过程中,还应对其侧枝、侧芽进行适当地修剪与采摘工作,保证主枝有充分的营养供应。在修剪过后,应在伤口处及时涂抹甲基托布津和生长激素,促进其愈合,预防病虫害的侵染。育苗人员还需根据苗圃的实际情况开展移植工作,如土坨移植、裸根移植等,若移栽运输距离较远,可以在起苗前澆1次水,提升苗木的成活率。

1.4出圃与运输

当苗木质量达到标准后,可以将苗木出圃。一般会选择在苗木的休眠期进行,时间为秋冬季节。在正式起苗前一周,应充分灌溉苗木,容器苗应在出苗前一天用水将其淋湿。在起苗期间,还需注意保护种苗的根系,避免出现损伤。在出圃时,可以采用分级、捆扎、包扎等形式确保根系完整。若树种的蒸腾量较大,可以将根部的土球一同带上,用塑料袋或草绳将其包裹住[3]。在运输前,种植人员应详细标注出种苗的资料,提高运输过程中的防护性,使其得到有效保护,为后续的移植提供便利。

2林业种苗培育的病虫害防治

2.1生物防治

在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生物防治技术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化学防治对苗木造成不利影响,实现绿色防治、科学防治,有利于促进育苗事业的顺利发展。目前,生物防治病虫害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利用昆虫防治,该防治措施具有作用面积大、速度快、操作简易等特点,利用自然法则实现最大限度的防治。以林木育苗中常出现的青虫、菜蛾等害虫的防治为例,可以将其天敌周氏啮小蜂投放在育苗基地中,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的化学药物消杀害虫,该措施具有较大优势,且不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符合当前我国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二是利用鸟类实现防治,自然环境中的很多鸟类都以害虫为食,利用鸟类的捕食天性防治害虫,不仅可以在不破坏树木的前提下实现科学防治,还能完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增加物种多样性。目前林区常见的捕食害虫的鸟类有山雀、啄木鸟、猫头鹰等,其中山雀、啄木鸟可以长期捕食栖息地中的害虫,防治效果较好,猫头鹰则可以防治鼠害。

三是微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采用病毒、细菌、抗生菌等消灭病虫害。如利用细菌中产生的苏云金杆菌可以实现防治多种病虫害的目的。真菌中的白僵菌能在多种昆虫身上寄生,可以防治马尾松毛虫、天牛等病虫害。球孢白僵菌可以实现马尾松毛虫的灭杀和抑制。

四是生物农药防治,生物农药主要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配制针对有害生物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等。相较于传统的农药,该药剂毒性低、选择性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巨大的潜力。如以苯酚为原料的杀菌剂、以苦参碱为原料的杀虫剂都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

2.2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是目前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不仅具有一定的便捷性,而且见效时间快,便于林业人员操作。一般来讲,化学药剂防治主要是通过喷洒的形式实现,林业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就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例如,针对立枯病,可以在林区施洒波尔多液,每隔8天使用一次,连续喷洒四次。提前预防病虫害发生,则可以在苗床上覆盖一层沙土和五氯硝基苯混合物,比例为1∶200,每亩苗木的施用量为1.3kg。

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容易造成林区环境污染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还会对防控范围内的各类农作物、林木等造成有害影响,不利于其生长。因此,采用化学防治手段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使用化学药剂前要明确病虫害发生的类型,做到精准用药,使用时要科学配置药剂比例并控制药剂使用量。二是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正确掌握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避免因操作方法不当造成植物和人员中毒的情况,给林业育苗带来直接损失。三是林业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定期开展人员培训,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扎实的操作经验,顺利地以化学手段防治病虫害,从而推动林业育苗事业的发展。

2.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在我国的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该方式一方面可以防止病虫害深入树木内部,隔绝传染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已经发生病虫害的情况,采用物理防治技术可以降低病虫害的生存率,实现高效防治。当前我国的物理防治技术多样,如借助高温、光、电等实现害虫的诱杀,通过树身下部涂抹石灰浆消杀病菌,或者借助机器人发出特定的声音干扰害虫并实现捕杀等。

2.4营林防治

病虫害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林区的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且部分林区所处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单纯依靠物理、化学等防治手段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还需综合统筹,在营林阶段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整体上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一是林业人员要从林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种植地的种子和幼苗,确保苗木的成活率。二是要采用多元化的引种方案,构建完善、多样的生态系统,提升林区内苗木应对病虫害的能力。三是在苗圃的选择和处理方面,应尽量采用轮作的形式,保证土壤肥力,避免出现病菌、害虫越冬的情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四是在后期的林区管理中,尽可能地使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若出现较大范围的病虫害情况,则应适量使用化学药剂,科学选择和配比,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5其他注意事项

第一,要做好外来植物的检验检疫工作。为了实现林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引进外来植物树种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并且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培育出更为优质的杂交树种,提高树木生长质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有利于增加林区的经济效益。但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具有以上的优势,若缺少了相关的检验检疫手段,可能会导致林区出现新型的病虫害,在缺乏天敌制约、药物手段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下,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因此,林区专业人员在引种时应做好检测工作,一是引入的种子应具备检疫证书,二是通过抽样检查的方式,检验种子是否携带病菌和虫害,三是种子进入林区后应再次进行复查检疫,避免在检疫环节中出现纰漏,影响种子质量[5]。

第二,应注重提升林木品质,增强其抗病虫害的能力。一是林业人员应根据所掌握和收集的数据信息,分析不同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选择能力强的植株重点培养。二是应及时清除易受病虫害影响的树木,从源头截断病虫害扩大的可能,提高整个林区的抗病能力。三是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在培苗、育苗阶段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树木生长标准提供优质的水肥,保障树苗的健康生长。

第三,要做好人才培养和技术投入工作。当前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难度进一步增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增强人才的专业素质,做好苗木培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上,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展览会等,让人才在互相交流中了解当前前沿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理论。同时,可以聘请行业专家为从业人员讲授相关技术,并在实践中培养从业者的经验和技巧,切实提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在技术投入上,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林区提供便利,解决经济和政策上的困难,鼓励林区积极采用新型的无公害防治手段,从整体上提高效益。

第四,加大对苗木的管理和养护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高效施肥和灌溉。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充分利用当前的前沿技术杜绝火灾隐患。

林业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生态资源,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提高树木种苗的成活率,有利于发挥林业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林业育苗工作中应关注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种苗培育的创新,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使其朝着产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前进,实现绿色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易倩楠.科学育苗视角下林业种苗培育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23(05):51-53.

[2]秦云.基于科学育苗视角简析林业种苗培育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22(35):46-48.

[3]杨菁.基于科学育苗视角的林业种苗培育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02):118-120.

[4]郭海平.林业病虫害常用防治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11):106-108.

[5]牛英.林业育苗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运用探究[J].種子科技,2022,40(11):109-111.

猜你喜欢
病虫害防治林业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林业种植及养护管理模式探究
加强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