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禽培育品种标准制定现状研究

2025-02-20 00:00:00严风李泽钰张强强
中国标准化 2025年4期
关键词:标准

摘 要:本文探讨了我国畜禽品种标准制定的现状,并强调了畜禽新品种标准的制定在促进畜禽种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自1981年发布首个畜禽新品种标准以来,近43年间畜禽品种标准的数量显著增加,文章分析了这一增长趋势,并突出了标准化生产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研究显示,羊、猪、牛的品种标准数量位居前列,这反映了它们在肉类消费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为此,建议加强畜种标准的制定与管理、强化法律监督、完善标准制定体系,以提升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畜禽新品种,标准,标准制定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4.013

0 引 言

畜禽品种的良种化是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品种改良在畜牧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培育优良的畜禽品种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1]。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但许多品种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环境适应性存在不足,且部分畜禽品种种源依赖进口。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市场对畜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2]。基于此,培育新品种,持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数量,以适应市场需求,对于实现畜牧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3]。

制定畜禽新品种的标准与规范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4-6]。作为一个畜禽新品种,它的稳定性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它会随着人们对它的选育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5]。标准的制定不但对畜禽新品种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选育和建立保种群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7]。标准是指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认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最佳秩序,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经历三次重大改革,形成了新型标准化体系。197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1988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实施,规定我国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质量安全是目的,标准化生产是方法和手段,实现质量安全必须通过标准化生产来实现。201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五个级别。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畜禽新品种相关标准进行分析,旨在指出关于畜禽新品种标准制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为标准制定者在制定标准时提供意见,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1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2021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2021—2024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畜禽遗传资源公告,梳理我国培育品种、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数量的基本情况。我国累计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数量共298个。

根据标准的用途,将检索到的标准划分为测定、产品、品种和饲养四个类型。其中,测定标准主要是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生产性能测定及内容;产品标准主要涉及各类畜产品,包括肉类、蛋类、奶类、皮毛等,这些标准包括产品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以及贮存等方面的规定;品种标准规定了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体重与体尺、繁殖性能,描述了品种来源及外貌特征、性能测定,适用于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品种鉴别;饲养标准规定了养殖场(户)的引种、投入品、饲养管理、繁殖、疫病防御和生产记录等技术要求。

2 畜禽新品种标准化现状

2.1 标准制定总体情况

自1981年以来,我国共制定了264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相关标准,其中240个现行有效,地方标准最多,占总数超70%,24个已废止。在现行有效的标准中,按标准级别来看,地方标准最多,为168个,占标准总数的比重超过70%,地方标准的制定通常是为了满足特定地区的特殊需求和条件,它们可能涉及地方特有的畜禽品种、养殖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申报程序较为简单;团体标准数量最少,是由于团体标准的起步时间最短,2016年才出现了第一份团体标准。按标准类型来看,饲养标准最多,反映了饲养管理在整个畜禽产业中的重要性,因为饲养标准直接关系到畜禽的健康、生产性能以及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4个标准已废止。废止的标准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标准更新,另一种是标准废止。各标准提出单位对12个品种涉及的标准进行了更新,如中国荷斯坦牛品种标准(GB/T 3157—2008中国荷斯坦牛),该标准最初在2008年发布,2023年农业农村部对该标准进行了更新(GB/T 3157—2023中国荷斯坦牛),因此对之前版本进行废除。更有品种不止一次对标准进行更新,如北京黑猪,2007年制定第一份品种标准,2008年进行更新,并于2021年进行又一次更新。废止的原因多种多样,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标准可能会覆盖相同的对象,导致规范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废止某些标准;某个产品或服务已经不再生产或提供,那么相关的标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会被废止。市场的需求同样会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的标准不再满足当前消费者或行业的需求;若一个标准被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或不足以保护消费者和养殖场(户),它可能会被废止。

2.2 各畜种标准数量分布情况

在所有通过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中,去除未涉及标准的特种畜禽,如貉(非食用)、水貂(非食用)等,余下畜种分为9个大类,即猪、牛、羊、鸡、鸭等,将通过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与拥有标准的畜种进行对比。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规范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全球范围内,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作为主要的肉类消费来源,其需求量巨大,因此对这些肉类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尤为重要。在264个畜禽标准中,涉及89个不同的畜种,其中羊、猪、牛的标准数量位居前三,分别为95个、75个和57个,占总数的35.99%、28.37%和21.59%。这些畜种的饲养条件相对容易满足,适应性强,且其肉、奶和皮毛等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价值,因此相关的标准数量较多。在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中,鸡的新品种数量最多,达到108个,占所有新品种数量的1/3以上,而鸡肉是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品。尽管如此,关于鸡的标准仅有18个,其中16个为地方标准,2个为行业标准,显示出在家禽养殖领域,尤其是鸡的养殖,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规范是一个主要问题。这种现象和商业化育种关系密切,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标准的更新与废止。

2.3 各级别标准颁布年限分布情况

从1981年到2024年,关于畜禽新品种颁布的标准和涉及畜种数量近乎同步增长。期间,某些年份畜种数量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市场需求、养殖技术、政策支持等因素有关。1981—2024年关于畜禽新品种标准颁布存在 4 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期(1981—2001年)。在这二十年间,关于畜禽新品种仅有两个标准,分别是1981年颁布的新疆细毛羊品种标准和1987年颁布的三江白猪,两个标准均为国家标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资源和政策更多地集中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上,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和关注可能相对较少。此外,由于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畜禽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的能力有限,导致在此阶段颁布标准较少。

第二阶段,缓慢发展期(2 0 0 2—20 05年)。这期间相关部门发布了11个关于畜禽新品种的标准,自1981年颁布第一份关于新疆细毛羊的国家标准(GB/T 2426—1981),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实施前,关于畜禽新品种标准颁布数量逐步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颁布实施所涉及的畜种种类也逐渐增多。这表明它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因此制定诸多标准来保证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的水平,满足消费者或用户的期望,同时对该行业内相关单位起到监督作用,其他品种标准同理。畜种数量在不同年份之间波动较大,这可能反映了养殖行业的不稳定性或者对市场变化的响应。

第三阶段,平稳发展期(2006—2014年)。在此期间,标准颁布数量逐年增多,在2011年达到最高点28个。中国在畜禽育种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建立了众多国家级和省级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期(2015—2024年)。在平稳发展期之后,标准颁布数量趋于稳定且较于前三个阶段,数量上有稳步提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如《“十四五”农业农村国际合作规划》等,以推动现代畜禽种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旨在提升畜牧业综合竞争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并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提升畜禽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3 存在的问题

近40多年来,我国畜禽品种标准制定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标准数量不断增加,涵盖了多数畜种。地方标准数量最多,占比超过标准总数的70%,团体标准数量最少。羊、猪、牛的标准数量较多,与它们在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重要性相符。鸡的新品种数量多但相关标准较少。不同级别标准在数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这些趋势可能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国家标准由于其严格的制定程序而数量较少,而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则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增长潜力。近年来,企业标准在畜禽新品种方面的颁布活动有所减少,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来确定背后的原因。标准颁布年限分布情况显示,自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实施后,标准数量激增,涉及的畜种种类逐渐增多。测定标准、产品标准、品种标准和饲养标准在不同标准级别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地方标准在多个标准类型中占据较大比例。

4 对策和建议

4.1 注重畜种标准制定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畜禽品种标准制定的规划和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标准的数量和类型分布。在推动畜禽新品种标准化方面,应特别关注那些新品种数量多但标准相对较少的品种,如鸡。为了确保这些新品种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标准。具体措施包括对这些新品种给予更多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标准,以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国际标准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采用国际标准在联通国内外市场中发挥着支撑保障作用[9]。

4.2 健全标准制定体系,提高畜牧业竞争力

根据市场需求和畜牧业发展趋势,明确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标准制定目标,为缺失标准的畜禽新品种及时制定并完善各级别标准。鼓励更多的行业协会、学会或产业联盟等组织参与团体标准的制定,提高团体标准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提高企业标准的水平。通过健全标准制定体系,提高我国畜牧业的标准化水平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伟生.畜禽新品种配套系2007—2008[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陈伟生.畜禽新品种配套系2009—2010[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6]陈伟生.畜禽新品种配套系2009—2010[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4]海拉提·库尔曼.浅谈新疆畜禽遗传资源一级保护品种——哈萨克牛品种的标准解读[J].农家科技(理论版),2021(1):126-127.

[5]王林云.制订家畜品种标准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畜牧与兽医,2008(2):1-4.

[6]周胜涛,邹莹,黄旭伟.加快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意义与方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1(11):369-370.

[7]吴梦玲,杨孔,白雪,等.四川藏鸡品种标准化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325-328.

[8]标准化工作指南第 1 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1—2002[S].

[9]张欣倪,刘运富,李志明,等.当前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审核过程常见问题解析[J].中国标准化,2024(15):44-48.

作者简介

严风,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畜牧业经济。

张强强,通信作者,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张瑞洋)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青年专项课题“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下都市型现代农业课程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BCDA24141)资助。

猜你喜欢
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48
标准汇编
上海建材(2019年1期)2019-04-25 06:30:48
美还是丑?
你可能还在被不靠谱的对比度标准忽悠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专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3-01 04:13:43
2015年9月新到标准清单
标准观察
标准观察
标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