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与梅是两种广受欢迎的花,也是两种曾被选为国花的花,更是古代文人墨客在诗歌和文章中经常提及和描写的花。牡丹的富丽堂皇与宋代社会经济繁荣相呼应,而梅的高洁独立则反映了文人雅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牡丹与梅在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和运用,表达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趋向。
一、牡丹与梅的象征意义
在宋代文学中,牡丹与梅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花卉,还承载了各自不同的丰富象征意义。
(一)牡丹的象征意义
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寓意。不管是陈与义年老时在小溪边欣赏牡丹时写下的“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咏牡丹》),还是苏轼赏牡丹醉归时写下的“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吉祥寺赏牡丹》),都表达了他们对牡丹有独特的喜爱。
古代文人喜欢牡丹不仅是因为牡丹色泽之美,花朵之大,形态之壮观,更因为它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各种美好的象征。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反映人们对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在宋代,牡丹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生活,它在宫廷文化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不仅是皇室喜爱的花卉,也常作为官员服饰的装饰,代表权力和官威。
牡丹被誉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花卉,也是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它的盛开被视为春天的标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古代文人追求美好生活、繁荣和富贵,与牡丹的特点形成了共鸣。
(二)梅的象征意义
梅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竹、菊一起被列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它雪中独开,清冷淡雅,凌寒留香。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歌颂赞美它,歌咏最多的自然也是它坚韧不拔的傲骨,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便是对梅高洁品质的经典描绘,“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洁,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田为《江神子慢》)把梅比作薄施粉黛的美人,展现了一种高贵素雅的美。
梅盛放于寒冬,天气越冷,花开越艳,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的清雅和幽香被视为超脱世俗的象征,反映了文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独立的情怀,这与宋代士大夫阶层坚守的信仰与信念相呼应。同时,梅的独立也象征着士人追求道义的坚定与坚持。
梅还是友谊的象征,古时友人送别时会折梅相送。梅在严寒中不败而开,代表即使分离但友谊依旧长存,寄托着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思念,因此,古代的很多文人也会咏梅思友。
在宋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梅的美好品质得以展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卢梅坡《雪梅二首》其一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王安石《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都赞美了梅的遗世独立,令人难忘。在宋代文学中,梅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文人的精神追求。
二、从《洛阳牡丹记》分析宋人对牡丹的热爱和赏花风俗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时期,有发达的经济和兴盛的商业文化活动,是一个充满活力、追求创新、重视文化和审美的朝代,这些特点在宋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宋代,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审美趣味不仅体现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也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宋代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抑或在哲学思考中,自然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丰富了宋代的文化生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洛阳牡丹记》中对宋代洛阳赏花风俗的描述
赏花是宋代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洛阳作为牡丹之城,每年春季都会吸引众多百姓前来赏花,上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到贩夫走卒、市井小民。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宋代洛阳春日赏花的生动画卷,记录了当时人们对赏花的痴迷与热爱。
洛阳人对花有着独特情感,“洛阳之俗,大抵好花”,当时娱乐方式较少,赏花成了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赏花情有独钟。“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不管是身份高贵的士人还是辛勤劳作的普通百姓,都会在春天时采摘鲜花,插在头上或家中,以此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当牡丹等名花盛开时,整个洛阳城都沉浸在赏花的热潮中。士人和普通百姓纷纷走出家门,竞相前往各个赏花胜地游玩。古寺废宅中那些有池台的地方,更是成了临时的花市。人们在这里聚集,交流赏花的心得。
“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为了营造更加浓厚的赏花氛围,人们还在赏花地点搭起了帐子,挂起了彩灯。同时,伴随着赏花活动的进行,笙歌之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夜空中。这种欢乐而热烈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花的海洋、歌的世界。
“至花落乃罢。”当花朵逐渐凋零时,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结束了这场盛大的赏花盛宴。然而,即使花已落尽,但那份对花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通过欧阳修的描绘,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宋代洛阳的春天,亲身感受那份浓郁的赏花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正是《洛阳牡丹记》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部记录花卉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现宋代社会生活风貌和人们精神追求的历史画卷。
《洛阳牡丹记》中不仅描绘了牡丹的美丽,还寄托了欧阳修的情感和理想,通过对牡丹的赞美,反映了宋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牡丹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美丽花卉,更是宋代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二)人们对牡丹的热爱和赏花风俗
随着宋朝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经济基础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娱乐。牡丹花开时,从宫廷到民间,都会举办各种赏花宴会和活动。
在宋代,赏花已成为一种习俗,是人际交往和社交礼仪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花卉,还可以借赏花之机聚会交流并增进感情。有才学的文人通过诗词歌赋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普通人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希望生活能够如牡丹般富贵吉祥。
牡丹不仅吸引了普通百姓和诗人才子的目光,甚至还吸引了宋徽宗。宋徽宗十分喜爱牡丹,专门写了一首名叫《牡丹》的诗:“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春罗几叠浮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玉鉴和鸣鸾对舞,宝枝连理锦成窠。东君造化胜前岁,吟绕清香故琢磨。”宋徽宗对牡丹的喜爱和推崇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共同追求和价值观。
三、梅在宋代文学中的意义和象征
(一)林逋、张耒等文人对梅的赞美和描绘
林逋和张耒都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们对梅的赞美和描绘,体现了宋代文人对梅精神象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林逋是隐逸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澄澈淡远,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他以梅为友,所作的咏梅诗中,数《山园小梅》其一最为著名,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仅描绘了梅的姿态,还赋予了梅一种清高且坚韧的形象,成为后世咏梅诗歌的典范。
而张耒的诗风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他所作的诗中,与梅有关的诗很多,如“月落严霜自理妆,北风工为发清香。晓英数点辞人去,幽独无人为断肠”(《梅花十首》其一),“北风万木正苍苍,独占新春第一芳。调鼎自期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梅花》),“天质自清非为瘦,仙姿正白不施红。未开如怨开如笑,枉乞幽香与北风”(《梅花二首》其一)。张耒对梅的赞美同样强调了其不畏严寒、独立自强的特性。在宋代文人眼中,梅不仅美丽清香,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人格品质的化身。
林逋和张耒等文人对梅的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梅精神品质的高度赞赏,他们的作品不仅强调了梅清雅脱俗的形象,更深化了它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使得梅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赏梅风俗在宋代社会中的盛行
赏梅也是宋代社会的潮流。梅原产于中国南方,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栽培技术的提高则为全国赏梅风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从五代到北宋时期,因为战乱不断,人们渴望和平,文人的风格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咏梅风格也随之转变。人们不再追求鲜艳的气息,而是追求清淡与幽雅的格调,这种转变使得赏梅活动更加受到重视。
赏梅风俗的盛行不仅是宋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更是对高洁品质和文化理想的崇尚。宋代的文人墨客推崇梅,赞美梅的高洁和清雅,还将梅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赏梅活动不光局限于文人圈内,也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陆游的《梅花绝句》、朱熹的《墨梅》等作品都体现了梅在宋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宋人的审美趋向与精神追求
(一)宋人对牡丹与梅的不同审美趋向
在宋代文化中,牡丹与梅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审美理念完全不同。牡丹外向张扬、豪放热烈。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见人们对牡丹广泛的接受度。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体现了一种外向、浓烈的审美趋向,这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关。宋人簪戴牡丹的行为,呼应了传统儒学观念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
而梅内敛清雅,以其品格被尊崇,它代表着君子的理想人格,具有内在、精神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美的需求。宋人对梅的喜爱几乎到了崇拜的地步,他们种梅、赏梅、画梅,甚至以梅作为自己的字号,如梅亭、梅津等。宋人还强调梅“比德”,即通过梅花来比喻和赞美君子的高尚品质,这种内向审美趋向体现了人们对梅花高洁品质的尊崇,也与当时佛道与理学思想的兴起有关,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的关注。
牡丹与梅在宋代社会风貌中构成了互补的双面,它们的不同审美趋向也体现了唐宋文化的转变。唐代尚牡丹,宋代崇梅,这种从牡丹到梅的转变,不仅代表了精神气质的转换,也折射出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的过程。而宋代文人对牡丹与梅的不同审美趋向,不仅是对美的两种不同理解和追求,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多元化和深层次时代内涵的体现。
(二)宋人对繁华与清雅的追求
宋人的审美心态和观念是多面的,既有对繁华的追求,也有对清雅的向往。这种多元化的审美趣味深刻地体现了宋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1.对繁华的追求
宋代经济繁荣、都市文化发达,这种时代背景促使人们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在文学创作中,不乏描述城市繁华与市井生活的作品,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宝马雕车香满路”等句,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都市繁华生活的体验和欣赏。
2.对清雅的向往
宋代文人亦追求一种超脱世俗、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他们在诗词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如林逋对梅的描述,以及苏轼等人的作品中所体现的高洁、坚韧的理想人格。这种追求清雅的心态也体现在当时其他的审美艺术中,如影青瓷色泽清新淡雅,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美学思想。
宋代文化生活中,理想现实并重,雅俗兼备。文人们在政治和思想上追求理想,而在文学艺术上则适应现实的需要,既有词的典雅和文人画的意境,也有通俗曲艺和小说的发达。这种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从时间上来看,从唐到宋,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关键的转变,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和文学艺术领域,主要是从华丽转向含蓄、从豪放转向内敛的过程。宋代文人的审美心态也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不断游离和发展,他们不仅关注外在的世界,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和个体生命的意义。这两种花卉在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和运用,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时代潮流和社会文化观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