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

  • 从“肾主生殖”谈证候的非定位性
    为生殖系统疾病的证候以肾脏证候为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文从妇科疾病辨为脾脏证候、肾脏证候的比较以认识中医证候的非定位性。1 “肾主生殖”《中医学基础》称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1]。“肾主生殖”指肾主导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2],反映在辨证论治上则是依据‘肾主生殖’理论,临床中生殖功能障碍所致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多从补养肾精肾气入手调理。补肾药能有效改善女性黄体功能不足、无排卵、卵泡发育障碍”[3],“肾对生殖起到了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7期2022-08-17

  • 高海拔环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降维标实主证的现况研究*
    目前针对疾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方法已从医家的主观评判转向结合各种现代数理方法的形式。探索疾病中医证候与现代临床医学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将中医主观辨证与现代临床医学客观指标相结合,既是当代中医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之一。在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约3000万人居住在高海拔(1 500~3 500 m)及更高海拔(3 500 m以上)地区。青海地区绝大部分人居环境在高海拔地区,由于高海拔环境特殊,COPD的发病特点与平原有差异。青海呼吸病学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10期2021-11-08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候诊断的内涵与外延*
    著。然而由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内涵和外延尚不明晰,使中医疗效评价缺乏说服力。在逻辑学中,每个研究对象都有确定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一对相对概念。内涵决定外延,是外延存在的前提及基础;反之,外延是内涵所反映的具体属性的集合体[1-2]。证候诊断是临床诊疗中的关键环节,准确界定慢阻肺证候诊断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建立客观、规范化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1 慢阻肺证候的内涵慢阻肺属于中医学的“肺胀”“喘证”或“喘病”等范畴,关于肺胀的记载最早

    中医学报 2021年4期2021-04-17

  • 运动神经元病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探析
    D常见证型,提取证候要素,探析运动神经元病证候要素的分布及组合特点,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本病中医病机、辨证规范化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文献资料来源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所有关于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证候的文献。1.2 检索策略采取双人双机独立检索方式。以“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再分别以“中医”“证型”为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最后根据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2期2020-12-30

  • 基于复杂网络社区发现算法的2型糖尿病证候组成及时序演变规律研究*
    复杂。T2DM 证候时序演变是指机体在病因病机影响下偏离有序稳态后某一具体时间范围内机能状态的反应。T2DM 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证候时序演变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这为临床根据证候变化进行干预靶向和范围调整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研究T2DM 证候时序演变对于明确干预的调整方向、预估疾病转归及预后从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确定T2DM 中医辅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5]。传统研究T2DM 证候演变的方法主要是临床试验[6],包括横断面研究[7]、回顾性研究[8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11期2020-04-20

  • 方证研究在证候规范化研究及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医学亦需要一个以证候为核心,并进行相应的推广与及时更新,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一种统一、规范的疗效评价方法[1]。所以,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1 方证研究在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的作用方证研究的构成要素为方药与证候,重在研究方、证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作为辨证论治的简化,亦是临床辨治规范化的研究。方证研究的要素包含证候证候规范化研究的主题即为证候,二者之间势必存在多种关联:方证研究作为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前提与依据,可验证其证候规范化研究的证候模型

    环球中医药 2020年9期2020-01-11

  • 中医证候量表研制中的关键问题及其思考
    媛,李志更中医证候量表研制中的关键问题及其思考赵晖1,王筠2,李淳1,梁媛2,李志更2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本文针对目前中医证候量表研制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概念界定、理论框架构建、条目量化分级及统计学方法运用等,提出在明确证候诊断、证候评价、疾病诊断三者之间区别的基础上,基于中医辨证思维和数理验证2个层面构建理论框架,以信效度为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条目量化分级方法,从非线性智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年6期2017-06-10

  • 中医证候物质基础研究路径的思考
    10000)中医证候物质基础研究路径的思考赵明地(辽宁奉天中医院心病科,辽宁 沈阳 110000)以中医证候概念为基本理论依据,总结证候有关的研究及现状,初步认为证候物质基础研究只是建立在假说基础上的研究思路,尚未存在注解清晰并得到认可和推广的定论,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证候物质基础应该是包含信息、联系、规律、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体,其反应了机体作为有机整体的复杂性,是内外因素作用下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病理的外在反应,其假说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4期2017-01-15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
    作期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苏铭瑞1张纡难2(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目的探讨中医文献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选取2000年至2014年有关COPD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COPD发作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分别为:痰热蕴肺、痰湿壅肺、痰瘀阻肺、表寒肺热、水凌心肺、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1期2015-11-11

  • 中医证候结构表征研究及其前景展望
    (烟台校区)中医证候研究中心,烟台,264003; 2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烟台,264003; 3 山东省中医证候研究重点实验室,烟台,264003; 4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070; 5 烟台大学生命科学院,烟台,264003; 6 烟台长恩医院,烟台,264003)中医证候结构表征研究及其前景展望孙喜灵1郑秋生2林 霞3王永华4王振华5刘孟安6王斌胜2(1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中医证候研究中心,烟台,264003; 2 滨州医学院(烟台

    世界中医药 2015年2期2015-03-21

  • 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查,分析研究各个证候要素及组合形式,以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提高临床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95例原发性痛经病例均为2010—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门诊患者。其中20岁以下23例,21~30岁181例,31~40岁70例,41~50岁21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0~30岁,占61.4%。平均年龄(26.6±5.2)岁。1.2 诊断标准 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依据《妇科疾病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辨证依据《中医妇产科学》[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2015-02-21

  • 从证病结合模式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方法
    新药的研制与中医证候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中成药的临床研究多采用病证结合的模式,即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结合新药功能主治,选择适应证候,这是借鉴了化药的临床研究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均是首先针对证候而来。如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虚证,在中医临床中广为应用,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肿瘤、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征、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等数十种疾病表现为肾阴虚证者均可运用其进行治疗。如果

    环球中医药 2014年9期2014-04-02

  • 癫痫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和优势。由于中医证候命名、分类及诊断标准不规范,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针对以上问题,一些学者[3-4]提出以证候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及基于病证结合及证候要素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新模式。基于此,本文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从文献研究入手,探讨癫痫证候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以求为癫痫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文献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2002 年1 月至2012 年7 月所收录的全部文献。

    环球中医药 2013年1期2013-04-15

  • 中医证候的结构化研究
    (烟台校区)中医证候研究中心,烟台,264005;2 烟台市中医医院消化科;3 烟台大学校医院;4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数学教研室;5 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6 烟台长恩医院中医科)破解证候的动态演化规律,一直是中医学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证候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既可以带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又可以促进临证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而证候动态、多变、复杂的非线性结构,却妨碍对其科学内涵揭示,所以破解证候高维高阶的非线性结构,成了解决证候动态演化

    世界中医药 2013年2期2013-04-07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
    理对NALFD的证候进行分析,总结其常见证候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对1979年-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k)、《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所收录的涉及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症状的文献 (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以及未发表的相关研究生论文进行检索。1.2 文献检索方法 进入上述文献数据库的电子检索界面,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2年1期2012-11-28

  • 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
    00)中医对病的证候的认识是动态的,但目前对从建国以来不同年代的动态变化角度进行研究尚缺乏重视。本文采用理论与文献计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包括习惯性流产、复发性流产,下同)的证候认识以及相关的主要证候构成进行比较研究,并初步分析了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从新的角度加深对该疾病证候本质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旧版)和中国中医药期刊数据库(TCMARS):以主题词“滑胎”、“数堕胎”、“屡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期2012-10-22

  • 内伤病统一辨证新法的优点及对中医医教研的影响
    波(美国及加拿大证候研究协作组)中医临床工作最重要的是辨证,医家对同一病人辨证结果取得一致的认识非常困难,原因是中医辨证方法多样,且从未建立完整统一的诊断标准,各自在行医过程中体验、习惯及心悟不同,且从师医门不同,因而难以统一,经验难以继承,治疗结果难以评估,如何更好的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又如何推行科研。作者在1985年即发表了新统一辨证方法,乃基于2000例内伤病分析基础上提出来的[1][2],以后于93年出版了完整的辨证论治新法书籍图解[3][4],揭示

    黑龙江中医药 2012年4期2012-08-21

  • 中医学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研究与证候判定诊断标准科学内涵的阐释
    64005中医学证候的诊断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制订,是指导临证医师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是开展病证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的重要依据[1]。因而,开展中医证候规范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标准化,最终在科研、医疗及教学工作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围绕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开展了基本证型规范、复合证型规范和病证结合证型规范等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经过规范后的一系列证候诊断标准在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长期以来证型繁杂、标准不一的混乱状况依然存在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5期2012-08-15

  • 基于中医文献的抑郁症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研究*
    文献的抑郁症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研究*鱼浚镛,田金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目的]通过对近10年有关抑郁症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抑郁症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选取2001—2010年有关抑郁症的现代文献,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86个,出现频率≥5%的常见证候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肝郁痰阻、肝郁血瘀、气滞血瘀

    天津中医药 2012年3期2012-05-17

  • 中医整体内伤病证候之结构框架及完整之证候诊断标准的设计(草案)
    波(美国及加拿大证候研究协作组)草案说明1.本诊断标准拟定之基础在于我们揭示了中医证候内涵结构的三个层次(《黑龙江中医药》)2011第6期)。气、血、阴、阳之虚证及实证乃基本证候,属第一层次。所有内伤病证候皆由此衍化而成。第二层次为脏腑、经络、器官组织的定位证候,如五脏之定位:心、肝、脾、肺、肾;六腑之定位: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另外经络之定位证候(含其开窍,其华,其所主等)。以上两层次构成之证候为最重要的证候,定位证候又可称核心单元证候,是最主要的

    黑龙江中医药 2012年3期2012-01-24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证候要素研究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证候要素研究王雁南1,戴霞2,刘明1,张玥1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近28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证候文献进行筛选,构建相关数据系统,对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证候要素为湿、热、血瘀、脾阳虚;常见证候要素靶位为脾,其中急性期的基本证候要素为湿、热,非急性期常见证候要素为血瘀、湿和脾阳虚。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机变化是以血瘀为基础,受多因素影响、虚实错杂的复杂过程。证候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年4期201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