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螺旋CT在冠状动脉硬化中诊断价值分析及剂量学研究

2021-10-26 04:15洪方明黄小林邓玲玲刘珊珊谢小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西赣州3428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9期
关键词:低剂量螺旋硬化

洪方明 黄小林 邓玲玲 刘珊珊 谢小珍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西 赣州 3428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诊断价值分析及剂量学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螺旋CT和低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两组检测方法诊断价值与剂量学价值。结果:两组图像噪声评分、图像质量评分相比无差异,且两组诊断效能相比无差异(P>0.05),但低剂量螺旋CT射线剂量明显少于常规螺旋CT检查(P<0.05)。结论: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对图像噪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准确率的基础上,相比于常规螺旋CT检查方法,低剂量螺旋CT照射剂量更低,能够保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安全。

近年来,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1,2]。其临床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冠状动脉CT成像随着螺旋CT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3]。莫慧等[4]的研究表示,与超声检查相比,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检查临床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但不可忽视的是伴随而来的在冠状动脉扫描时辐射剂量的管理问题。本次研究就低剂量螺旋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诊断价值分析及剂量学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20年7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41例患者中男女分配占比分别为68.29%(28/41)和36.59%(15/41),平均年龄(53.19±3.17)岁;平均体重(66.17±1.39)kg;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6例,初高中文化程度20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5例。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此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等症状;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③精神、认知正常,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④本研究获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讨论批准,入选的患者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病变者;②精神异常者;③肝、肾功能衰竭者;④急性心功能衰竭者;⑤碘造影剂过敏者。

1.2 方法

低剂量MSCT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心脏扫描,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要主动进行帮助,选择正侧定位方法将患者的心脏区域进行全面覆盖,覆盖范围约为12cm左右,之后采取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主要目的是探查患者肘静脉和主动脉之间的循环时间;选择合适的非离子型号对比剂,碘普罗胺(国药准字H10970416;50mL:18.5g),15mL,注意控制注射速度,确认扫描延迟时间。建立胸围与管电流之间的函数模型,并依据建立的胸围-管电流函数模型进行冠状动脉CTA成像,分析图像质量;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隔面下,并给予对比剂示踪技术自动模式触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节电压、电流、视野、重建厚度等参数[5]。常规剂量MSCT检查:采取传统方案实施检查,管电压及管电流参数分别设定为120kV及180mA,其余参数不变。

表1. 两组检查方法对图像噪声、质量,照射剂量的影响(n=41,±s)

表1. 两组检查方法对图像噪声、质量,照射剂量的影响(n=41,±s)

组别 图像噪声评分(分) 图像质量评分(分) 照射剂量(mSv)常规螺旋CT 28.19±4.21 3.64±0.31 9.13±1.56低剂量螺旋CT 28.22±4.23 3.61±0.33 6.37±0.69 t 0.032 0.424 10.360 P 0.974 0.673 0.000

表2. 两组检查方法对诊断准确率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比较(n=41,n/%)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检查方法对图像噪声、质量,照射剂量的影响,由本院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师对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整体,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共分为4分;选择相同面积的感兴趣区域,根据图像噪声值进行评分。②记录两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效果,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1%~70%)和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1%~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展开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为%,计量资料采用t,表示为±s,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检查方法对图像噪声、质量,照射剂量的影响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图像噪声评分、图像质量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但低剂量螺旋CT射线剂量明显少于常规螺旋CT检查(P<0.05)。

2.2 两组检查方法对诊断准确率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

结合表2的数据来看,两组诊断准确率、冠状动脉诊断狭窄程度相比无差异(P>0.05)。

3.讨论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无创等特点,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中,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检查中所受的X射线辐射量大等。而陈淑贞等[6]的研究提到,辐射剂量过低,会降低影像质量,影响疾病诊断准确性,患者往往需要再次接受扫描,反而加重了辐射对受检者的损害,因此如何兼顾影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临床工作者思考的重点。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诊断价值,研究结果表示,两组图像噪声评分、图像质量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但低剂量螺旋CT射线剂量明显少于常规螺旋CT检查(P<0.05)。提示低剂量螺旋CT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照射剂量,能够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与田敏等[7]的研究报告结果基本一致。在进行螺旋CT检查时,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通过降低管电压来获取较低的辐射剂量,能够满足低剂量、安全的要求。研究结果还表示,两组诊断准确率、冠状动脉诊断狭窄程度相比无差异(P>0.05)。提示,低剂量螺旋CT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诊断的准确率,便于观察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往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但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会导致血管局部损伤,另外该项检查费用较高,易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项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空间分辨率高,便于观察冠状动脉血管走向、血管壁厚度等,利于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能够完善质量方案,对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而低剂量螺旋CT的应用能够确保检查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从而减少辐射损伤,为临床制定进一步干预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利于减少相关治疗费用,以此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与社会负担,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社会及经济效益较高。

综上,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对图像噪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准确率的基础上,相比于常规螺旋CT,低剂量螺旋CT照射剂量更低,能够保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安全。

猜你喜欢
低剂量螺旋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旋风“螺旋丸”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