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魅影—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接受增值现象

2025-02-20 00:00:00林思思
青年文学家 2025年2期
关键词:接受者诗句古诗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歌以其别具一格的形式、深邃而丰富的内涵,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的魅力是多样的,有的是大气磅礴的壮美风格,有的是清新活力的优雅情韵,还有的是忧惧愤慨的悲壮感触……但是,无论什么内容的诗歌都是以一种诗的简约形式表现出来,诗歌的这种格律形式使得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以凝练的语言体现无限的情感。可见,在一首古诗中,它所提供的表层语义信息可能很简单,但它所包括的语义空间和审美意义却是无限的。因此,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接受者往往能够通过古诗所呈现的表层语义,自然而然地引发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接受增值的现象。

类似的增值情况在浩瀚的古诗海洋中不胜枚举。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优美意境成为千古绝唱。随后,多位诗人如北宋的赵抃、清代的鲍珍等,都通过各自的作品对《枫桥夜泊》进行了点化或回应,使得“夜半钟声”这一意象在文学史上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了诗歌接受增值的典范。还有,李商隐的《巴山夜雨》通过“巴山夜雨”和“西窗剪烛”等意象的反复吟咏,以及“何当”与“却”等虚词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在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也为其在后世的接受过程中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就以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例,来谈谈这一联诗在修辞接受中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增值的情况。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因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联诗所蕴含的“推敲”典故,而得以流传千古,广受赞誉。关于“推”和“敲”二字的使用,历来存在广泛争议。在王闿运著,王简校《湘绮楼说诗》的第四卷中,记载了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内容围绕这一议题展开:

寄禅僧问:“‘僧敲月下门’,胜‘推’字易知,何必推敲?”

余云:“实是推门,以声调不美,改用‘敲’耳,敲则内有人,又寺门高大不可敲,月下而敲门,是入民家矣,‘敲’字必不可用,韩未思也。”

湘绮楼主认为在接近民居时应采取“敲”的方式以示礼貌,而鉴于寺门之宏伟高大,采用“敲”字则显得不够恰当。因此,在后文中,他提议以“留”字替代,以彰显对寺庙庄重氛围的尊重与适应。

在这里,湘绮楼主通过对“推”和“敲”二字的深入思考,想到“僧敲月下门”的“门”是寺院之门还是民家之门?虽然湘绮楼主的这种联想可能并不一定完全合理,但他的思考揭示了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推”和“敲”二字时,会因为各自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而对“门”这一语义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象。这种现象说明了语言的多义性和主观性,使得同一段文字在不同人的心中能够激发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联想。因此,湘绮楼主的思考不仅引发了对诗句背后含义的探讨,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语言在传递信息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尽管孟子曾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的观点,强调不应局限于文字的字面意义而忽视其深层意旨,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门”这一语义信息的增值过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一增值现象为文本的解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路径和可能性。以诗句“僧敲月下门”为例,关于“门”的具体含义,确实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若从增值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门”或可指代普通民居之门,而非传统认知中的寺院之门。若此推测成立,那么“门”的多元化解读将对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境产生深刻影响,不仅重塑我们对诗中场景的想象,还可能引导我们重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因此,对“门”的多样化解读,不仅丰富了文本本身的内涵,也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诗歌意境的感知边界和想象空间,体现了文学解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详细审视《题李凝幽居》一诗,其开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联,以精炼之笔勾勒了李凝居所之幽静概貌:路径为杂草所覆,引领至一片荒芜之园,而居处则鲜有邻舍相伴。在此,“少邻”“草径”和“荒园”等表述,均精妙地契合了题目中“幽”字所蕴含的深远意境。随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若将此“门”视为寺庙之门,则无疑增添了居所周遭的宁静氛围。然若此“门”乃寻常民宅之门,则一僧人于月下轻敲,既显突兀,亦与前句“鸟归巢”所营造的和谐自然景象相悖。更为合理的解读是,此门实为李凝居所之门,而诗中提及之僧,实则暗指贾岛,他早年出家为僧,后虽还俗,但此身份背景仍在此句中留下痕迹。由此,这两联诗之意蕴,便由单纯描绘李凝幽居之外在环境,转变为记述一位诗人(即贾岛)月夜造访友人居所的情景。在“僧敲月下门”中,“门”字所承载的多重含义,不仅为诗句增添了丰富的表达层次,还使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发了广泛的思考。这种多层次的含义展现了诗歌语言特有的含蓄与深邃,使得读者在解读时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通过这种巧妙的用词,诗人成功地在简短的诗句中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使得整首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艺术魅力。

除了语义信息的接受增值会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之外,“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同样会对它的接受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仔细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联诗中有两处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现象特别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第一处,是以“鸟”对“僧”的接受增值。在古诗中,诗句的对仗是很有讲究的,除了格律、声韵等外在形式外,还要求所对内容必须十分合乎常理规范。这里的“鸟”和“僧”是相对应的,一兽一人,就产生争议。在清代游戏主人集,贾西周编译的《笑林广记》中,苏东坡就曾以“鸟”对“僧”来对佛印进行戏谑,可见在文人的心中,诗句的对仗应该人和物有别。同样,有人直指诗句中以“鸟”对“僧”的说法并不妥当。例如,王楙在《野客丛书》中就说:“贾岛诗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或者谓句则佳也,以‘鸟’对‘僧’,无乃甚乎。”由此可见,这里产生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在于接受者心中已有的审美经验和文化观念,以“鸟”对“僧”会让人产生不敬的审美联想,这样的联想是影响人们对这句诗歌的接受,也就是说,信息接受增值的结果是降低了这句诗在接受者心中的审美效果。实际上,以“鸟”对“僧”不仅与贾岛这位苦吟诗人的独特情怀有关,而且在他的诗料中,琴、棋、僧、鹤、菜、酒、竹、石等物几乎无处不在,“鸟”和“僧”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一种思维上的定势。另一方面,以“鸟”对“僧”也并非贾岛所独有,如“烟径水涯多好鸟,竹床蒲椅但高僧”(陆龟蒙《奉和袭美卧疾感春见寄次韵》),“沙鸟多翘足,岩僧半露肩”(杜荀鹤《题江山寺》)。然而,在众多的诗句中,只有贾岛的这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独享盛名,以至于胡震亨在《唐音癸籖》中写道:“僧与鸟,自浪仙后几成一副应急对子,诸家㮣有。”由此可见,究竟妥不妥当,还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的语义来简单分析。

第二处,涉及对“池边树”这一意象接受度的增值现象。在探讨“池边树”这一意象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字面意义,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首先,“池边树”这一表述直观地描绘了树木生长在水池边缘的自然景观。然而,这种描述方式并没有充分挖掘出其深层次的美学意义。当接受者面对这样的描述时,可能会仅仅停留在对岸边树木的直观感受上,而未能进一步引发深层次的审美联想。可是,当我们将“池边树”这一表述稍作调整,变为“池中树”,便能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审美效果。这是因为,“池中树”这一表述不仅描绘了树木生长的位置,还巧妙地引入了水中倒影的概念。树木在水中映射出的倒影,与实际存在的树木交相辉映,共同构建出一种虚实交融的美学景致,展现出一种独特而深邃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据《瀛奎律髓汇评》中的记载,冯班认为将“池边树”改为“池中树”会使得诗句的审美效果更胜一筹。冯班的观点得到了魏庆之《诗人玉屑》的引用和认同。《诗人玉屑》中提到:“‘池中树’,树影在池中也。”该表述方式在传达诗句的意境与美感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能够更为精准地捕捉并展现诗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与审美价值。而后人将“中”字改为“边”字,虽然看似只是字词的微小变化,实则削弱了诗句的整体艺术效果,使得诗句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池边树”与“池中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所带来的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却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个现象就可以看出,诗句中“池边树”所提供的语义信息,激起接受者新的审美想象,想象的结果是得出“池中树”的结论。不过,这种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也遭遇了不同意见。清代纪晓岚就认为改为“池中树”并不妥当,他说:“此十字正以自然,故入妙,不应该下句如此自然,上句如此迂曲。”(方回著,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该表述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不同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增值所持的差异化态度。

诗歌鉴赏之愉悦在于,通过对“池中树”与“池边树”等不同意象的细致解读,能够引发更为丰富的审美想象。这种差异化的审美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额外的增值感,仿佛在原有的诗句基础上,增添了更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正是凭借这种丰富且深邃的审美想象,读者能够更为深刻、细腻地领悟到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文字的表面意义,更是主动地参与到诗歌的创造和解读中。通过这种审美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读者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而且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仿佛与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读者通过文字触摸到诗人的灵魂,洞察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思想脉络。每个细节,无论是词语的选择、韵律的安排,还是意象的构建,都可能成为触发灵感的火花,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到诗歌所带来的独特魅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悟,读者与诗歌建立起独特的联系,从而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生动和深刻。这种体验不仅加深了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且提升了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正是诗歌鉴赏所独具的魅力与乐趣所在。

综上所述,由于诗句在表达信息时所采用的简约和凝练的方式,使得在接受者进行修辞接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信息接受增值的现象。无论是语义信息的接受增值还是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接受者均需全面评估并充分考虑所接受信息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接受者需要仔细考虑增值后的诗句是否与表达者的原意保持一致,是否存在偏差;否则,很容易在信息增值的过程中产生错位的危险,从而走上信息改值的道路,导致对原诗句的误解或曲解。

然而,通过细致分析上述所提及的信息接受增值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接受者对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给予了极大的注意力和思考,不仅揭示了诗句在修辞语义上具有显著的增值潜力,而且也进一步证实了古诗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持久的影响力。古诗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被后人不断吟诵和阐释,是因为它在简洁的文字背后蕴含了深邃的内涵和广阔的意境。这种内涵和意境让每一位接受者都能在其中寻找到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这种增值不仅体现在接受者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上,还体现在他们通过这些解读所获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上。因此,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美感,更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古诗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心灵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从而实现信息增值。这种增值不仅仅是对原诗句的补充和丰富,更是对古诗艺术价值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本文系2024年度漳州市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意义与路径探究”(项目编号:ZDY2423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接受者诗句古诗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39
巧用诗句育新人
中国火炬(2013年9期)2013-07-24 14: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