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2021-10-26 04:15马雪飞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重庆4043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9期
关键词:胆源造影术淀粉酶

马雪飞 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43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内镜辅助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8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d的白细胞计数(WBC)以及血淀粉酶、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总胆红素(TNil)水平,腹胀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WBC和血淀粉酶水平、ALT和TNil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同各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各项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诱发主要与胆总管结石、蛔虫等相关,以上疾病会使胆汁发生逆流,进入到患者的胰管以及胆管中,造成感染,进而引发急性胰腺炎[1]。临床中一般会通过药物方法对该患者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差强人意。随着临床技术的逐渐提升,内镜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内镜辅助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逐渐成为临床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的常用方法[2]。近些年来,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通过解除胆管梗阻实现治疗行为,而内镜辅助治疗,治疗效果会更上一层楼[3]。本次研究以对照研究对内镜辅助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19年8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的年龄38~70岁,平均(57.43±3.34)岁,对照组的年龄37~68岁,平均(56.52±3.51)岁,所有患者均在同意书上签字,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没有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②没有脑、肺系统功能异常患者;③在同意书上签字患者。排除标准:①精神病患者;②依从性差患者;③有临床资料缺少患者[4]。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之后,通过胃肠减压、补液、抗炎治疗,且需要禁食,对胰酶的活性以及胰腺的分泌进行抑制,对患者的微循环进行改善。

观察组需要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术前通过复合麻醉,通过造影,对胆总管结石的位置进行明确,然后在内镜的辅助下,通过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进行治疗成功取石之后,留置内镜,植入胰管内支架。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3d的白细胞计数(WBC)以及血淀粉酶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总胆红素(TNil)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腹胀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WBC和血淀粉酶水平、ALT和TNil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WBC、血淀粉酶、ALT、TNil的比较情况(n=30,±s)

表1. 两组患者的WBC、血淀粉酶、ALT、TNil的比较情况(n=30,±s)

组别 WBC(109/L) 血淀粉酶(U/L) ALT(U/L) TNil(μmol/L)观察组 6.86±5.89 68.42±43.62 61.34±31.52 31.52±20.49对照组 11.46±6.43 306.87±69.82 43.78±21.57 60.45±10.68 t 2.889 15.864 2.518 6.858 P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情况(n=30,n)

2.3 两组患者症状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16±1.73)d,(8.43±5.49)d,对照组患者为的腹胀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0.43±3.06)d,(15.46±5.13)d,两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因为胰酶被激活,引发自身组织出现消化的化学性炎症,进而引发上腹痛,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大多数是由胆源性胰腺炎发展而来,胆道病是引发患者出现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因素,也是加重疾病的主要原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一般是因为胆管疾病引发的,其中包括:胆管结石、出血、感染、蛔虫等情况引发的胆管梗阻[5]。胆囊内小结石下移,胆汁胆管以及胰管发生堵塞,进而引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中想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首要步骤就是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胆管梗阻病变情况,发生梗阻的患者一般通过取石引流术治疗,没有发生梗阻的患者则需要通过对症支持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6]。目前,临床中一般会通过缓解胆管以及胰管中的压力,进而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且能够控制炎症的进展。随着临床技术的逐渐成熟,内镜辅助下,通过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该疾病患者,可以有效促进造影剂排泄,引流胰液[7]。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WBC和血淀粉酶水平、ALT和TNil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作者分析原因:通过手术可以解除胆胰管梗阻以及缓解其中压力,对于临床症状可以有效改善,大大缩短疾病进程,血淀粉酶水平的降低,也可以表明内镜治疗的优势。王煜晔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镜组患者的WBC和血淀粉酶水平分别为(6.92±5.71),(67.39±42.30)U/L,ALT和TNil水平分别为(60.94±62.44)U/L,(32.63±26.84)μmol/L,和本次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指标明显改善。

猜你喜欢
胆源造影术淀粉酶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普外科手术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时机及效果研究
双重造影术在犬膀胱息肉诊治中的应用
澳新拟批准一种β-淀粉酶作为加工助剂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与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对照研究
内镜介入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与菌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