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曾在《师说》中深刻揭示了“众人”与“圣人”之间因学习态度差异而逐渐拉大的鸿沟:“众人”耻于学师,所以故步自封、难有进益,最终泯然众人矣,而“圣人”却勇于求教,故能日有所长、勤学不辍,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韩愈的言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提醒着我们求教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然而,正如宋代思想家张载所言,“人多是耻于问人”,因此欲破“不问”,则先破“耻问”。耻从何来?这耻,或源于对自我的过高估计,以为仅凭一己之力便能通晓世事,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海无涯,岂是孤舟所能渡?抑或源于内心的虚荣和懦弱,担心自己的无知和不足暴露于人前,便借“不问”来掩盖可能会遭受的嘲笑和轻视。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学问之道,本就应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又何惧于己之所短与人之所长?须知掩耳盗铃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真正的勇士,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正如韩愈所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唯有放下心中的羞耻与恐惧,勇于向他人求教,方能拨开迷雾,见到真理的曙光。
今日问于人,不仅仅是对外在知识的渴求,更是对当下自我的清醒审视。《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总是容易沉浸在自我设定的美好幻境中,如清朝时期闭关锁国,自诩为“天朝上国”,对外界的巨变视而不见。这种盲目的自信与封闭,使得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如同梦醒时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只是“问”还远远不够,“问”要问到真东西、学到真本领,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修正,否则就会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般失败、夭折。不妨看看成功的例子:改革开放,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一次伟大转折,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我审视、自我革新的一次生动实践。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以坚定的步伐改革,不仅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更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如今的巨龙腾飞、锦绣中华。
“明日胜于人”,不仅仅是对过去“问得如何”的检验,更是对自我超越与成长的永恒追求。须知我们真正的对手,往往不是他人,而是那个曾经懵懂无知、尚待雕琢的自己。正如三国东吴名将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智取荆州,不仅让世人刮目相看,更让自身从“吴下阿蒙”中挣脱,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和蜕变。不过,任何超越、进步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努力的积累。市场上那些看似突然爆火的产品,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次的试错与改进。以“东方树叶”为例,曾因口感问题备受诟病,被贴上“难喝”的标签。然而,面对市场的挑战与消费者的质疑,企业深入分析问题根源,不断寻求解决方案。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与坚持,“东方树叶”终于完成了从“难喝”到“好喝”的华丽转身,成为市场上备受瞩目的老牌新星。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种对知识的谦卑和敬畏,正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先破耻问,再问于人,而后胜于人,愿我们能在自我审视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虚心求教中不断拓宽视野和胸怀,在勇于探索中不断突破极限和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