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2021-10-26 04:15黄更新黄永德陈玲红连丽凤林慧玲施亚珠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9期
关键词:胆源淀粉酶乳头

黄更新 黄永德 陈玲红 连丽凤 林慧玲 施亚珠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内容提要: 目的: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联合应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球囊扩张术(EPBD),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78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取EST治疗;观察组39例,采取sEST+EPBD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淀粉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RP、PCT水平及炎症消退时间、1年内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EST相比,sEST+EPBD治疗胆源性胰腺炎可出现淀粉酶升高,但未延长炎症消退时间,且具有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术后复发风险较低。

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胰腺炎类型,主要为胰胆管壶腹部位置嵌顿胆总管结石所致,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1]。近年来,随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应用,为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采取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可结合其应用微创优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但目前临床上对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是否行ERCP尚存在一定争议,在sEST、EPBD开展方面,也并未形成标准和指南。有研究指出,对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sEST+EPBD治疗疗效确切,是安全可行的[3]。因此,本文将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联合应用sEST+EPBD,并分析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78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胆源性胰腺炎,首诊,病情严重程度为轻中度;②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B超、CT检查显示胆总管内仍存在结石,直径≤10mm;③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肺功能不耐受患者;②ERCP禁忌证患者;③内镜治疗禁忌证患者;④碘造影剂或其他药物过敏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52~71岁,平均(60.22±4.45)岁。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51~72岁,平均(60.69±4.3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保守治疗,控制其症状。随后对照组患者采取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采取俯卧位,头偏向右侧,进行常规镇静、镇痛处理,按照常规进镜方法置入十二指肠镜(Olympus公司,型号TJF260),直至十二指肠降段,调整十二指肠乳头方位,进行选择性胆管插管。根据结石大小,于10~12点方向将乳头括约肌切开,切开长度在15mm内,使用取石球囊或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在X射线辅助下完成操作,若发现有过大的结石,应先碎石再取出,术后常规留置鼻胆管引流。观察组患者采取sEST+EPBD治疗,胆管插管成功后,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长度在3mm以内,根据结石大小,选择合适的胆道扩张球囊,送入胆总管壶腹部,注入造影剂与生理盐水混合液(1:1),剂量根据造影效果、胆道容量确定,充盈球囊,维持60s,随后抽出液体,退出球囊,再使用取石球囊或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术后常规留置鼻胆管引流。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及炎症消退时间,包括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淀粉酶。②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率(出血、高淀粉酶血症、反流性胆管炎),1年内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s表示,采取χ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PC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淀粉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炎症消退时间为(5.78±2.23)d,对照组为(4.20±2.46)d,无明显差异(t=2.972,P>0.05)。

表1.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n=39,±s)

表1.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n=39,±s)

组别 淀粉酶(U/L) CRP(mg/L) PCT(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8.72±9.56 408.42±65.78 9.12±1.39 25.56±6.56 0.35±0.10 1.58±0.36对照组 70.77±9.24 313.23±71.23 8.98±1.42 23.33±4.42 0.36±0.12 1.63±0.46 t 0.963 6.131 0.440 1.761 0.400 0.53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1年内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1.64±3.26)d,对照组为(18.18±3.67)d,差异明显(t=8.320,P<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率对比(n=39,n/%)

3.讨论

在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时,取出结石、解除梗阻是关键。ERCP自1968年首次成功实施后,已经逐步成为胆胰良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不仅能取出结石,解除梗阻,还能够显示胆道狭窄情况,利用支架或引流术进行减压,达到治疗效果,控制胆道感染[4]。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ERCP不仅疗效确切,且对胆管和十二指肠解剖结构影响小、创伤小、恢复快。以往临床上主要应用ERCP+EST的治疗方案,但该方案也存在一定弊端,主要体现在EST在操作时不易把握乳头切开程度,并发症风险较高[5]。

EPBD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新型方案,可扩张乳头完成操作,避免破坏乳头括约肌,降低括约肌切开并发症。但在乳头扩张后数小时,可恢复收缩,不利于结石的排出,解除嵌顿,且在进行EPBD操作时,可能造成乳头开口撕裂,引起继发出血[6]。因此,本文对患者采取sEST+EPBD联合治疗,在行小切开后,利用球囊扩张拓展操作空间,能够在保护乳头括约肌功能的同时,取得确切的疗效,降低EPBD继发性胰腺炎风险[7]。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淀粉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RP、PCT水平及炎症消退时间、1年内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sEST+EPBD患者术后虽然出现了血淀粉酶水平升高,但其炎症恢复时间与EST患者明显差异,且术后复发率较低。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其并发症风险更低,术后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与EST相比,sEST+EPBD治疗胆源性胰腺炎可出现淀粉酶升高,但未延长炎症消退时间,且具有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术后复发风险较低。

猜你喜欢
胆源淀粉酶乳头
普外科手术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时机及效果研究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澳新拟批准一种β-淀粉酶作为加工助剂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新妈妈要预防乳头皲裂
被宝宝咬住乳头,怎一个“痛”字了得!
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与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对照研究
内镜介入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