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参与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既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促进,也能为全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本文聚焦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 22)的工作情况,结合其工作范围变更和最新技术动态,分析ISO/TC 22在全球汽车标准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我国汽车行业参与ISO/TC 22相关工作的模式和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关键成绩和重要贡献,并分析相关工作形势与存在的不足,为我国汽车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汽车产业,国际标准化工作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4.017
0 引 言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标准化交流合作,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1]。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2]。汽车产业作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价值链逐步重塑,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融入全球体系、实现国际化发展已成为重要方向和必要考量[3]。伴随国际标准法规主导权及领导职务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4-5],汽车领域标准国际化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提升中国汽车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聚焦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 22),首先结合其工作范围及最新变化,分析该技术委员会在全球汽车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研判ISO/TC 22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中国最新国际标准项目的研究推进情况,并结合我国当前在ISO/TC 22的参与情况与积极贡献,提炼我国当前与未来在汽车领域标准国际化工作重点,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基于技术和标准的发展趋势,就提升我国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水平提出建议。
1 ISO/TC 22基本情况
1.1 概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22)于1947年成立,是ISO中专门从事道路车辆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机构,其秘书处设于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具体工作由法国汽车标准局(BNA)承担。ISO/TC 22现有83个成员国,其中包含35个积极成员(P Member)和48个观察员(O Member)[6]。
ISO/TC 22下设战略咨询组(SAG)、分技术委员会(SC)、直属工作组、自动驾驶特别工作组和联合工作组,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SAG在道路车辆标准化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主要针对ISO/TC 22的战略政策和工作规划,向ISO/TC 22主席和秘书处经理提供建议,以确保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具备前瞻性和协调性。
截至2024年12月,ISO/TC 22共发布国际标准1024项,在研项目212项,其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从已发布标准数量来看,SC 31数据通讯,SC 32电子电气部件及通用系统,SC 33车辆动力学、底盘部件及自动驾驶系统测试,SC 34驱动系统、传动系统和传动液等核心关键技术相关的分委会发布标准数量占据较大比重;从在研标准数量来看,在研项目主要集中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安全技术等前沿领域,充分体现出ISO/TC 22对新兴技术的高度关注。
1.2 工作范围沿革
自成立以来,ISO/TC 22的工作范围一直在根据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在2023年以前,其工作范围主要聚焦于车辆本身的基础性技术标准,包括车辆的兼容性、互换性和安全性等,标准化对象为联合国1968年《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所定义的道路车辆及其设备。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技术的颠覆性变革,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国际共识,传统汽车产业逐渐与其他产业深度交叉融合,这些新变化对国际汽车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需求。在此过程中,受原有工作范围所限,ISO/TC 22在跨领域协调过程中遇到诸如职责边界不清等障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ISO/TC 22于2023年对其工作范围修订为:“负责对批准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的所有类型的道路车辆及其接口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方面进行标准化,涉及安全、保障、可持续性、兼容性、互换性、维护、性能和质量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与车辆有关的方面:硬件和软件、自动驾驶、通信和联网驾驶、测试设备和工具。[6]”新工作范围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将标准化对象扩展为“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的所有类型的道路车辆及其接口”;二是标准化活动覆盖了车辆全生命周期;三是明确了车辆可持续性、质量、自动驾驶及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属于ISO/TC 22工作范畴。
1.3 工作趋势
1.3.1 助力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与行业的共识和重要任务之一,尤其在《伦敦宣言》框架下,ISO承诺在所有新制定标准中要考虑气候影响和环境保护因素。ISO/TC22致力于通过制定与可持续性相关的标准,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各国的气候行动计划。ISO/TC 22及其下属分委会积极结合气候科学和相关转型行动,审查和修订现有标准,并提出新的标准项目,以切实反映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伦敦宣言》的精神。
1.3.2 关注新兴技术
ISO/TC 22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互联互通和驾驶自动化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尤其在自动驾驶领域,ISO/TC 22致力于构建覆盖从概念设计、模拟仿真到实际测试的全面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体系,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与验证提供系统性指导框架。同时,ISO/TC 22致力于推动汽车感知传感器、人工智能AI安全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从而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1.3.3 促进数字化融合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ISO正积极引领标准的创建、编排及交付方式的数字化转变,进一步提升其价值链的灵活性。《ISO战略2030》已将数字化转型纳入目标和工作任务之一,明确数字技术是推动ISO变革的重要驱动因素;IEC也正在开展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模式的重大改革,并于2025年1月起全面使用在线标准编写工具(OSD),宣传推广SMART项目。目前,ISO开展了关于OSD使用的培训,ISO/TC 22已选择部分国际标准使用OSD进行标准编制工作,这一实践不仅为OSD系统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预示着未来标准化工作将更加智能和高效。
2 中国在ISO/TC 22的参与情况
2.1 我国汽车行业参与模式
中国以积极成员身份参加ISO/TC 22及其下属全部11个分技术委员会(SC)的有关工作,有力促进了中国汽车行业与国际市场的深度接轨,并推动了中国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与应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承担ISO/TC 22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职能,通过建立和优化国际标准协调工作机制、创新国际注册专家管理平台与模式、加强标准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推动中国汽车国际标准化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助力全球产业发展。
2.1.1 优化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并不断优化我国汽车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模式,制定并实施汽车标准国际化战略,统筹国内行业资源与国际合作平台,加快建立国内国际标准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作机制。通过制定实施《国际标准项目培育计划》《汽车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指南》等文件,合理规划并有序推进国际化工作,确保行业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充分参与、有效发声。
2.1.2 推进标准数字化平台建设
积极建立并运维中国汽车国际标准工作平台,基于国际标准化工作经验,深入解构ISO/IEC工作流程,实现国际标准协调工作的即时高效、便捷可视。该平台涵盖投票、提案、专家、会议管理等核心功能,优化了国际标准化工作流程,为国际注册专家、国内支撑专家和联络人提供信息化服务,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助力行业有效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2.1.3 强化专家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汽车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系列活动,以中国汽车标准化青年专家选培等活动为范本,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持续开展汽车行业国际注册专家培训,着重做好国际注册专家的识别、培养、培训及考核,并进行信息动态管理,有效协助和督促注册专家履行职责,推动相关工作高效开展,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2 我国汽车行业参与ISO/TC 22工作进展
2.2.1 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研制
主导或影响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是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ISO/TC 22发布的国际标准由欧、美、日等汽车产业传统强国主导。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综合实力迅速提升,近年来,我国在牵头主导汽车领域国际标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截至2024年12月,我国汽车行业在ISO/TC 22累计牵头发布国际标准12项(见表1),包括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也涉及安全玻璃、乘用车外部防护等传统领域,不仅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技术的规范化和统一性,也为相关技术在全球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在ISO/TC 22牵头25项在研国际标准,涵盖了自动驾驶、汽车雷达、燃料电池系统、车辆碰撞试验等关键技术领域。我国持续深入参与汽车领域标准国际化工作,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领域积极策划新工作项目,组织申报国际标准提案。近期,我国提出《电动车辆 道路运行特性 第1部分:乘用车和轻型货车》等六项新工作项目提案,均已通过投票成功立项,后续将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工作,持续提升中国在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协调中的贡献度。
2.2.2 积极承担国际职务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组织建立了243人的国际注册专家队伍。目前,中国专家在5个工作组担任召集人职务并推动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涉及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车辆外部防护、负压救护车、汽车感知传感器以及测试设备和数据标准化等多个重要方向。在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方面,制定了涵盖场景术语、基于场景的安全评估、设计运行范围等标准;在车辆外部防护方面,中国专家主导制定的ISO 2958《道路车辆—乘用车外部防护》推动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低速碰撞安全防护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在负压救护车领域,重点开展负压救护车医疗舱产品研究,填补了该国际标准的空白;在汽车感知传感器领域,由我国牵头的三项汽车雷达领域国际标准预研项目全部获批立项,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通过在测试设备和数据标准化领域的合作,中国专家与德国专家联合担任工作组召集人,开创了国际标准化合作的新模式。
2.2.3 持续提升整体参与度
我国汽车行业从1980年代初正式参与ISO/TC22工作[ 7 ],经历了“起步探索、跟跑学习、并跑参与、部分领跑”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被动跟踪到主动采标再到积极贡献的跨越进步。近年来,我国在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被动安全等领域深度参与ISO/TC 22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卓越进展,并将在未来持续扩大参与相关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方面,我国长期积极参与国际会议等相关活动,参与率和覆盖面大幅提升。在参会情况方面,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派出参加ISO/TC 22全体会议数量和参会总人数分别达到11个和74人,参会率达100%。在专家队伍覆盖方面,2024年,ISO/TC 22中国累计注册专家达243人,参与工作组总数增至74个。
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参与ISO组织治理,以中国方案影响和推动ISO战略实施和顶层设计。在2024年ISO/TC 22第44次全体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向ISO/TC 22战略咨询组(SAG)就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伦敦宣言》做专题报告,提出成立特别工作组(AhG)的建议,得到SAG高度认可。ISO/TC 22全体会议以中国代表团的建议为基础,形成了成立气候变化工作组的决议。
3 我国参与ISO/TC 22相关工作的问题与建议
3.1 面临的问题
3.1.1 国际标准化工作整体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尽管我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在标准国际化工作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但在发动机、底盘等传统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不容忽视。此外,部分国内汽车企业对于国际最新标准的理解与适应能力不足,难以深入推进我国汽车标准“走出去”。多数企业对国际标准化工作认知不深、主动参与意愿不强,在国际会议参与、职务承担、活动承办等方面尚处于弱势地位,参与度和贡献度较低,制约了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3.1.2 外部形势日益复杂,国际竞争趋于激烈
当前,全球汽车标准体系正处于快速更迭与持续优化阶段,以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为焦点,集中于安全性能提升、环境保护强化以及能源效率增进等多个核心领域。ISO、IEC等引领全球标准化进程的重要组织机构不断推出并更新针对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一系列高标准规范,同时,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亦在积极行动,国际汽车标准化领域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此外,标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的构成要素,从现实利益和国家主权角度出发,欧西方及其他重要国家和地区对重要国际组织关键领导职务和标准制定主导权及话语权的争夺愈演愈烈。
3.1.3 国际合作资源有待拓展,国际领军人才有待发掘
国际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一支过硬的专家队伍。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我国汽车行业构建起对外交流的机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家队伍。然而,随着当前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和各国对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日益白热化,现有合作基础的不稳定性、缺少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等问题和不足将会对我国进一步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产生制约。
3.2 相关建议
3.2.1 加强战略研究,实现层次渐进发展
把握标准国际化战略机遇与系统性挑战并存的特殊窗口期,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新兴领域,同时兼顾传统技术领域,开展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研究。明确目标层次、实施节点、合作对象以及资源配置要求,分析和形成潜在项目和空白领域清单,积极探索承担相关职务,以实践推动相关方案的形成和完善,有效指导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
3.2.2 深化国际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在ISO/TC 22工作中,应与相关国家继续保持密切联系,深化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协同推进汽车领域国际标准项目。同时,在继续维系现有的对外交流渠道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展“朋友圈”,加强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理解和互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多维度探索、多层级联动、多元化参与的“朋友圈”合作网络,着力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汽车标准国际化新局面。
3.2.3 提升参与力度,健全人才发展体系
发挥国际标准法规多渠道参与优势,全面组织与培养专家学者参与国际标准工作,形成“信息—专家—渠道”多层级、系统化联动效应。开展跨行业资源的互补与调动,形成汽车全产业链参与国际化工作的最大合力。系统性地参与国际职务,积极承办和参与国际会议及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汽车行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贯彻《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搭建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国际人才选拔、引进、培养机制。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梯队,加快弥补人才缺口,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4 结 语
本文系统介绍了ISO/TC 22的工作范围、技术动态和工作趋势,结合我国参与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和相关标准化活动的实际情况,就提升我国参与水平和标准化工作质量提出了建议。未来三至五年是国际标准法规制定的关键战略窗口期,需要统筹规划、集中力量、提升速度、加大投入,主动适应变化,紧抓发展机遇。应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健全内外联动工作机制,支撑国际人才梯队建设,以高标准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EB/OL].(2 0 21-10 -10 ) [2 0 2 4 - 0 9 -19] . ht t p s: // w w w. gov.cn /zhengce/2021-10/10/content_5641727.htm.
[2]程燕林,代涛,丁予业,等.技术经济安全:研究重点,演化机理和评估框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4):541-552.
[3]陆春,王颖,冯博.汽车行业开展ISO国际标准化工作策略研究[J].中国汽车,2021(4):12-15+34.
[4]沈镇,夏宗政.拜登政府关键和新兴技术标准战略探析[J].中国标准化,2024(16):164-169.
[5]刘小燕,王睿路.国际技术规则构建中的国家话语权力博弈:内涵、机制与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2(10):158-169.
[6]ISO/TC 22 Road vehicles [EB/OL]. [2024-09-30]. https://www.iso.org/committee/46706.html.
[7]朱毅.ISO道路车辆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汽车工业研究,1997(4):16-23.
作者简介
李欣瑶,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及其国际标准化。
卢伯昂,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及其国际标准化。
陆春,通信作者,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及其国际标准化。
冯博,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及其国际标准化。
(责任编辑: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