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旷野以致远,因循轨道入精深

2025-02-20 00:00:00吴雨铮
青年文学家 2025年2期
关键词:叶嘉莹梭罗旷野

近日,“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流行于社交平台。“旷野”象征着人们想象中所要抵达的美好、自由、未知、不确定、有无限可能的地方,是一种丰富而多元的活法,充满了包容与活力;“轨道”寓意人们走上一条被现实所束缚、规定、限制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路径,拘泥于循规蹈矩的生活。

诚然,“轨道”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判断时间,确保了我们生活的安全、安稳、安心、舒适。但是,久之,人们也许会陷入倦怠无聊、碌碌无为的生存危机中。当个人压抑之时,或许可以打开自己的视野,摒弃单一的实用意识,为生命赋予更多维度的价值。由此,我们对旷野的渴望愈加强烈。

究其实质,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现代工业社会是拾级而上的金字塔结构,以社会价值排序为主导,以竞争为链条,“优绩主义”至上,评价体系单一,每个原子化的个人都被作为社会零件嵌入到这个精密而庞大的社会机器中。因此,个体的生活节奏像是被设计、被规划着,其行为准则和人生目的也被程式化、格式化,人的创造性被扼杀,主体性空间被压缩得异常狭窄。人们行走在同质化的轨道中,被扭曲,被异化,所以更想在旷野中追寻自我价值,找回被轨道所稀释的存在感。

我们要如何驰骋于人生的旷野,探寻生命别样的、多样的价值?

哲学家萨特认为,人就是自由本身,人必须作出选择,然后去行动,并且绝对承担行动的后果。我们要勇敢踏出不寻常的一步,恢复自己的感知力、创造力、生命力,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绽放生之夏花。

譬如,梭罗舍弃大部分人心驰神往的繁华都市,来到瓦尔登湖边,寻找自然智慧,创造了无限的笔底风光;鲁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挣脱传统思想的藩篱,弃医从文,嬉笑怒骂,将自己的文字化作利刃,劈开国民的思想枷锁;叶嘉莹跳出三尺讲台的局限,让古老的吟诵、蕴藉的字句走向了各大媒体平台,那泛黄的字句重新开出了花。由此,他们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旷野文学”有曲解和滥用。他们只看到旷野无挂无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一面,却忽略了旷野中的负面影响,如危险、风险、荆棘丛生、困难重重等。殊不知,为了选择旷野,梭罗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鲁迅要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骂战”,叶嘉莹要克服高龄带来的精力衰退等问题。

与之相对的,有人选择轨道,具体地承担责任,日复一日地精深钻研、耕耘播种,向生命更深处发起挑战,最终成就非凡。

总之,“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要越过“旷野”或“轨道”这两个符号的简单分类、二元对立之局限,而是编织有意义的人生之网,拥有重构生活的勇气。若身处轨道,则适当发挥创造性,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若身处旷野,则把控好风险,积极应对自由所带来的痛苦与迷茫。

旷野与轨道相互交织。花繁柳密迷茫处,驰骋旷野以致远;风狂雨骤危险时,因循轨道入精深。

猜你喜欢
叶嘉莹梭罗旷野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小品文选刊(2024年2期)2024-03-03 13:12:39
从书斋走向旷野
华人时刊(2023年11期)2023-07-29 06:27:50
守望旷野(外三章)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3:56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旷野的风
《旷野》
散文诗(2019年18期)2019-01-26 09:17:44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38
200
新少年(2017年11期)2017-12-07 16:09:46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