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

2024-03-24 06:03陶礼松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例题分数笔者

陶礼松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为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笔者教学该单元内容时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做了如下尝试。

一、综合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前,笔者综合分析了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关于“分数与除法”的相关内容。人教版教材先给出“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例题情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除法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在此基础上,教材呈现第二个例题情境“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并提示了两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3个[14]个是[34]个)、三个摞在一起分(3个[14]是[34]个),进而引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苏教版教材在人教版的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又给出第三个例题情境——3个月饼平均分给5个人,然后引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北师大版教材用一个例题呈现了两个情境——1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7个饼平均分给3个人,最终也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个版本的教材均采用了分饼的情境引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人教版和苏教版大致相同,苏教版多一个例题,北师大版与其他版本差异较大,直接从[12]过渡到[73]。

随后,笔者对学生学情做了如下分析: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读、写简单的分数,能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但是从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到五年级再次认识分数的意义,学生所见到的分数基本上是分子比分母小的真分数。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只能小于或等于整体,不可能超过整体,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假分数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情境活动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把握分数的本质特征。

分数有不同的意义,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分数的比率意义,即部分与整体的關系,而本节内容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分数作为商可以表示数量。量和率的辨析向来是分数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多数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只有真分数,而假分数、带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决定借助分饼这个大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是一脉相承的。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知道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②借助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促进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分饼情境,引导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释思考过程,逐步梳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感受如何用分数表示商。

①8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

②1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

③1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

围绕情境①,学生均能列得出式8÷4=2(个)。

围绕情境②,有的学生列式得出1÷2=0.5(个),有的列式得出1÷2=[12](个)。笔者让学生解释算式中[12]的含义,当有学生答出“把1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12]”后,笔者让学生回顾情境1的具体问题“每人分得几个饼”,引导学生将“每份就是[12]”的说法更正为“每人分得[12]个饼”。

围绕情境③,有的学生画线段图并列式得出1÷4=0.25,有的学生画饼图并列式得出1÷4=[14]。笔者让学生分别解释各自的思考过程。画线段图的学生解释:把1条线段看成1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用除法计算,每人得到0.25个饼;画饼图的学生解释:把1个圆看成1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用除法计算,每人得到0.25个饼或者说[14]个饼。笔者提示:虽然图形不一样,但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除法的商不是整数时,除了用小数表示商,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商。至此,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笔者创设新的分饼情境: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学生列出算式“3÷4”后迟迟写不出答案。笔者引导学生先大胆估一估、猜一猜,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研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汇报。

学生代表1用圆片代替饼,现场剪、分后,汇报如下:我们把第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一小块,剩下的两张饼也像这样分,最后每个人手里拿到了3个[14]块,合起来就是[34]个饼。笔者指导学生把分到的饼贴到黑板上,在每一个圆片下面均写“[14]个”,进而直观地得到[34]个饼。

学生代表2汇报:我们把3个饼摞在一起,同时分成4份,每人拿走其中1份,也就是3个[14],合起来就是[34]个饼。此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合起来应该是[312]个饼。该学生代表一时也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请“外援团”帮忙解答这个疑问。有学生说:[312]是拿走部分占整体的[312],也就是3个饼的[312],不是饼的个数;还有学生补充,不能说[312]个,它是占3个饼的[312],我们要求的是几个饼,就是和1个饼比的,不是和3个饼比的。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理性思考,并让学生把手里的3个饼的[14]拼在一起,看看究竟是[34]个饼还是[312]个饼。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每人得到[34]个饼。笔者提示:我们可以说每人分到的饼占整体的[312],但如果说饼的个数,只能说每人分得[34]个饼。

学生代表3汇报:我们把前2张饼摞在一起,直接剪一刀平均分成4块,每人拿走其中1块,也就是[12]个,再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14]个,合起来也是[34]个饼。也就是说,[12]个加上[14]个,拼在一起就是[34]个。

笔者指出,分饼时既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摞在一起分,还可以先分前两个再分第三个,虽然过程不同,但得到的结果“[34]个”是相同的。随后,笔者用动画演示这三种分饼过程,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从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结果中发现规律,抽象、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发现:被除数相当于是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如果用字母表示,a除以b就是b分之a(b不等于0)。

三、拓展延伸,升华学生对分数的认知

拓展延伸环节,笔者继续创设分饼情境“5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概括的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究[54]个、1[14]个的关系,升华学生对分数的认知。

有的学生发现应列式“5÷4”,按照刚才得出的关系,结果应该写作[54]。有的学生上讲台拼5个[14]个饼,得到[54]个饼。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先每人分得1个饼,然后把最后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再分到[14]个,加起来就是每人分得1[14]个。最终,学生发现[54]个等于1[14]个。

这样,学生通过分饼活动明白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发现除了用整数、小数表示商,还可以用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表示商,认识到b不等于0的情况下,a除以b就是b分之a。

(作者单位:襄阳市南漳县板桥镇竹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例题分数笔者
分数的由来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老师,别走……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可怕的分数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