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意义及优化措施分析

2024-04-14 18:20叶艳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无公害栽培技术水稻

叶艳

摘 要:新时期,社会民众对食品安全越发关注,农业种植生产更加强调安全无公害、绿色环保无污染。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以实现无公害、优质高产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栽培技术,以满足社会民众对食品质量的高要求。本文先分析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意义,进而重点探究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应用,以期为相关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科技能力不断提升的当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民众对食品安全提出的要求随之增高。所以农业行业开始加大对无公害、无污染、绿色环保的重视,致力于通过创新农产品生产技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1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意义

1.1提高水稻产量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合理应用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首先,有利于合理运用土地资源,达到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能避免以往水稻种植过程使用过多农药而导致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现象等,符合我国提出的绿色生产目标;最后,能使水稻产量显著提高,为水稻种植者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而这也会激发水稻种植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应用新型水稻栽培技术,助力技术推广。

1.2提高水稻品质

新时期,社会民众并非以温饱需求为主,而是将目光放在绿色、无公害食品上,这对水稻种植品质提出较高要求。在水稻種植过程中,合理应用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一方面,能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理念,生产出质量优越的水稻产品,满足社会民众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应用成本较低,所以能使水稻种植者的支出减少,缓解其经济压力,使其全身心投入种植生产中。在新时代,对此项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

1.3提高农业经济

基于对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实现高质高产,使水稻产品市场销量提高,让水稻种植者获得更广的销路,这不仅能推动水稻种植业可持续发展,也能为水稻种植地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2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应用

2.1选种

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明确天气温度变化规律、降水量、光照时长以及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发生频率等,选择适宜栽培的无公害、优质水稻品种,保证所选品种具有较强抗性、较好抗病性、生育期合适、能实现高产等诸多优势。同时,关注种子净度、整齐度,分析种子各项参数,如含水量、发芽率等,确保所选种子质量优质,满足优质高产的标准要求。

2.2选地

选择排水便捷、光照条件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地势平坦的地块作为稻田,且所选地块周围5km范围内不应存在工厂与矿区。为避免稻田受到污染,可在稻田四周设置隔离带。

2.3整地

合理采用整地方法,对于一般稻田,应平整土地,满足上部细、下部粗的要求,确保土壤孔隙度良好,为水稻生长提供保障;对于节水稻田,通常以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的应用为主,所以不进行翻地处理,而在插秧开始前3天左右直接灌水,并确保寸水,以起到良好的除草效果。同时,合理控制耙地深度,以3~4cm为宜,在保证土壤熟化的基础上,避免出现飘苗问题。在整地阶段,还应将无公害、原生态肥料作为基肥,每亩施肥量以1500~1800kg为标准,以此为水稻生长创设良好条件[2]。

2.4种子处理

首先,晒种。晒种的目的在于提高种子成活率,杀灭种子表面的细菌,使种子的抗病能力得到增强。将种子均匀摊铺在阳光下晾晒2~3天,并在晾晒过程适时翻动,注意翻动力度,保证轻柔,以避免种子破壳。如果晒种时涉及多个品种的种子,应分隔处理,防止种子混淆。待晒种完成后,水和盐按25∶6的比例混合成盐水,将种子放入其中,筛选出优质种子,再将其放在清水中清洗。

其次,浸种。将种子倒入温水中,并合理控制水温与浸种时间,当水温约为15℃时,应浸种4天左右;当水温约为10℃时,应浸种8天左右,以确保水分被充分吸收。

最后,种子消毒。常用消毒方法包括两种,一是物理处理法,二是药剂浸种法。其中,物理处理法又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等离子处理形式,主要在高压电弧下,发挥电磁辐射作用对种子进行消毒;二是温汤浸种,主要通过冷渍温浸、开种温浸对种子进行消毒。在应用药剂浸种法时,应合理选择杀菌剂,与适量水均匀混合,将种子浸入其中一段时间,以实现消毒处理,为保证种子出芽率,还可加入少量的三十烷醇微乳剂。待种子消毒后,还应进行种子包衣处理,以免发生水稻病虫害现象[3]。

2.5育苗

运用新型育苗技术,如抛秧盘育苗技术,以降低种子腐烂现象,促进幼苗生长,加强幼苗质量。与其他育苗技术相比,抛秧盘育苗技术应用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且省力省工,具有分蘖多、易于实现高产的优势。待幼苗生长高度达到7cm左右时,可进入后续插秧环节。

2.6插秧

为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应优化人工插秧方式,运用抛秧盘育秧方法,在减少人力劳动的同时,保证插秧合理,加强插秧效率。在插秧过程中,一方面,应培育无病虫害现象的秧苗,结合天气情况,科学开展排水炼苗工作,并施用适量叶面肥,进而抛秧;另一方面,应合理控制抛秧密度,在栽秧前,采取精耕措施,确保稻田平整,不同区域高低相差在3cm以下,为抛秧立苗提供助力,同时,在良好天气条件下抛秧,在不影响水稻幼苗生长的基础上适当密植。

此外,为实现优质高产,可结合水稻栽培与鱼类养殖,通过对稻田空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水稻、鱼类共同生长。一方面,养殖鱼类能将稻田中能为水稻生长带来影响的不良因素清除,如杂草、害虫等;另一方面,所养殖鱼类的排泄物能作为促进水稻生长的肥料,实现绿色环保,优化稻田土质。除养殖鱼类外,也可养殖螺蛳,通过水稻、螺蛳共同生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使水稻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7施肥

施肥的目的在于保证土壤养分丰富,为水稻生长带来促进作用。在水稻生长期间,应对水稻的生长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合理开展施肥工作,确保水稻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充足养分。一方面,应施足基肥。在此环节中,主要施用有机肥,辅助施用无机肥,保证氮、钾、磷等元素充足。在施用肥料时,结合土壤种类、土壤养分情况以及水稻品种特性等对施用量进行控制。对于土壤养分水平较低的情况,可适当加大施用量;对于土壤养分水平较高的情况,则应适当减少施用量;对于保肥能力较弱的浅薄砂性土,可适当加大施用量;对于保肥能力较强的深厚黏性土,则应适当减少施用量。总体而言,在水稻生长期的总施肥量中,基肥占比较大,能达到40%~60%。另一方面,应增施追肥。首次追肥应在水稻返青时期进行,追肥时以尿素为主,并在追肥后4天之内避免开展灌溉工作。在首次追肥后一周左右,开展第二次追肥,追肥时以分蘖肥、复合肥为主。第三次追肥在水稻抽穗期14天左右开展,追肥时应结合水稻生长情况对施肥量进行控制。第四次施肥在水稻拔节时期开展,追肥时以钾肥为主。通过科学开展施肥工作,促进水稻良好生长[4]。

2.8灌溉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灌溉工作尤为重要,为落实优质高产目标,应合理灌溉,在水稻生长前期,少量灌溉,促进分蘖;在水稻生长中期,注重晒田,实现控苗;在水稻生长后期,保证干湿,实现养根。

第一,在抛秧期间,应控制稻田水层高度在1cm以下,避免积水过深,且抛秧后2天内不应灌溉,确保稻田水层较浅,在自然状态下落干,以此促进稻苗扎根入土,加快立苗速度。待立苗后,开展灌溉工作,使稻田形成浅水层。

第二,在水稻返青期,应适当灌溉,以灌浅水为主,避免水量过大,保证稻田水层高度处于合理范围内。在此期间,水稻对于水分的要求较高,如果水分不足,会延迟返青,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水稻苗死亡,通常情况下,水稻干物质积累、茎叶生長都与温度因素有关,而浅水灌溉能有效保证温度。

第三,在水稻分蘖期,也应适当灌溉,水层高度控制在1~3cm,当天气温度较低,水层温度平均在17℃以下时,应适当加大灌水量,加大水深,以此对秧苗进行保护。浅水灌溉的优势较多,如能有效控制水温,提高土壤氧气含量,保证根茎光照充足,促进根部吸收养分等,这种灌溉方式为水稻分蘖提供良好条件,使分蘖加快。

第四,在水稻抽穗期,应在抽穗后14天左右灌溉,以浅水灌溉方式为主,稻田水层高度控制在2~3cm;在抽穗后30天左右,以间断灌水方式为主,保证土壤始终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同时,结合水稻成熟情况对开始灌水时间、停止灌水时间进行确定,如果稻田排水性能良好,在水稻抽穗后大约35天停止灌溉工作,并进行晒田。

2.9除草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杂草会与水稻争夺养分,对水稻产量造成影响。所以为实现优质高产,应有效开展除草工作。通常情况下,为促进无公害水稻生长,会在水稻生长各时期施用适量肥料,确保土壤养分充足,而这也会为杂草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稻田的杂草不仅能汲取土壤中的养分,也能为害虫提供生长繁殖场所,使土壤质量降低而导致减产。所以在无公害水稻种植中,应适时除草,并在除草时,选择合适的除草剂,确保所选除草剂不含有害物质,具有较高安全性。

2.10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为实现优质高产,应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的各阶段都可能出现病虫害现象,所以应通过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虫害现象征兆,进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现象快速蔓延。在育苗时期,对于感染病虫害的水稻苗,应第一时间处理,避免其进一步传播。水稻成穗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此时水稻抗病能力较弱,而害虫数量较多,所以感染病虫害的可能性较高。为保证优质高产,应结合水稻生长实际情况,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具体而言,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农业防治措施。所谓农业防治,指的是结合病害、虫害特性,依据病害、虫害现象出现的原因,以无毒、对水稻生长无影响、促进高产为前提,采用各种农业措施进行调控与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效果。首先,在选种阶段,选择抗病性能、抗虫性能良好的水稻品种,根据实践证明,对抗病水稻品种予以推广后,稻瘟病出现概率明显降低,降低幅度超过70%,且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减少幅度在50%左右。其次,在栽培管理阶段,通过科学施肥,确保水稻健康生长,使水稻抗病能力、抗虫能力有效提高;通过合理轮作,优化土壤情况,破坏害虫生存环境,改善土壤条件;通过无害除草,采用人工除草方式,避免应用可能危害水稻生长的除草剂,以保护稻田生态系统,助力水稻生长。

例如,在水稻稻飞虱发生情况较多的地区,可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并辅助搭配生物防治措施。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其以褐飞虱、白背飞虱为主,幼虫与成虫主要在水稻根系位置集聚,会吸食根部汁液,经过一段时间后,水稻根部穿孔,出现水稻植株倒伏现象,最终产量下降。为有效防治水稻稻飞虱,应根据水稻稻飞虱出现的时期,采用对应防治措施。在早稻阶段,防治水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是孕穗中期与后期;在中稻、晚稻阶段,防治水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是孕穗后期与分蘖后期。在防治时,一方面,应选择具有良好抗虫性的水稻品种,并在种植过程强化水肥管理;另一方面,可在稻田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鸭子捕食害虫,以此控制稻飞虱的发生[5]。

第二,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主要结合害虫繁殖生长特性对其进行防治。例如,运用农业设备将虫卵杀灭,利用害虫趋光性对其进行捕捉,使用性诱剂吸引害虫进而将其捕杀,在稻田周围种植香根草以诱集水稻螟虫将其集体杀灭等。通过物理防治措施,在防治病虫害现象的同时,对稻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第三,化学防治措施。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化学防治措施仅可作为辅助措施,在非必需情况下应避免应用。当必须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应对病虫害现象发展规律进行预测,合理确定防治指标,找到合适的防治时间,并采用毒性较低、残留较少、效果良好的农药产品,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降低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避免污染稻田,实现对稻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在水稻刚出现病虫害现象时,可在稻田施用无污染农药;在水稻大面积出现病虫害现象时,可在稻田施用化学农药混配剂;在水稻出现多种病虫害现象时,可在稻田施用农药复配剂,实行兼治。在选择农药时,不得选用毒性较高、易于残留、污染较大的农药,优先选用无公害、绿色环保的植物源农药,严谨选用效果良好、毒性较低、相对安全的农药。同时,在农药施用过程中,应对用药量予以严格控制。

例如,在水稻感染纹枯病后,其叶片与叶鞘会最先受到危害,随着病情发展,危害会向茎秆和稻穗部位蔓延。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可在水稻分蘖期使用浓度为5%的井冈霉素水剂,但为实现无公害、优越品质,应注意严格控制使用频次与使用量,通常情况下,使用频次以2次为宜,使用量以每公顷1.5~2.5L为宜。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合理应用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为水稻种植地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助力。所以对于水稻种植者而言,应明确无公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并在选种、选地、整地、种子处理、育苗、插秧、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开展中,实现对此项技术的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明贵.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2):163-164.

[2]贾国连.绿色无公害水稻的高产栽培体会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1(07):61-62.

[3]滕金如.新时期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及推广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20):65-67.

[4]丛淑敏,滕范霞.优质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06):77-78.

[5]王丽.优质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J].广东蚕业,2021,55(10):78-79.

猜你喜欢
无公害栽培技术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