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肠宁合剂灌肠治疗腹泻临床观察

2021-03-31 06:20杨建莲李慧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液合剂灌肠

杨建莲,张 晨,李慧佳,秦 倩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本研究用推拿联合肠宁合剂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驻马店市中医院收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5.33±0.67)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个月~12岁,平均(5.35±0.79)岁。两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实用临床儿科学》关于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1]。大便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小于3个/HP,细菌培养阴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稀便或水样便,少数为黏液脓血样便,大便频率每天大于等于3次,连续2天以上,可伴腹痛、腹胀、呕吐、食量减少、口干等[2]。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患肠道感染、病毒性肠炎,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缺陷性疾病,对所用药物及其辅料等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病情调整饮食结构、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补充维生素及营养支持等。

对照组给予口服金双歧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0~6个月1片、1日3次,6个月~1岁1.5片、1日3次,1~3岁2片、1日3次。

观察组给予推拿及肠宁合剂灌肠。①推拿。清脾经、用拇指偏峰沿掌根部边缘直推120次,清大肠、清小肠各直推150次,退六腑、直推100次,推三关、磨脐、揉腹各200次,揉天枢100次,揉龟尾、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各150次,每日1次。②肠宁合剂灌肠。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0g,五味子10g,大黄15g,蒲公英15g,附片6g,甘草6g。水煎取汁100mL。灌肠时先排尽大便,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用注射器抽取50mL药液,接一次性肛管,以石蜡油润滑管端,将肛管插入肛门内10~15cm,缓慢注入药液,灌完后压紧肛门,改平卧位,稍微抬高臀部,保留2h以上。

两组均治疗7天。

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腹痛、腹胀、呕吐、食量减少、口干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

免疫功能检测:体液免疫指标用免疫比浊法IgA,IgG和IgM指标水平。

炎性因子水平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0、IL-6和TNF-α指标水平。

4 疗效标准

依据《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4]。痊愈:大便次数每日小于等于2次,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大便每日少于等于2次,大便性状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效:大便每日3~4次,大便性状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例 时间 大便频率 大便性状 腹痛 腹胀 食量减少 呕吐观察组 40 治疗前 2.34±0.23 2.26±0.23 1.84±0.43 1.94±0.14 1.84±0.33 2.09±0.34治疗后 0.89±0.16*△ 0.39±0.53*△ 0.22±0.06*△ 0.29±0.09*△ 0.42±0.46*△ 0.49±0.09*△对照组 40 治疗前 2.27±0.45 2.23±0.35 1.87±0.35 1.91±0.21 1.87±0.55 2.01±0.41治疗后 0.92±0.32* 0.57±0.15* 0.94±0.32* 0.56±0.07* 0.62±0.12* 0.66±0.17*

两组体液免疫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体液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

表2 两组体液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IgA(g/L) IgG(g/L) IgM(g/L)观察组 40 治疗前 0.76±0.13 6.34±0.93 0.49±0.14治疗后 2.39±0.53*△ 14.12±3.46*△ 2.09±0.89*△对照组 40 治疗前 0.73±0.15 6.27±0.95 0.51±0.321治疗后 1.58±0.25* 11.92±4.52* 1.36±0.57*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IL-10(pg/mL) IL-6(ng/mL) TNF-α(pg/mL)观察组 40治疗前 48.12±6.74 183.41±29.54 5.27±0.39治疗后 7.21±1.83*△ 93.28±22.52*△ 1.96±0.27*△对照组 40治疗前 47.95±8.59 182.37±26.66 5.13±0.35治疗后 24.87±3.59* 123.73±33.69* 2.99±0.7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肠道内菌群失调、免疫功能降低、喂养不当与外源性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的重要原因,免疫功能紊乱则是引起小儿腹泻发生一个重要原因,通常表现为机体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失调。IgG、IgA、IgM是反映体液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当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时,B淋巴细胞受到抑制,IgG、IgA、IgM合成降低,导致肠黏膜对致病菌及内毒素的防御力降低[5]。局灶性炎症反应是小儿腹泻发生的病理基础。IL-10能抑制细胞免疫,促进抗体的产生。IL-6源自T淋巴细胞,可调节免疫功能,激活淋巴细胞,促进C反应蛋白分泌与释放,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由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产生,促使发生IL-10、IL-6炎症反应[6]。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外邪入侵,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而出现腹泻。《景岳全书·泄泻论证篇》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肠宁合剂方中党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助运,茯苓渗湿健脾,蒲公英清热解毒,白芍、五味子敛阴止痛,附片温阳止泻,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燥湿止泻之功[7]。中药灌肠对肠道黏膜有直接覆盖能力,不改变正常的蠕动和大便的颜色,药物在肠道内吸附毒素,排除体外[8]。推拿可平衡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脾胃,从而达到止泻、调节机体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9]。

推拿结合肠宁合剂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体液合剂灌肠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体液白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体会
石硫合剂熬制与保存
“探究体液的缓冲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灌肠疗法在犬病诊疗中的应用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天麻眩晕宁合剂水提部位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