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谓之“青年之春天”,是最富激情和斗志,最具干劲和张力,最有前途和希望的一段美好时光和峥嵘岁月;是人的一生当中最为宝贵的阶段,最为珍视的年华,最为美好的回忆,代表着活力和魅力、能力和实力、创新力和创造力、执行力和行动力。青春,是“一切皆有可能”“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和自尊,是“举杯邀明月”“作伴好还乡”的韵味和韵律,是“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大不了重新出发”的豪迈和粗犷。古往今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张扬、青春的美丽、青春的激情、青春的激动人心、青春的催人奋进,得到了多少文人雅士、名流大家的热烈赞美和热情讴歌。
青年(人),一般是十几二十几岁的最好的年纪、最美的年华,是“三观”正在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大有前途、大有希望的非常时期,是拔节生长、抽穗结实的正当时机。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一个人的青年时期,令人羡慕和感叹,令人回味和向往,他们是冉冉上升、朝气蓬勃的一代,他们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一代,他们是有无限变化、无限可能的一代,如虎啸林、如鹰翱翔、如鲲展翅、如鹏在天。青年(人)这一群体,他们充满智慧和力量,饱含情感和斗志,代表了国家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民众进步的目标。所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所以,青年有力量则国家有力量,青年有希望则民族有希望。没有青年一代的民族是日趋没落的,是岌岌可危的;没有青年群体的强大和兴盛,国家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是没有竞争力和自信力的。青年一代,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怀揣着明媚的梦想,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因而,再怎么强调他们也不过分,再怎么重视他们都不为过。
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义无反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演进的大势和格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铜驼荆棘、瓦釜雷鸣的神州大地指明了未来的征途。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武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面貌焕然一新。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回望百年建党强国路、荡气回肠的富国强民梦、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无数仁人志士围绕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时代主题,打破黑暗、追求光明,向往真理、矢志崛兴;多少心怀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国之大者”,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与巨大牺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他们人生之基、精神之钙、力量之源。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毅然前行。立于时代潮头的马克思主义者,烙印在他们脑海、镌刻在他们心灵的只有对光明的渴望、对胜利的追求,而惊人的事业、伟大的成就总是出现在常人不敢为、俗人不能为、庸人不愿为之中。正因为共产党人“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的汲汲探索与孜孜实践,才有了一艘“红船”南湖驶来,扬帆起航走向复兴,才有了中国今日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和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任务和社会角色,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究要在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一批又一批的有为青年的手中得到实现。本人作为农业高等院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教育工作者,要坚定“有我”的信念,担当“有我”的责任,奉献“有我”的力量,发挥思政课课堂及教师铸魂育才、树德育人的主体作用,牢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初心,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承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