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建构,探寻“植树问题”本质

2024-03-24 06:03陈学荣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植树问题植树间隔

陈学荣

基于整体建构理念设计教学,能让单元内的数学知识融为一体,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联系,建立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笔者以“植树问题”教学为例,阐释单元教学视角下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数形结合,感知结构共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联系出发,建立起有意義的知识结构”。本节课,笔者以三个模型的共同点为抓手,引导学生围绕路长、间隔长、棵数、间隔数四个概念展开学习,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课始,笔者用课件出示如下图所示的“植树问题”情境图,引导学生明确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叫做“一个间隔”,并提问:“这些间隔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间隔的长度相等。笔者让学生继续观察图上有几棵树、几个间隔。学生回答:“有6棵树、5个间隔。”笔者引导学生总结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接着,笔者用课件去掉最左端的一棵树,并提问:“现在有几棵树、几个间隔?”学生流利地回答出“5棵树”,但是对于间隔数,有的学生说“有5个间隔”,有的学生说“有4个间隔”。笔者顺势引导:“这棵树虽然不栽,但位置要留着,数学上规定这也是一个间隔,所以这里还是有5个间隔。”随后,笔者又用课件去掉最右端这棵树,并提问:“现在有几棵树、几个间隔?”有了上面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4棵树、5个间隔”。笔者提出质疑:“棵数从6棵降为5棵,再降为4棵,为什么间隔数始终是5个呢?”学生发现,因为路长不变,间隔长度不变,所以,即使棵数减少了,间隔数也不变,还是5个。

然后,笔者用课件出示三种类型“植树问题”的图示(图略),并提问:“三条小路上各有几棵树、几个间隔?”学生观察发现:第一条小路上有4棵树、3个间隔;第二条小路上有2棵树、3个间隔;第三条小路上有3棵树、3个间隔。笔者点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要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模拟植树,一般用小圆点表示树,用线段表示间隔长度。”随后,笔者用课件演示用线段图模拟三种情况下植树的动态过程,并提问:“如果第一个间隔长是3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学生回答:“如果第一个间隔长是3米,说明第二、第三个间隔长也是3米,那么这条路全长是3×3=9(米)。”

教师多次追问“有几棵树、几个间隔”,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清晰的棵数和间隔数的概念;利用线段图动态模拟植树的过程,目的是促使学生对植树的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实践操作,整体建构模型

动手操作是学生探索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学中,笔者在操作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刻领会“植树问题”的本质,整体构建清晰的“植树问题”模型。

课堂上,笔者出示探究任务: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有几种栽法?请在表格(表略)中填写各种栽法的棵数、间隔数,用线段图表示这几种栽法,并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笔者还提出如下探究要求:①想一想要画几个间隔才是20米;②每个间隔要画得一样长;③线段要用直尺画;④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学生开始操作,笔者巡视指导。

在展示交流环节,笔者先展示第一种栽法,并提问这种栽法属于哪一种类型。学生回答“两端要栽”。笔者接着问:“这种情况下,有几棵树、几个间隔?怎样表示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学生借助学习任务单上已有的探究结果,回答出“有5棵树、4个间隔,棵数=间隔数+1”。笔者继续展示第二种栽法,并提问这种栽法属于哪一种类型。学生很快回答“属于两端都不栽”。笔者又问:“这种情况下,有几棵树、几个间隔?怎样表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学生回答:“这种栽法有3棵树、4个间隔,棵数=间隔数-1。”有了上面的经验,学生能自主说出第三种栽法属于“一端栽一端不栽”,这种情况下有4棵树、4个间隔,棵树=间隔数。至此,“植树问题”的三个模型全部呈现。

教师通过设计任务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操作过程,通过对比“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发现规律,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了三种类型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建构了“植树问题”的三个模型。

三、拓展应用,升华植树模型

构建线段型“植树问题”的三个模型是为了应用其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经历应用的过程,他们才能体会到“植树问题”模型的应用价值。练习中,笔者引导学生应用“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厘清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思路。

首先,笔者呈现第一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有学生错误地列式解答:100÷5=20(棵)。笔者提问:“要求的树的棵数就是间隔数吗?”学生发现这是“两端要栽”的情况,由“棵树=间隔数+1”得出“20+1=21(棵)”。

接着,笔者呈现第二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之间的小路两边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列式解答:60÷3-1=19(棵)。笔者提问:“20是什么?为什么减1?”学生回答:“20是间隔数,因为两端不栽,棵树=间隔数-1,所以要减1。”另一名学生补充道:“‘两边表明小路两边都要栽树,因此,要用19乘2计算总棵数,即总棵数是38。”

最后,笔者呈现第三题:在教学楼前植树,每隔4米栽1棵(一端栽一端不栽),32米内可以栽多少棵树?学生列式解答:32÷4=8(棵)。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因为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所以是8个间隔,也是8棵树。

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拓展“植树问题”的外延,升华“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发展解决“植树问题”的普适性经验。笔者借助问题“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联想到“树”还可以换成路灯、栏杆、斑马线、楼层、队列等。笔者接着说:“看来‘树可以换成很多东西,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决这些与‘植树问题相似的问题。”笔者呈现如下两个变式习题:①同学们做广播体操,某一列有25人,每两人之间间距2米,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米?②一根木头,要把它平均锯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能让学生感受到“植树问题”模型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植树问题植树间隔
植树
植树真快乐
间隔问题
间隔之谜
植树鸟的来信
对《植树问题》基本数学模型的研究
谈模型思想如何引领数学教学
巧用“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