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4-04-12 03:17秦丽萍
云南农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农田三农杂草

秦丽萍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核心课,文章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引,立德树人为导向,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基于该课程的学科特点,立足服务三农、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育人主题,培养具有三农情怀,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农人。

2019年教育部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要求农林教育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求农学类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思政建设以《纲要》为指导,新农科建设为背景,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要求,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构建知识、能力、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并探索其实现路径,用家国情怀、三农情怀与人文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一、构建教学目标

“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是培养农业生产一线识别杂草和掌握杂草发生、发展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的专业人才。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构建课程教学目标时常以知识、能力两方面来体现,或加入情感态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重视或是直接忽略。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构建“知识、能力、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建立思政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并执行育人功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从理论上掌握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能识别、防控,在育人上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及专业自信心,进而培养服务三农、振兴乡村、保护环境生态的创新人才。

二、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

钻研教材、广泛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发掘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见图1)。

图1 “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思政层面、视域、途径

(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层面和视域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协同育人,需多角度、多层面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准确把握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方向。首先,明确“为谁育人”,基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服务对象挖掘、梳理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确定我们需要的是服务三农、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人才。因此,所培养的对象一定要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的政治方向同向同行,一定是能立足农业农村,能发展农业事业,带领农民致富,正确引导农民意识形态、政治方向,能成为农村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和主力军[1]。其次,确认“教什么”,什么是思政元素,针对本门课程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怎么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和课堂教学育人的作用。最后,“如何教”,即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2],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恰当地、适时地、悄无声息地融入并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科属性,从下面几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从杂草学的学科发展史中挖掘。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形成与发展历史,讲述学科发展历史不仅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途径[2]。杂草学科发展的动力源于人类需求,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在与杂草等有害生物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李扬汉教授是我国杂草科学奠基人,四易其稿,主编完成了巨著《中国杂草志》,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杂草标本室。在学习杂草科学发展史时讲述李扬汉教授为我国杂草科学发展奋斗一生的事迹,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借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神和职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2.从课程的专业特点中挖掘。课程是思政元素的源泉和载体。“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核心课,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课程,结合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识别与防除”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杂草“识别”是认真观察、细致识辩、专注记忆的过程,在杂草形态特征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杂草的“防除”与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现代植保科技关系密切,教学中给学生灌输“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

3.从国家三农政策中挖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植保专业要紧跟国家政策,服务三农,振兴乡村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将三农政策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情怀,树立能长期服务农业生产的决心,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农人。在课程教学中要将三农情怀教育贯穿始终,增强学生心系农业、农村、农民,献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

4.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离不开农业文明,离不开植物保护。在古代农业耕种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农田管理行为就与草有关,“除草垦荒,开辟农田”就是其写照。世界上最早关于除草的文字记载是在甲骨文中发现的,最早的生物除草记录在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详细描述了农作过程中的除草活动。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中也体现了草害和除草行为等,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讲述杂草防除技术时,适时嵌入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对杂草防除的贡献,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对杂草适应性、持续性、危害性的描写极其精辟,在学习杂草特性时导入古诗词,温润学生的心灵,增强其文化修养,加深其对杂草“三性”的理解。

5.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挖掘。结合课程内容,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课程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讲堂,由点及面进行思政教育。在讲述化学除草剂时,融入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2013年山东潍坊毒生姜事件等社会热点案例,培养学生思辨思维、“一分为二”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农田杂草防除时要科学防治,践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培养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6.从田间野外实训课中挖掘。“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要顶着烈日、流着汗水在田间野外进行识别与防除,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亲身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教学中切入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

7.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杂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日常食用、中药材生产、荒漠改造、水土保持等都有草的身影。如杂草铁苋菜是国家三类新药苋菜黄莲素胶囊的主要原料;灰绿藜、碱蓬等杂草集食用、药用、土壤改良等特性于一身;离子芥是荒漠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等。在杂草识别教学中穿插其应用价值学习,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看待事物,学会思考、观察,科学合理防除农田杂草,摒弃“有草就除,除草务尽”的错误思想,培养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及生态文明观念。

8.从科学家的事迹中挖掘。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先贤呕心沥血,付出毕生精力,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科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发向上。在学习杂草黄花蒿时插入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的事迹,让学生深切感受科学家们的敬业、奉献、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奋斗意愿,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探索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一)实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激励措施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层面要发挥顶层引领作用,从全局出发,把握课程思政的主方向,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践行者、主力军。“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先立自德,后树他人。强化教师“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思政意识,首先教师要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课程思政的论述,领会《纲要》精神,理解《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背景,关注国家三农政策,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育人水平和能力。其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钻透课程内容,挖掘专业课程所蕴藏的树人价值,提升专业素质与修养。

(三)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中融合思政育人元素不能生搬硬套、生拉硬扯,出现“贴标签”的现象。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讨论式、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沉浸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汇贯通,根据“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内容导入恰当的思政元素,启发学生思考,避免“硬植入”式育人,让学生学有所悟。

(四)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考核

课程考核既要突出思政育人,又要分清主次。一是知识和能力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二是综合素养考核。主要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即三农情怀、人文素养(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等)、生态文明、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多角度拓展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四、结 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和农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探索从不同角度挖掘、融入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坚决防止“两张皮”现象。实现知识、能力、价值引领并行,培养有学农兴趣、爱农情怀、兴农志向的乡村振兴接班人、建设者。

猜你喜欢
农田三农杂草
拔杂草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农田制作所
水稻田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