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获突破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破解了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高功率加热系统注入耦合、先进偏滤器位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这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固有安全等突出优势,是目前已知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科学导报 2023年62期2023-09-11
- 科学家为何要制造“人造太阳”等
为何要制造“人造太阳”2023 年4 月12 日21 时,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 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人造太阳”,就是模拟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为人类未来提供一种零碳、高效、持续的清洁能源。各国的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以其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等优点,成为满足未来国家重大
科学大众(中学) 2023年8期2023-07-27
- 有望喷薄欲出的中国“人造太阳”
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中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HL-2M)运行获得突破性进展, 创造出1.5亿摄氏度高温和超过1兆安(100万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 已达到核聚变点火要求, 实现核聚变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2023年4月12日,中国“人造太阳” 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等离子体稳定运行403秒,这对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核聚变发电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家为获得人类最理想的终极能源,数十年来一直努力模仿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建造
百科知识 2023年12期2023-06-22
- 准备着,点亮“人造太阳”
则能让中国‘人造太阳发出更多光和热。”要想实现稳定强磁场环境,超导材料十分关键。一根超导线,既要挤压缠绕,又得拥有一定的空隙率,这曾让秦经刚愁得吃不下饭:“曾经请过国外专家,也是一筹莫展。要想满足ITER装置的要求,只能自主研发,不断试验!”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调整方案,历经几十次失败,终于,团队做到了让铜线100%不断线。中国制造的超导电缆,如期应用到ITER计划中,超导材料也开始量产,从进口变为出口。为了搭建一个测量粒子的能谱设备,丁锐团队花了3年时间:
今日文摘 2023年4期2023-05-30
- 中国“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
中国“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运行和我国自主建设运行聚变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开发首例温和条件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氢负离子导体在氢负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转化池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未来有望引领一系列能
科学之友 2023年5期2023-05-30
- 激光核聚变点火成功“人造太阳”指日可待?
往往被称为“人造太阳”,需要模拟太阳中心的环境。实现可控核聚变有两条主流的技术路径: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地球上无法实现太阳的超高压,但如果把核燃料加热到1 亿摄氏度以上,原子核便会有足够的动力相互碰撞,发生聚变反应。但一旦到了这一温度,所有固态材料会直接汽化。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研制出一个形似甜甜圈的“炼丹炉”,被称为托卡马克装置。它在环形圈内构建磁场约束核燃料,使其不与高温的容器壁接触,可以持续燃烧一段时间,产生能量。此后,世界范围内曾掀
科学大观园 2023年1期2023-05-30
- 403秒!中国 “人造太阳”创世界新纪录
AST,有“人造太阳”之称。2006年9月28日,世界上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科学实验装置首轮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站在了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端。2016年2月,中国EAST物理实验获重大突破,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2018年11月12日,EAST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2021年5月28日,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
科学导报 2023年25期2023-04-20
- 30年后有望用“人造太阳”供能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以及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的海报(如图),引发热烈讨论。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是否真的有据可循?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距离实现行星发动机还差多远?对此,段旭如介绍称,《流浪地球2》中描述的重核聚变是通过“烧石头”的方式实现行星发劫机的能量供应。核聚变在宇宙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其原理是利用两个较轻原子梭的结合过程中质量亏损从而释放大量能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阳,时时刻刻在发生轻核聚变反应,而电影中“烧石头”的原料,
环球时报 2023-03-082023-03-08
- 中国“人造太阳”有新发现
团队利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发现并证明了一种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它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聚变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据该团队负责人介绍,“若把核聚变反应比喻成一道闪电,那么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把一道道闪电收集在‘磁笼子’里,聚集更高的能量,然后长时间持续地向外稳定输出这些能量”。据报道,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近乎取之不竭,且排放无污染,被视为人类“终极能源”。未来要实现聚变能发电,必须要解决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运行这一关
世界知识 2023年3期2023-02-16
- 中国“人造太阳”有新发现
团队利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发现并证明了一种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它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聚变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据该团队负责人介绍,“若把核聚变反应比喻成一道闪电,那么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把一道道闪电收集在‘磁笼子’里,聚集更高的能量,然后长时间持续地向外稳定输出这些能量”。据报道,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近乎取之不竭,且排放无污染,被视为人类“终极能源”。未来要实现聚变能发电,必须要解决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运行这一关
世界知识 2023年3期2023-02-16
- 世界首次激光核聚变点火成功,“人造太阳”指日可待?
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需要模拟太阳中心的环境。实现可控核聚变有两条主流技术路径: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地球上无法实现太阳上的超高压,如果把核燃料加热到1亿摄氏度以上,原子核便会有足够动力相互碰撞,发生聚变反应。但一旦到了这一温度,所有固态材料会直接汽化。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研制出一个形似甜甜圈的“炼丹炉”,被称为托卡马克装置。它在环形圈内构建磁场约束核燃料,使其不与容器壁接触,可以持续燃烧一段时间,产生能量。此后,世界范围内曾掀起托卡马克建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48期2023-01-04
- “人造太阳”新突破
,又被称作“人造太阳”。近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日益接近实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 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什么是“人造太阳”?为何说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国际合作?中国的研发进展有何重要意义?造一个“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可以说,太阳是地球最
新传奇 2022年49期2022-12-31
- 中国钢研:自主研发“人造太阳”关键核心部件
界纪录。有“人造太阳”之称的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运行条件极其严苛。装置中的偏滤器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口,核聚变反应的产物需要通过偏滤器排出去。偏滤器不断承受最为严酷的高温和粒子流的冲击,瞬态高温比火箭喷射的火焰温度还要高。“东方超环”的偏滤器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所属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泰科技)研制。法国超导托卡马克装置(WEST)所采用的偏滤器也由这家企业独家供货,同时该企业还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
中国科技财富 2022年8期2022-12-18
- “人造太阳”ITER核心部件首件中国制造完成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探索开发聚变能源的ITER,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7方共同参与建造,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我国承担了其中约9%的任务。增强热负荷第一壁
科学导报 2022年77期2022-12-11
- 中国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合作建设世界最大“人造太阳”
马克,俗称“人造太阳”。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2009 年10 月正式签订ITER 计划国内采购包制造任务首份合同以来,深度参与ITER 计划,承担了导体、校正场线圈、超导馈线、电源、诊断、安装等采购包,占中国承担ITER 采购包任务的绝大部分,为ITER 计划的顺利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自主研发,等离子体所掌握了一系列聚变工程关键技术,承担的ITER 任务100%国产化并以优异的性能指标通过国际评估,交付进度和产品质量100%满足ITER 要求,在ITER
南方能源建设 2022年2期2022-11-23
- 准备着,点亮“人造太阳”
则能让中国‘人造太阳’发出更多光和热。”要想实现稳定强磁场环境,超导材料十分关键。一根超导线,既要挤压缠绕,又得拥有一定的空隙率,这曾让秦经刚愁得吃不下饭:“曾经请过国外专家,也是一筹莫展。要想满足ITER装置的要求,只能自主研发,不断试验!”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调整方案,历经几十次失败,终于,团队做到了让铜线100%不断线。中国制造的超导电缆,如期应用到ITER计划中,超导材料也开始量产,从进口变为出口。为了搭建一个测量粒子的能谱设备,丁锐团队花了3年时间
思维与智慧 2022年31期2022-11-02
- “人造太阳”新世界纪录
欧洲核聚变研发创新联盟(EUROfusion)、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2月9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欧洲科学家在通过聚变等离子体生产能源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中产生了能量输出为59 MJ的稳定等离子体。这是自1997年以来,世界首次氘氚核聚变实验。JET中的聚变反应在等离子体放电的5 s阶段以中子形式释放出总共59 MJ能量,JET在5 s内实现了平均超过1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22年1期2022-11-02
- “人造太阳”会成为下一代清洁能源吗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的新纪录。100万安培,这个巨大数字背后,是我国“人造太阳”向着核聚变点火迈出的重要一步。什么是“人造太阳”?“人造太阳”即托卡马克装置,是通过模拟太阳核聚变,利用可控热核聚变反应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的一种装置。托卡马克装置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真空室,里面注满气体,外面缠绕着线圈。线圈通电以后,会在托卡马克内部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里面的气体将被电离成等离子
中国科技财富 2022年11期2022-09-27
- 中国“人造太阳” 如何突破“卡脖子”
制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2装置(HL-2M)实现首次放电。承担这一高精尖科学项目的76人队伍中,有57人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今年五四青年节,这支勇攀科技高峰的队伍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种太阳”团队,听他们讲述如何在国外的技术封锁下,实现中国“聚变能源梦”的故事。核心部件都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钟武律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造太阳以其资源丰
环球时报 2022-06-252022-06-25
- 准备着,点亮“人造太阳”
则能让中国‘人造太阳发出更多光和热。”要想实现稳定强磁场环境,超导材料十分关键。一根超导线,既要挤压缠绕,又得拥有一定的空隙率,这曾让秦经刚愁得吃不下饭:“曾经请过国外专家,也是一筹莫展。要想满足ITER装置的要求,只能自主研发,不断试验!”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调整方案,历经几十次失败,终于,团队做到了让铜线100%不断线。中国制造的超导电缆,如期应用到ITER计划中,超导材料也开始量产,从进口变为出口。为了搭建一个测量粒子的能谱设备,丁锐团队花了3年时间: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2年11期2022-05-30
- 中国实际应用“人造太阳”不是梦
卉怎么造出“人造太阳”环球时报:在“人造太阳”(磁约束核聚变)领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同台竞技,请问建成于2006年的中国“人造太阳”EAST在研发路线和技术方向上有何特点?胡建生:聚变研究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关键物理问题,还是工程技术,都极具挑战。世界上主要的聚变研究机构大多有自己的聚变装置,我们建造并正在运行的“人造小太阳”,也就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它是世界上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与国际上大多数采用常规磁体的
环球时报 2022-04-222022-04-22
- “人造太阳”应用前景可期
开发并运行“人造太阳”,被科学家视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需要关注的是,太阳核心所发生的核聚变,其功率密度并不大。就算人类让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人造太阳”能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吗?太阳核心的温度达到1500万摄氏度“人造太阳”内部结构2021年12月30日,中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成功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据法新社报道,2021年5月,“东方超环”实现了温度1.2亿摄氏度、持续101秒,以
检察风云 2022年5期2022-04-05
- “人造太阳”受追捧 私人投资创新高
变装置——“人造太阳”,希望其能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反应,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随着技术的进步,核聚变也吸引了越多越多私人投资。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最近报道,2022年核聚变领域的私人投资额激增,该行业短短一年的投资额就超过此前的投资总额。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就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而言,核聚变可以被称为人类能源的“终极方案”。现在人类核电站反应堆采用的都是核裂变——较重的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钚)原子核分裂产生能量。核聚变则是将较轻元素(如氘、氚)的原子核融合
中国科学探险 2022年11期2022-03-22
- “人造太阳”ITER核心部件的首件实现中国制造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地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的持续领跑。探索开发聚变能源的ITER,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等7方共同参与建造,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我国承担了其中约9%的任务。增强热负荷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2年6期2022-02-25
- 中国“人造太阳”,人类“不可能任务”的现在进行时
置又被称为“人造太阳”,建造这类装置也就有了一个生动的称呼“种太阳”。目前,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都有各自的“人造太阳”,我国也已经“种”下了自己的“太阳”。在正式签约加入ITER计划那一年,也就是2006年,我国完成了对“人造太阳”的全新升级——EAST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它同时也是ITER 的众多引导装置之一。从起步时间来看,我国的受控核聚变研究与国际几乎保持了同步。1955年,钱三强和刚留美归来的李正武等科学家便倡议在我国开
飞碟探索 2022年4期2022-02-16
- “人造太阳”EAST
大厅里,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中文名东方超环,简称EAST)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最长时间高温等离子体运行。EAST装置运行15年来,先后实现了1兆安电流、1.6亿摄氏度、1056秒的等离子体运行,通过开放共享的建制化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了EAST设计参数指标,在稳态等离子体运行的工程和物理成果上继续保持国际引领。EAST装置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
科学大观园 2022年2期2022-01-23
- 中国“人造太阳”实现千秒级等离子体运行
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 EAST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用来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近年来,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相关部门支持下,EAST进行一系列性能升级,本轮实验于2021年12月初开始。 EAST装置实验运行总负责人龚先祖告诉笔者:“2021年上半年,我们把
科学导报 2022年1期2022-01-18
- 张杰:从“人造太阳”到微观世界探索
张静张杰,1958年1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强场物理、X射线激光和“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张杰说,物理学家喜欢探索的科学问题有两类,第一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性难题,比如当前人類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终极能源问题,第二类是自然界中最难以理
科学之友 2021年12期2021-12-23
- 给“人造太阳”充电
的努力下,“人造太阳”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模仿的“人造太阳”,是一种通过可控热核聚变形成的清洁能源,它可以有效解决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目前,全球科学家们研究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路径主要有两种: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在惯性约束聚变的道路上,雷洁红已经默默地走了14年,也许“人造太阳”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从人类长远发展来看,雷洁红和她身边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命中注定的使命多年以后,雷洁红还是会回想起在教室里上课的那个下午。
科学中国人 2021年15期2021-12-22
-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分,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采用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体积达到国內现有装置2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度,能实现高密
工业设计 2021年9期2021-10-13
- 给“人造太阳”充电
的努力下,“人造太阳”已经不再是一個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模仿的“人造太阳”,是一种通过可控热核聚变形成的清洁能源,它可以有效解决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目前,全球科学家们研究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路径主要有两种: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在惯性约束聚变的道路上,雷洁红已经默默地走了14年,也许“人造太阳”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从人类长远发展来看,雷洁红和她身边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命中注定的使命多年以后,雷洁红还是会回想起在教室里上课的那个下午。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2021年5期2021-09-05
- 中国“人造太阳”诞生记
中国真的有“人造太阳”,而且有两个:一个在安徽合肥西郊“科学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是有着“东方超环”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另一个则是位于四川成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2021年5月28日,“东方超环”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在其第98 958次放电中,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是1亿摄氏度20秒原纪录的5倍。这意味着我们距离“
科学之友 2021年7期2021-07-19
- 中国“人造太阳”创造新世界纪录
中国“人造太阳”创造新世界纪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东方超环)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尽,排放无污染,被视为“终极能源”。实现核聚变发电的两大难点是实现上亿度点火和稳定长时间约束控制。新纪录将2020年EAST装置物理实验实现的1亿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而且是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全金属主动水冷第
百科知识 2021年13期2021-07-13
- “人造太阳”前景可期
学装置俗称“人造太阳”。随后,利用這种装置产生核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也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然而,要真正实现核聚变发电并不容易,据科研人员介绍,想实现聚变反应,首先温度要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使聚变燃料完全电离,并在保证等离子体密度的前提下,将高温等离子体维持相对足够长的时间,不泄露不逃逸,才可能释放出足够多的能量。为攻克这两大难关,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一直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验。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EAST,是目前地球上已建成并运行的“人造太阳”装置之一,装
科学导报 2021年42期2021-07-07
- “人造太阳”如能永耀,人类将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该成绩打破了2020年年底韩国创造的1亿摄氏度20秒的纪录,将时间延长了5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这是人类掌控核聚变的又一次成功突破。核聚变,指轻原子核,例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聚合为较重原子核,例如氦。聚变过程,会损失一定质量,根据爱因斯坦质
南方周末 2021-06-032021-06-03
- 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的俗称。我国相继建成中国环流器一号、二号装置以及“东方超环”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其中,“东方超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5000万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百秒量级的高约束运行以及在等离子体中心温度达1亿度条件下运行近10秒,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之所以称为“新一代”,是因为
百科知识 2021年2期2021-02-24
- 我国“人造太阳”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核聚变堆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HL-2M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该装置采用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体积达到国内现有装置2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度,能实现高密度、高比
电器工业 2021年1期2021-01-28
- “人造太阳”即将升起
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这意味着中国再度加快了在未来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地球化石燃料有限、不可再生,而且有污染;风能和水能不稳定;人类核电站所用的核裂变原料有限,还核废料有放射性污染。而可控核聚变不排放有害气体,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核聚变的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地球上含量极为丰富。氘在海水中储量极大,1升海水里提取出的氘,在完全聚变反应后,可释放相当于燃烧3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1年2期2021-01-21
- 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
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度开机运行。此次实验建立在对上一轮实验结果的总结以及对EAST辅助加热等系统升级改造的基础之上,目标是让“人造太阳”向着更“热”更“持久”发起冲击。万物生长靠太阳,能不能在地球上造出一个“人造太阳”,实现人类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供应梦想?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核聚变能源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成立了研究托卡马克的课题组,并逐步在合肥等地布局设点。高约11米,直径约8米,重400余吨,看上
电脑报 2021年50期2021-01-18
- 太钢材料助力“人造太阳”项目
ER)俗称“人造太阳”,近日,该反应堆的关键部件——校正场底部线圈4号和5号,在太钢顺利吊装进入主机内预定位置。校正场线圈正是由太钢不锈钢材料制作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通过可控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提供可持续清洁能源,校正场线圈由太钢不锈钢材料制作、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此关键部件吊装到位,标志着ITER主机安装第一阶段完成。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多边大科学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美
科学导报 2021年92期2021-01-11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烁。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正式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这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将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放电温度可达太阳芯部温度近10倍核聚变并不神秘,只要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无限接近,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就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看似简单,但要让聚变反应持续可控,可以说难于上青天。该项目负责人刘永说,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必须满足三个苛刻条件:一是温度要足
学生导报·东方少年 2020年12期2020-12-28
- 离“人造太阳”更近一步
着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人造太阳”是什么?已经有了一个太阳,为什么还要再造一个太阳?要说清这些问题,需要从能源说起。人类从生产到生活,无一不需要能源。但地球上的能源并非取之不尽,比如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大概只能用几十年。除了储量有限,化石能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污染环境。风能、水能虽然干净,但供应量有限,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图1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装置与祈年殿大小对比图(图/中核集团西物院)人类千方百计地想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发明与创新 2020年46期2020-12-24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烁。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正式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这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将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放电温度可达太阳芯部温度近10倍核聚变并不神秘,只要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无限接近,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就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其原理看似简单,但要让聚变反应持续可控,可以说难于上青天。该项目负责人刘永说,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必须满足三个苛刻条件:一是温度要足
科学导报 2020年80期2020-12-21
- 让“人造太阳”绽放更耀眼光芒
——记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国书
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放射性核废料,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所以核聚变能是一种清洁的超级能源。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虽如此,人们认识核聚变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正是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希望发明出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地输出。然而,可控核聚变需要达到上亿摄氏度以上的温度,这个特点让科学家们一次次陷入绝望
科学中国人 2020年21期2020-12-14
- “人造太阳”的中国力量
够制造一个“人造太阳”用来发电,人类就能够彻底实现能源自由。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用什么容器来承载核聚变?在地球上利用核聚变能量,要求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等离子体的离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而目前地球上最耐高温的金属材料钨的熔化温度是3000多度。这意味着,在1亿摄氏度下,找不到盛装如此高温等离子体的容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与国际基本同步,开始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并于1965年在四川乐山建成了我国核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
中国科技财富 2020年8期2020-09-10
- “人造太阳”来了
一个实验性“人造太阳”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在法国正式启动安装。这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被认为是人类能源新时代的黎明。35个合作国家领导人通过远程视频参加了庆典,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原理就是要模仿太阳发出光和热的方式,在地球上通过可控热核聚变的方式,造出在人类控制之下“小太阳”。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人类将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太阳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太阳之源在于热核聚变。太阳主要元素是氢,占四分之三,
新民周刊 2020年29期2020-08-12
- 当核聚变反应堆遇上3D打印 “人造太阳”有望更快“发光”
3D打印 “人造太阳”有望更快“发光”近年来,人类对能源的依赖日益加深。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没有可能一劳永逸地破解人类能源短缺的困局?随着核技术日渐成熟,被誉为“人造太阳”和“人类终极能源”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或有可能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能源、造福后代子孙。这项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氘和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并生成大量热能用于发电。近日,深圳大学增材制造研究所陈张伟和劳长石教授团队,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
中关村 2020年8期2020-07-31
- “人造太阳”有望更快“发光”
熟,被誉为“人造太阳”和“人类终极能源”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或有可能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能源、造福后代子孙。这项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氘和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并生成大量热能用于发电。近日,深圳大学增材制造研究所陈张伟和劳长石教授团队,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基于3D打印一体化自由设计和成形复杂多孔结构正硅酸锂陶瓷件,有望替代传统的微球床结构,成为新一代产氚器件,展现出重要应用前景。该成果已发
科学导报 2020年47期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