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苓汤结合推拿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观察

2021-03-31 06:20孙凤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感染性证候小儿

李 婧,孙凤平,韩 雪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18)

腹泻在6个月至3岁小儿中有较高的发病率,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为常见的病型。腹泻具有病情易反复特点,严重影响小儿体质,可引发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严重者危及小儿生命[1]。本研究用胃苓汤联合推拿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0例,均为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5例。联合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0.7~7岁,平均(3.05±2.11)岁;病程1~5d,平均(2.09±0.97)d;每日腹泻4~12次,平均(6.79±1.89)次。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0.6~7岁,平均(3.03±2.15)岁;病程1~5d,平均(2.03±1.02)d;每日腹泻4~10次,平均(6.56±1.96)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查体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及《中医儿科学》中西医关于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2];②疾病分期为急性期;③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细菌感染性腹泻;②合并免疫功能障碍;③合并心血管疾病者;④合并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1岁以下,每日3g;1~2岁,每日3~6g;2岁以上,每日6~9g;均分3次服。同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

联合组给予胃苓汤及推拿治疗。胃苓汤药用茯苓2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陈皮8g,甘草5g,厚朴5g。伴有湿热证加黄芩12g,藿香15g,葛根5g;伴风寒证加紫苏子12g,防风5g;伴有伤食证加神曲12g,车前子10g,连翘5g,半夏3g;伴脾虚证加党参15g,炒鸡内金15g,木香10g,炒白扁豆5g。水煎至300mL,早晚各服1次。1岁以下患儿,1次30mL;1岁以上患儿,1次50mL。连用3天。推拿参照《按摩推拿学》,推拿前用精油涂抹患儿全身,按顺序实施清板门、清大肠、清补脾土、退六腑、拿肚角、推上七节骨、按揉足三里、摩腹、捏脊等推拿手法。若舌苔厚重,加推四横纹;若舌苔淡薄或剥脱,以逆时针手法揉按双侧足三里,1次30min,1日1次,连续推拿3天。

3 观察指标

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包括每日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体温恢复时间及止泻时间。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症为腹痛、腹泻、大便稀溏、发热,次症为食欲不振、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舌苔淡白,脉象虚浮。主症每个症状0~5分,总分20分。次症每个症状0~3分,总分15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痊愈: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均消失,每日大便次数1~2次,性状正常,无臭,全身症状消失。显效: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及临床体征明显改善,每日大便次数1~3次,大便性状基本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有效: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及临床体征有所好转,每日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有所改善,全身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症状及临床体征无变化,持续腹泻。

5 治疗结果

两组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及止泻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及止泻时间比较 (d,±s )

表1 两组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及止泻时间比较 (d,±s )

组别 例 每日大便次数 大便性状 体温 止泻时间对照组联合组25 25 tP 3.41±1.27 2.04±1.01 4.222 0.000 4.89±1.45 3.02±1.05 5.223 0.000 3.67±1.15 2.13±0.87 5.340 0.000 2.75±0.59 1.06±0.43 11.574 0.00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主症 次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联合组15.67±3.12 14.69±3.07 1.120 0.269 25 25 tP 10.35±2.94 4.09±1.74 7.364 0.000 11.42±2.14 11.59±2.07 0.286 0.777 7.62±1.17 3.41±0.81 14.792 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饮食不当、消化不良、气候变化、受凉、过敏等均可能导致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对小儿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该病可在任何时节发生,尤以夏、秋两季较易发病。常规治疗以静脉补液、预防脱水、纠正电解质平衡为主,配合抗感染、消炎、抗病毒、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保护肠黏膜等基础治疗[4]。蒙脱石散为临床常用的肠黏膜保护剂,可吸附细菌、毒素及病毒,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3岁以下小儿情志发育尚未完全,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湿盛为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致病病机,脾胃虚弱、感受外邪、饮食不当等因素为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5]。治疗应以标本兼治,祛湿和胃为主。常用治疗手段有推拿、针灸、中药外敷、中药汤剂内服等。胃苓汤源自《保婴撮要》。方中陈皮健脾开胃,茯苓止泻散热、健脾顺气,白术健脾化湿,猪苓、泽泻淡渗利湿,炒扁豆健中益气、和中利湿,厚朴行气消食、燥湿除满,党参益气生津、补肾益脾,车前子散热利尿、止泻利水,藿香化湿和胃,甘草调和诸药、散热解毒[6]。诸药合用,共奏祛湿散热、健脾理气、顺气止泻之功。现代药理试验亦证实,胃苓汤可祛除肠道内的湿热邪气,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机体免疫力[7]。

推拿因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而被家长及患儿广泛接受。治疗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可通过摩腹、清板门、通肠胃、补大肠、拿肚角、补脾土、退六腑、揉捏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手法,可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肺脏功能。配合胃苓汤治疗可发挥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8]。

综上所述,胃苓汤联合推拿可改善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症状,缩短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感染性证候小儿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7》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