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化及语文水平标准的价值

2024-03-24 11:27蔡伟王欢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道题标准化标准

蔡伟 王欢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培养与名校长培养专家库入选专家、教育部“领航工程”首批名师培养浙师大基地首席专家、“国培计划”明星讲师,湖南省国培优秀导师,浙江省首届优秀培训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其他作品集18本,主编丛书一套,执笔完成的《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成果二等奖。

蔡伟

在一次关于中小企业标准化的国际会议上,ANS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 Joe Bhatia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崔刚提出:标准是一种通用语言,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它能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他们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标准化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为技术交流提供平台,所以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标准的制定与标准化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制定标准,并加入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金英果,《“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标准化重要角色》,《中国标准化(英文版)》2019年第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明确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标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它也告诉我们,当下已进入一个标准化时代,标准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仿用一句广告词:人类失去标准,世界将会怎样?同理,教育没有标准、不走标准化之路,就会陷入混沌。

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颁布“意见”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标准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撑和引领作用”。这句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标准对于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标准化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三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已将其上升到国策高度。这三点已经向我们解释了推行教育标准、实施教育标准化的意义所在。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教育标准化尤其是语文教学标准化之路走得十分艰难。

众所周知,教育与其他领域有本质的区别——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最终指向是人的发展,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智力发展、精神发育、能力提升、道德成长千差万别。因此,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是最个性化的行业,它不应强调标准,更不应该走标准化之路。《2017互联网教育服务产业研究报告》甚至明确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正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发展,而教育服务供给也将由“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即便如此,教育在诸如学校评级、装备建设、现代化建设、学校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制订与完善仍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甚至可以说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教学范畴中存在着学科不平衡的现象——数理化等自然学科教学标准化工作做得较好,尤其是考试标准化正逐步趋于成熟,但人文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各项教学标准的制定特别是标准化教学的实施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如果不能认清语文水平标准在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就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语文教学将始终处在盲目与混沌中。为此,笔者根据标准与标准化的内涵,以及《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相关精神,将语文水平标准的价值阐释如下。

一是有利于语文教学管理。语文教学管理包含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管理活动,如语文课堂管理、语文活动管理、语文作业管理、语文评价管理、师生情绪管理等。教学管理是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研究者、改革者众多,有人提出粗放式管理,也有人强调精细化管理,有人提出量化管理、数字化管理,也有人强调质性管理、人文性管理。孰是孰非,眾说纷纭。其实,任何一种合乎教育规律、针对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管理都是有效的,但如果没有语文水平标准作依据,看起来科学的管理则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作业管理,当我们无法确定作业时间、数量、难易度等方面的标准时,无论量化管理还是监督评价管理,都可能成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学业发展的枷锁。因此,当我们看到诸如“课堂无作业甚至消灭作业”或者“三超(超高容量、超高密度、超高难度)作业”等实验或研究时,就可以判断它们是脱离语文水平标准的一种主观化努力。客观地讲,这个责任不在研究者或实践者,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语文作业的基本标准。换言之,只有当我们拥有一个明确的、可执行的语文水平标准时,语文实践改革才不会发生偏差。例如,无论采用慢读、精读、细读的方式,还是泛读、速读、跳读的方式,只要能达到语文水平标准规定的阅读量、效果值,都是允许的。如此,当下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就不必纠结语文教学是要采用整本书阅读还是单篇阅读的方式,因为它们都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手段或途径,只要能快速有效地到达目的,不必计较我们使用的是什么工具,走的是哪条路。

二是有利于降低语文教学“内卷”。大家一般把语文教学“内卷”的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认为家长和领导对教学成绩的期待成为压在语文教师身上的大山。这种感受只是表象,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家长凭什么指导语文教师?领导凭什么要求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难道取决于家长与领导的直观判断吗?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语文学科缺乏标准,没有走标准化之路,因为大家都没有标准,所以大家的主观意见都成了标准,加之语言文字谁都懂一点,于是谁都可以指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叶圣陶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今天人们依然用这四个字来指责语文教学。浙江大学有位教授,因为研究生的论文中“硬伤”比比皆是,不由得感叹:现在的语文教学问题多,教学质量越来越差。问题多可以承认,但教学质量差的根据是什么,就因为论文中出现了病句和错别字吗?这就是典型的缺失标准后对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观判断。其实,我们只要翻一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优秀作文选,再比一比当下学生写的作文,就会发现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还是思想的深刻性,当下学生的水平都明显优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学生作文的进步可以充分说明当下语文教学的质量不是差了,而是进步很大,人们之所以产生“越来越差”的主观判断,根本原因是当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太高。因此,我们必须让家长、领导明白,语文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都是有标准的,只要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达到了标准规定的度,就不能过多指责。再如国家减负政策主要是减轻作业量,但究竟多少作业是合理的,上面没底,下面没数,所以都只能盲目挣扎。有两位数学教师碰到一起,一位问另一位,今天的课中,你引导学生解了几道题,另一位说8道,问者便捶胸顿足:糟糕,我才讲了5道题。问者或许不知道,5道题也许是对的,8道题超量了。更重要的是,5道题如果都是举一反三,而8道题只是就事论事,那么到底是5道题好,还是8道题对?这种案例在语文教师中也时有发生。因此,及早制定语文水平标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师生之间的盲目攀比,减少社会对语文教师的不当要求,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三是有利于语文教育创新。这一点争议最大,因为很多人认为施行语文标准与标准化会导致语文教学僵化。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标准与标准化确实可能导致教学的模式化,但另一方面,标准的存在会促发人们创新的热情。也就是说,人们为了达到标准规定的数量及要求等,一定会想各种办法。例如,如果标准规定每篇课文至少读5篇,而事实上学生读3遍就泄气了,那么要真的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读5遍,教师就必须运用多元的诵读方法,如朗读、诵读、吟读、歌读、唱读等,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好书不厌百回读”的状态。再比如,语文教师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如果标准规定必须读一定量的鲁迅作品和文言文作品,写一定量的作文,教师就必须尝试各种教学法,包括故事法、表演法、游戏法、演讲法、辩论法等。没有标准,大家只要把内容照本宣科地讲完,就算完成任务;一旦确立了各种标准,则必须要总结经验,寻找新途径,通过创新达成目标。

四是有利于弱化语文的模糊性。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缺乏层级性的,语文知识的逻辑性也不太突出,所以语文学科会出现各种知识交叉模糊的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有多篇课文时而选编在高中教材之中、时而选编在初中教材之中,有的版本选编在高中教材之中、有的版本选编在初中教材之中。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曾经选编在高中教材中,现在却选编在初中教材中;人教版教材把杨绛的《老王》选编在初中教材中,而原苏教版教材却将其选编在高中教材中。这种模糊性会给师生带来一些困惑。再比如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小学讲,初中讲,高中继续讲,使很多师生烦恼不已。也有教师指出,小学的比喻与高中的比喻不一样,前者简单,后者复杂,比如高中出现了博喻、连喻、强喻和通感等。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比喻讲到哪里为止。专家研究出数十种比喻,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倒喻、反喻、缩喻、扩喻、回喻、互喻、曲喻等,我们是否都要学生去学?更重要的是这些特殊的比喻,部分初中教师已经在传授了,这算是超前教育,还是恰到好处?如果标准能明确规定不同学段所需要掌握的比喻的数量、程度,师生在学习中就会一目了然。

五是有利于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后,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主要观点包括多核心等于没核心、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同等重要还是有所侧重、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比例如何确定、核心素养不接地气难以落实等。“多核”的问题容易解释,当今社会是“多核”社会,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科同样如此。人是这个社会上最复杂的生物,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具备多角度、多层面的技能,因此“多核”是必然的。核心素养不接地气、难以落实的问题,与语文水平标准缺失有关。例如,人们经常指责语文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离开了知识就没有核心素养可言。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核心素养第一条“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例,语言本身是由诸多概念构成的,中小学生究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大家就只能各自为政,自立标准,讲多讲少都不违規,但讲多讲少都不对,都容易受人诟病。

语文水平标准的价值远非上述五条所能涵盖,但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明白并重视语文水平标准的价值,哪怕只强调其中一条亦足矣。

(王欢系枫叶教育集团教师)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道题标准化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误会
标准化简述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这道题谁会做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