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沟与明清诗歌互动关系研究

2025-02-20 00:00:00巫晗刘雨婷
青年文学家 2025年2期
关键词:大运河诗歌历史

邗沟,又名邗江、邗溟沟、渠水、中渎水,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明确开凿年代的人工运河。《左传》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作为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河道,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地理位置优势日益凸显,至明清时期成为南北水系沟通的重要节点。与此同时,明清诗人亦留下诸多诗歌反映邗沟独特多样的发展面貌,继而成为明清大运河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邗沟与明清诗歌的双向互动关系

邗沟作为大运河的一个特殊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文学产生联系,在特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促进下,形成双向流动。其中,文人是这种流动中的关键创造者,将地理与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产物是各种与邗沟相关的文学作品,而诗歌就是这种产物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创造物载体,并呈现出与邗沟相关的不同主题诗歌。

(一)写景抒情诗现漕运盛况,颂九州繁荣之景

明清时期,国家政治中心位于北京,而经济中心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邗沟作为南北水系的重要沟通水道,是历来统治者们的争夺要地。

一方面,漕运在这一时期内发展迅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这种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由此凸显邗沟在漕运当中的重要性。元末明初张羽的《纪行诗八首·邗沟》有载:“道逢长老问,答言是邗沟……陆通梁宋郊,水漕荆吴舟。渠成万世利,虑始难为谋。”

另一方面,粮食成为邗沟漕运的重要物资,与国家、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明末清初毛奇龄在《次扬州八韵》中直言:“高旆京漕粟,长船蜀估鹾。重闉如合璧,交埂胜连珂。”清代朱彝尊在《送乔舍人(莱)还宝应》中言:“漕船万斛挽不上,荒冈断岸何繇梯。太仓红粟渐已贵,曷归长水亲锄犁。”清代宋荦在《淮扬赈饥示官吏》中也记载了用漕运缓解灾情的情况:“疏瀹懋禹绩,留漕惠颠连(诏留漕米十万平粜惠民)。㷀㷀此孑遗,相率拟力田。”

(二)怀古咏史诗忆都城风云,抒物是人非之感

《隋书·炀帝上》记载:“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由此可见,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的隋唐大运河,凝聚了数百万百姓的辛劳与血泪。

隋唐大运河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盛与灭亡,加速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步伐,引起后人的警惕与反思。元末明初刘炳《过芜城怀古寄程伯羽刘子雍胡伯清》中的“潮落邗沟迷废垒,树连瓜步带残云”“雄文犹记陈琳檄,故苑空遗炀帝坟”,直言王朝没落后的破败,徒留物是人非的伤感。明代薛瑄《过邗沟怀古》中的“荒陂野水古邗沟,千载曾经炀帝游。煖日轻风牵锦缆,垂杨芳草引龙舟。春残故国闲金屋,花满芜城醉玉楼。一自真龙飞晋水,乱云空结海天愁”,则是引用炀帝下扬州的典故,表达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惆怅与感慨。明末清初张萱《广陵邗沟怀古》中的“不尽邗沟水,微茫日夜流。潮连扬子渡,烟接海门秋。树影浮荒堞,蝉声到客舟。兴亡无限意,落木共悠悠”,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思考。文人们善于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为题材,借古讽今、寄托哀思,表达他们内心对于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三)感怀送别诗露惜别之意,立志寻求仕之道

邗沟是通南北河流的重要河道。在以仕途之路为文人最大志向的古代,邗沟沿岸的渡口驿站不仅是沿途文人送别的重要之地,更代表着文人仕途之路,是文人实现内心抱负的开始标志,或成为仕途坎坷的倾诉对象。

明末清初王鸣雷《广陵留别友人》中的“瓜步晚云愁独雁,邗沟寒雨暗双旌”“惆怅一尊向谁尽,故人相别易沾缨”,表达了深夜环境的凄冷,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与难以相聚的惋惜。明代欧大任在《夜从召伯堰五十里还杨州》中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表现出自己晚年的落寞境况,“听鸡埭上过邗沟,片片霜华扑弊裘。不是马卿游易倦,十年词赋事诸侯”。清代孙旸《送邓孝威南还》中的“到来京洛文章贵,归去江湖天地宽。碣石虚闻求骏骨,邗沟无恙把渔竿”,展现自己不慕权贵,追求风骨的高洁品质。

二、促进邗沟与明清诗歌互动的因素

邗沟,作为古代的重要水运通道,凭借其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繁荣的商业文化,对明清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沿岸的秀丽风光频繁出现在诗人们的作品中,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泉源。同时,繁盛的漕运流动和兴盛的商贾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这条河流不仅是物质交易的通道,更是艺术灵感的汇聚地,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墨客。邗沟在明清文化交流中见证了诗歌的繁荣,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邗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邗沟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沟通南北河道的重要作用为邗沟与明清诗歌的互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水经注·淮水》记载:“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由此不难判断出邗沟所行经的路线,北出广陵,穿过渌洋、武广(今邵伯湖)二湖之间,入樊梁湖(今高邮湖),再折向东北至博芝、射阳二湖,再西北至今淮安市楚州区城北入淮。这条水道的布局,不仅连接了南北水系,而且在历史上为贸易、交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了南北沟通的重要通道。

扬州作为邗沟的原点城市,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的美称,唐朝时期的扬州更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被誉为“扬一益二”(司马光《资治通鉴》)。邗沟入淮之口,是中国江、淮、河、济四大水系的枢纽,位置特殊而重要,甚至成为江淮地区兵家必争之地,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顾炎武《日知录》)的军事重镇。再者,我国的河流走向基本上以自西向东为主,很少有南北走向的河流,因而邗沟的出现就意味着它的与众不同。

(二)明清时期社会风尚的演变

首先,在政治、经济方面,这种互动关系与朝廷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运河的疏通与整治密不可分,而这最为明显的就是统治阶级对于漕运的关注。邗沟的开凿最早是出于战争与军事的需要,但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及经济中心由东北转移至东南,邗沟的主要作用也随之变成了漕运,漕船将产自江南省的粮米通过邗沟运送至京城和北方。明清两代,邗沟的漕运地位更为重要。朝廷于楚州设漕运总督部院,“漕政通乎七省”(《重修山阳县志》),淮安时有“七省通衢”之称;在清江浦设江南河道总督署,南船北马皆汇集于此,重点治理和管理清口附近的黄、淮、运河(主要是邗沟)。清口地区素有“清口通则全运河通,全运河通则国运无虞”的重要地位,更有诗云:“豁达两河口,前与黄河通。高岸忽斗折,清淮汇其中。”(张羽《清口》)“清时海禁未开,又是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周恩来《射阳忆旧》),每当运粮季节,有一万二千艘漕船,十二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省”(《淮安日报》)。

其次,历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丰富了邗沟内蕴。所谓历史文化,是社会前进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的能够改变社会面貌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给予后人一定的反思。隋朝初期,国力强盛。然而,这强盛的国力却成了统治者挥霍的资本,他们忽视了一味的奢靡享受终会侵蚀所有。就如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曾经强盛的隋朝在统治者的挥霍下走向衰败,到最后,岁月中只剩下堤岸旁随风摆动的杨柳见证着往昔的辉煌。也正因如此,文人们常常借古讽今,留下了众多怀古咏史诗,他们在诗中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兴亡的怅惋,以及对宦海沉浮的喟叹。所谓社会文化,其主要以人们的意识形态呈现,借助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展现出来,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成为百姓的一种共识。邗沟作为特殊地理区域,在后世文人的运用下,逐渐成为伤感之词,并常有“杨柳”等词出现在诗歌中,如“八月隋堤柳,三秋扬子波。南朝曾作镇,大业旧开河”(毛奇龄《次扬州八韵》)。

最后,文人交流方面,互通有无的便利交通推动文学的发展。明清时期,虽然以戏曲、小说为主的通俗文学为更多百姓喜爱与推崇,但是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也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发展面貌。邗沟的贯通使得江南地区的繁荣与华北的政治中心紧密相连,吸引了大量文人聚集于这一文化交汇地带。他们不仅在这里进行文学创作,还通过诗歌唱和、文集交流等方式形成了一个个文学社群。例如,元末明初的“元末三高士”—杨维桢、陆居仁、钱惟善,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互有影响,风格各异,共同推动了当时诗坛的发展。邗沟的原点城市扬州,由于其便利的交通位置和繁荣的经济环境,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例如,清康乾年间的“扬州八怪”,就是一群活跃在扬州的书画家与文人。他们的创作不仅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也在文学上与诗歌有着密切的互动。这些文人群体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地域文化,也通过他们的创作与交流,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诗歌创作与文学互动。

三、邗沟与明清诗歌互动的价值

邗沟不仅是一种水文景观,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成为明清诗歌的重要源泉。邗沟与诗歌之间的互动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是观察与理解这一时期自然百景与社会百态的重要视角之一。这种互动不仅展现了邗沟的自然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积淀,为我们深入认识明清时期的文化和诗歌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

一方面,明清诗歌赋予了邗沟诗意,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想象空间和深厚审美价值的文化产物。

在诗歌艺术的特质上,邗沟诗歌深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功能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邗沟作为古运河的一部分,连接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重心。诗人们沿运河北上或南下,观察角度以及心态的不同,诗歌表达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有的写邗沟上的漕运繁忙,两岸百姓生活富足,继而赞美国家的繁荣与财富;有的通过描绘邗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展现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诗人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些描写,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

在不同题材的处理上,诗人们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敏感性,会选择与其内容相匹配的诗体。描写漕运沿岸的繁忙与优美景色时,诗人们常采用抒情诗,以优美的音韵和生动的意象传达邗沟沿岸生活的和谐美好。而在描绘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时,叙事诗则成为主要选择,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性和情节发展,深入剖析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诗人们对邗沟内在特质的把握,也表现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灵活应变,从而使得邗沟的多元文化可以在诗歌中得以表现。

在意象选择与提炼方面,邗沟诗歌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诗人们巧妙运用如龙舟、漕船、隋堤柳、扬子波等富含邗沟文化意义的意象,为古典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这些意象不仅真实反映了邗沟的生活场景,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画卷。通过对邗沟丰富的地理和人文背景的细致观察,诗人们将历史文化景观融入作品,不仅展现了诗意美感,也增添了诗歌的创作内核。这些意象的选择与提炼,展示了诗人们对国家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的关注与思考,赋予了古典诗歌新的内涵和时效性,使得邗沟从一个地理实体转变为诗人们探索人性与情感的场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另一方面,从大运河文化的广泛内涵来看,邗沟诗歌的价值越发凸显。邗沟与明清诗歌的互动,不仅展现了当时大运河的繁华盛景与文化底蕴,更为现代人提供了理解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些诗歌中蕴含的历史记忆、地理风貌和文化情感,成为研究大运河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料。这些诗歌也成为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研究的重要桥梁,激发了当代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再发掘,为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邗沟,这条承载着数千年历史与文化的人工运河,不仅是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更是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灵感的发源地和情感的寄托处。通过明清诗歌的描绘,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漕运盛况、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荣。这些诗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赋予了邗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今天,这些诗歌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发着我们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为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邗沟与明清诗歌的互动,不仅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更为未来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大运河诗歌历史
诗歌不除外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放歌大运河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