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举隅

2021-03-27 02:46肖文萍张晓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中医科南昌330000
江西中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经方泽泻酸枣仁

★ 肖文萍 张晓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中医科 南昌 330000)

提起经方,一般有两个概念,一是指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另一说则是专指“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后者是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也是笔者文章中经方之内涵。 经方是“医方之祖”,具有“普、简、廉、效”的特点。经方使用起来,若辨证准确,确有“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效,笔者于临床中屡见经方之神奇,仅举4例,不当之处,恳请同道斧正。

1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方某,女,58岁,主诉:下腹部疼痛4月余。2021年2月17日因“下腹部疼痛2天,不规则阴道出血5天”而于某省级三甲医院妇科住院治疗,于2月24日出院,出院时已无不规则出血,偶感腹痛。出院后腹痛反复发作,多处就诊后症状较前稍改善,但极易反复,特来我处就诊。刻诊: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状态,无明显喜按,无阴道出血,纳食一般,进食后易胃脘部胀闷不适,伴见口干,夜醒口干明显,夜尿3~4次,大便基本成形,日一行,无明显畏寒肢冷。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年,服用尼福达控制血压,未进行系统监测,48岁曾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月经婚育史:初潮13岁,55岁绝经,月经量适中,颜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白带不多。生育情况:足月分娩数1,早产0,流产1。

辅助检查:2021年2月11日彩超示:子宫肌瘤(子宫后壁肌层探及一大小约12×9 mm低回声团,内膜厚约3.7 mm)。盆腔MRI示:子宫多发肌瘤,右肾小囊肿,盆腔少量积液。

全身情况:精神一般,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语声低微,语速适中,舌质淡红,苔薄黄边有齿痕,脉弦略细。

处方予当归芍药散原方: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12 g,白术15 g,茯苓20 g,泽泻20 g。配方颗粒剂6剂。用法:每格用100~200 mL温热水冲服,1次1格,1天2次。

二诊:服上药后,诸症未见明显改善,仍有下腹部疼痛不适,昨日排便时疼痛明显,排出一条透明样“蛔虫状”物体,便后腹痛缓解,仍易口渴,有时胸口隐痛,持续时间短,甚则牵涉右侧肩胛骨附近。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细。考虑该患者或为“蛔厥”,加上患者“易口渴”“有时胸口隐痛不适”“形体偏瘦”等症更有厥阴病的表现。

处方予乌梅丸原方:乌梅36 g,花椒3 g,桂枝10 g,党参12 g,干姜10 g,细辛3 g,淡附片12 g,黄连片15 g,黄柏10 g,当归10 g。配方颗粒剂3剂。用法:每格用100~200 mL温热水冲服,1次1格,1天2次。

三诊:服上药1剂后,患者下腹痛大减,服上药2剂后,下腹痛除,患者欣喜若狂。

按: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为“厥阴病”主方,原文如下:“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1]本方重用乌梅为君,取其酸收之性,安蛔止痛,搭配辛温的花椒、桂枝、细辛、淡附片、干姜以祛下寒;加之苦寒的黄连片、黄柏以清上热;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本方具有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和胃安蛔的特点,而此例病例治疗确有“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服后瘥”的特点。

2 酸枣仁汤的临床运用

熊某,男,66岁,主诉:睡眠欠佳7年余,加重10余天 。刻诊:睡眠欠佳,入睡困难,约1~2 h后方能入睡,眠浅梦多易惊醒,醒后难以复寐。易烦躁,易口干,另诉颈项部疼痛不适,伴头晕,未见天旋地转感,无四肢麻木,无恶心呕吐,无头痛,自起病以来,纳食一般,大小便基本正常。

既往有高血压3级(高危)病史7年余,血压最高达210/120 mm Hg,使用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等治疗,血压控制尚可,后自行停药。

专科检查:颈曲变直,颈椎活动受限,颈5~6左侧椎后关节肿胀压痛(+),霍夫曼征试验双侧阴性。颈椎X线示:(1)颈椎病;(2)枢椎齿状突位置右移。

一般情况:精神稍软,面色萎黄,形体中等,语速适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略数。

处方予酸枣仁汤加防风:酸枣仁30 g,川芎10 g,知母10 g,茯苓20 g,炙甘草6 g,防风10 g。配方颗粒剂6剂,服法同上。

按:酸枣仁汤首见于《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由酸枣仁、川芎、知母、茯苓、炙甘草5味药物组成,具有养肝清热、宁心安神之功效,是医圣张仲景为虚劳虚烦不得眠者而设[2]。方中酸枣仁滋补肝血;茯苓健脾调中,滋气血化生之源头,又可安神助眠;知母清虚热除烦;川芎辛温,行肝气、解肝郁;甘草调和诸药[3]。此病例中患者“易口干、眠浅梦多易惊醒,易烦躁,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略数”正是肝血亏虚、虚热内扰的体现,故收到了“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的极佳效果。

防风治疗失眠的思路古今医家常有论述,如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在论文中指出,防风还可治发热、失眠及风湿[4]。国医大师朱良春指出:凡心肝血虚、情志不遂所致之失眠,多用酸枣仁汤,如酌加防风可提高条达肝气之功,改善睡眠质量[5]。《神农本草经》对防风的阐述则是:“主头弦痛……烦满”[6]。《日华子本草》中也提到防风:“补中益神……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以上的论述均说明防风有疏调安养之功。

3 柴胡桂枝汤的临床运用

彭某,女,39岁,主诉:反复颈项部疼痛伴头昏5年余 。刻诊:颈项部疼痛不适,伴见头昏,伴见心慌、胸闷、气短,并诉睡前常见耳鸣,白天未见,夜寐时明显,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自起病以来,无发热、咳嗽、畏寒,纳食不馨,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既往有低钾血症病史。

专科检查:颈曲变直,颈椎活动受限,颈2~6椎横突旁压痛(+),霍夫曼征试验双侧阴性。肾上腺CT示:肾上腺CT未见异常。颈椎正侧位+张口位X线示:颈椎曲度变直。颈椎寰枢关节结构正常。头部MRI+MRA示:头部MRI未见明显异常。慢性副鼻窦炎。头部MRA未见明显异常。精神稍软,面色萎黄,形体丰腴,语速适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略细。

处方予柴胡桂枝汤加减 :醋北柴胡15 g,黄芩片10 g,党参12 g,法半夏10 g,桂枝12 g,白芍15 g,生姜6 g,大枣6 g,炙甘草6 g,葛根30 g。配方颗粒剂6剂,用法同上 。

复诊:服上药后,颈项部疼痛不适较前改善,头昏亦较前减轻,守上方6剂后以巩固疗效。

按:柴胡桂枝汤首见于《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为少阳、太阳表里双解之轻剂。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及上肢麻木、疼痛,而这些部位亦属太阳、少阳两经循行部位,临床常以柴胡桂枝汤治疗该型颈椎病[7-9]。葛根治疗痹病的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言葛根有“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之功[10]。有关葛根治疗项痹的内容,则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最经典的代表方为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见于《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1]桂枝加葛根汤见于《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两方看似相同,却各有千秋,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言:“桂枝加葛根汤与此汤(葛根汤),俱治太阳经之病,太阳之经在背……但前方治汗出,是邪从肌腠而入,故主桂枝;此方治无汗,是邪从肤表而入,故主麻黄”[11]。张仲景治疗“项背强几几”为何重视葛根,《本草新编》中给出了解释:“葛根原是阳明之药,少用则散肌中之风,多用则解胃中之热……此葛根汤所以用葛根也。”[12]后世在葛根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治疗项痹的方剂,诸如调脉葛根汤、防风加葛根汤等。 正因为葛根为足太阳膀胱经引经药,项背为其所过,故对缓解项背肌肉挛急疼痛有特殊效果,故在此处加用葛根以舒筋通络、缓急止痛。

4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的临床运用

印某,女,39岁,主诉:头晕伴颈项部不适10余天 。刻诊:颈项部疼痛不适,活动不利,伴见头晕,天旋地转感,卧床后站起即感症状加重,晕甚时难以直立,需他人搀扶方能继续行走。晕甚未见呕吐,无胸闷、心慌,无头痛。自起病以来,纳食不馨,稍多食易胃脘部胀闷不适,睡眠欠佳,大小便基本正常。 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

专科检查:颈曲变直,颈椎3~5双侧横突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侧阴性,霍夫曼征试验双侧阴性。辅助检查:颈椎正侧位+张口位X线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枢椎齿状突位置右移。精神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偏瘦,声低气怯,语速适中,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边齿痕,脉弦略细滑。

处方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茯苓30 g,桂枝15 g,麸炒白术18 g,炙甘草10 g,天麻20 g,泽泻15 g,川牛膝15 g。配方颗粒剂9剂, 用法同上。

复诊:服上药后,天旋地转感较前明显改善,颈项部疼痛不适亦较前减轻,行走较前平稳有力,守上方9剂善后。

对于眩晕的治疗,不论采取何法何方,皆应紧扣风、虚、痰、瘀的病机特点来辨证施治。仲景先师在论治眩晕病时用方精当,指出用泽泻汤、苓桂术甘汤二方治疗眩晕痰饮证。泽泻汤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书中有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书中有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13]该患者形体偏瘦,纳食一般,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边齿痕,脉细,有明显的脾虚之象,脾虚后运化功能失调,容易“聚湿生痰饮”,即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之功能失常而酿生痰饮。患者“头晕,天旋地转感,卧床站起时感症状加重,晕甚时需他人搀扶方能行走,脉略滑”等症状,即是脾虚化生痰饮之邪挟风上壅之明证。 故此时治疗关键为温脾阳、健脾气、祛痰饮,故选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阳化饮利水、渗湿健脾,合以天麻息风化痰、川牛膝载诸药下行。

中医的第一生命力在于疗效,历经千余年经方仍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亦在于疗效。笔者临证时喜用经方治疗各类疾病,如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脾虚腹胀、慢性胃炎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引起的腰腿痛、“脚挛急”等;用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治疗风湿在表、郁而化热的发热等;用四逆散治疗肝郁脾滞引起的种种情志类疾病等。在临证时若要到达药到病除的效果,首先要熟读经典,对经方的临床实用要点熟记于心;其次问诊要详细,并从诸多症状中提炼要点,抓住主要矛盾,即要求我们做到辨证准确,这样我们处方用药方可直击要害,到达“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效果。再者,经方药少力宏,配伍严密,剂量精当,可谓丝丝入扣、出神入化,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要按经方原方中的药物配伍比例使用,若要加减,必须有理有据,否则不可随意增减药味及药量。

猜你喜欢
经方泽泻酸枣仁
泽泻到底“毒”不“毒”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酸枣仁:失眠嗜睡均可调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效果观察
归脾汤与酸枣仁汤合用治疗抑郁症25例疗效观察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