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

2025-02-20 00:00:00赵一楠
中国经贸 2025年2期
关键词:非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利率市场化进程得以深入推进,理财意识在企业和居民中得到显著增强。在理财市场,商业银行作为一大主体,理财产品规模庞大。其中,非标准化理财产品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中,得益于其稳健的经营策略以及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非标理财业务的收益表现良好,风险水平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然而,伴随非标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风险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文章以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为研究焦点,在明确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旨在有效应对各类潜在风险,提升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运行期间所涉及的非标理财业务不断壮大,非标理财业务的投资领域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在这一情况下,我国大部分投资者对于非标理财产品的研究更加深入,认识也变得更加理性,很多投资者不再片面地追求收益,而是综合考量非标理财产品在开展期间产生的风险以及具体收益。对此,商业银行在运行发展期间应重点针对非标理财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严格规避各类问题的发生,从根本上保障投资者以及商业银行的利益,促进银行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问题

制度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进行过程中,通常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针对非标理财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细化分析,有效降低业务在开展期间的风险问题。

在此期间,风险管理小组制度很可能流于形式,导致小组工作的开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是没有充分的协调制度。部分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会实行严格的业务与审批分离原则,审批工作进行时,审批人员对于各个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落实具有决定性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并不会过渡给业务协调,导致风险管理小组在开展日常会议讨论工作时所作出的决议仅能通过参考意见的形式提供给专业的审批人,减弱了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

二是缺乏充分的业务审批、交流制度。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小组的工作人员主要由风险管理部门的评委担任,但在开展日常工作时,难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评委拥有较为丰富的投行资管业务经验,使得个别评委对于非标理财业务的了解较少,难以精准地判断业务在开展期间的风险问题。

审批不灵活,理财业务风险控制过度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在进行时,大多会按照传统的业务管理模式来进行,导致业务审批的整个环节不够灵活,对于理财业务风险的控制过度既影响了理财业务的开展情况,也会造成更多的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相容岗位授权没有严格执行与后续评价。在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有部分非标理财业务的经办人员拥有复核人员的账号密码,在业务开展期间这一部分人员会登录复核人员的账号,点击项目通过。这一方式使得非标理财业务在进行期间产生了较高的操作风险,使得岗位不相容成为主要的形式。

二是商业银行内部电子系统设计人才不足。在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大多会通过线上的方式开展。在此情况下,就会产生较多的信息化风险,影响到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但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发现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专业的电子人才,导致电子系统的安全性不足,所以产生了较多的业务数据流失风险,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人员风险把控的效率。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建设多元化人才队伍,从根本上强化管理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在进行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应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建设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完善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

首先,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应根据非标理财业务的特点以及该项业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招聘相应的人才。在有效吸引并聘请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后,商业银行也需要结合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往非标理财业务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内部培训。由此提高这一部分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其次,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应全面增强非标理财业务工作人员以及风险管理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可以定期增加非标理财业务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风险管理人员能够明确非标理财业务的开展流程,不断挖掘业务在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自身风险,后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非标理财业务的开展方式以及相应环节,保证风险管理的开展效果。

最后,商业银行借助于多元化人才的力量,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团队。该团队在工作期间需要深入理解,明确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相应政策,熟练地运用各行业在发展期间所涉及的金融产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客户的业务倾向等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非标理财业务产品,由此提高业务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有效减少风险问题的产生。

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审计强度 商业银行在开展非标理财业务期间,相关负责人员应积极研读各个时期下的国家政策内容,了解工作的开展要求,制定更为完善且符合实际政策的管理制度,提高审计的强度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非标理财业务的负责人员应按照新规新政的相应要求,积极落实存量业务整改,并不断加强审计工作的开展质量。

在此期间,应不断调整促销优化风险管理工作的标准以及相关内容,一是投行资管部门应针对我国所颁布的新规与新政策进行分析,明确新规新政对于存量业务以及新增业务的整体影响情况,积极落实各项政策,确保整改内容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二是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时,相关负责人员应进一步增强审计部门对于各项业务的审计强度以及审计范围,保证审计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全面性,有效规避非标理财业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引入衔接化操作流程,保证日常工作质量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在开展期间涉及多个部门的人员有较多的。在此期间极易产生明显的操作风险,影响非标理财业务的开展情况。基于此,应进一步针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材料审核不严格、合同签署流程系统、操作权限流于形式等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应针对多部门人员进行再次的优化,修改操作流程,使其环节更加完善有序且具有衔接性。在此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针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应用线上沟通平台增加多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人员之间的探讨分析各个环节所产生的问题。由此挖掘操作流程的不足之处,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二是重点针对操作流程进行细致考核,增加操作人员对于流程规范性了解和认识,提高操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操作流程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制定更为明确的操作人员手册以及职业规范,并定期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另外,也可以引入现场考核等方式,了解操作人员对于操作环节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三是组建专业的风险规避与分析团队。在发展期间,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银行内部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更专业的风险研判对策。银行分析团队内部的工作人员日常应针对非标理财业务的开展情况、业务在进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流程并探究流程在落实期间会产生的风险,对流程内容以及流程在进行期间的要求进行再次的调整与优化。由此保证操作流程的衔接性、操作环节的紧密性,避免非标理财业务在进行时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应重点针对非标理财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针对理财业务制度以及相关审批环节进行细致调整。其间,商业银行应积极聘请专业人才,建设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同时根据我国所落实的政策法规设计更完善的管理制度,细化非标理财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减少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落实。

(作者单位: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非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非标设备制造质量控制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BP与GA对非标部件结构对比研究
非标压力容器报价快速估算方法探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8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非标项目外协采购加权综合打分法实践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