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5-02-19 00:00:00依江宁
风流一代·青春 2025年1期
关键词:挑战杯再生稻收获机

和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姬魁洲联系的时候,他正在田间做试验,连中饭都没吃上。直到试验结束,到吃晚饭的时候,他才陆陆续续地回答了我们要采访的几个问题。

姬魁洲1997年10月21日出生于贵州省福泉市,本科就读于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7年,刚上大二的他在家乡第一次看到了国产大型联合收获机时,很是惊叹。现代智能农机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儿时见到的爷爷奶奶俯身农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收割场景形成巨大反差。

在他看来,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对此产生浓烈兴趣的姬魁洲决定从机械工程学院考研到农业工程学院从事收获机械的研究,师从李耀明教授。

2019年,姬魁洲和志同道合的几个同学组建了瑞丰实践团,经过实地调研、方案研讨、试验试制,历经3年成功研制出“低碾压率智能化再生稻联合收获装备”。这一装备,解决了我国再生稻机收存在的高碾压、高损伤、高覆盖问题,实现了再生稻机收领域的新突破。该项目获得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挑战杯”对于团队来说,既是一个求胜的赛场,也是成长的路径。大家曾在海南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做实验;也曾冒着狂风暴雨,在田间进行夏粮抢收……在湖南的一次水稻试验中,因环境、天气恶劣导致机器滚筒多次堵塞,直到晚上9时才检修成功。姬魁洲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时大家顾不上吃饭,到附近农家下了几碗粉,端到稻田里深夜“聚餐”。

导师经常叮嘱姬魁洲:“作为一名农业工程类的研究生,要能够下到田间地头,科研才有温度,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在导师的带领下,姬魁洲围绕再生稻收获方面取得了包括再生稻收获机的割台高度调节装置、适用于再生稻收获的拨禾轮、再生稻收获含杂率检测装置等发明专利成果,并已经全部授权,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

“挑战杯”的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是团队仍然扎根在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全力研发基于农机农艺的再生稻耕种管收全流程设备,姬魁洲的导师李耀明教授在临近退休的年纪,还带着他们在田间试验。秉持为农兴农的初衷,团队带着研发产品远赴湖南浏阳、安徽六安等地进行示范应用,田间试验表明:再生季水稻平均每亩增产100—120公斤、农民增收600多元。姬魁洲说:“以我们的核心部件再生稻收获机割台来说,售价虽然比相应的传统割台贵了3000元,但是这种割台除了收获再生稻以外,还能收获普通水稻、小麦等作物,一机多用,性价比很高。如果一个种粮大户种植几十亩的再生稻,那么他仅一次收获就能回本。”

读研的这些日子里,姬魁洲将近一半的时间呆在企业与田间,在那里他找到了科研的许多新思路。几年时间里,团队的科研足迹遍布了全国的十余个省份,西到青海,南到海南,亲身感受当地的环境与特点,研制出适应当地的农用机械。姬魁洲说:“能把专利和大赛的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目前姬魁洲的团队成立了公司,继续参加相关的创业活动、路演,保持与市场的连接,寻找融资机会和合作伙伴。除了在学校有自己的孵化基地,他们也正在与常州科技园相关工作人员洽谈入驻。

猜你喜欢
挑战杯再生稻收获机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甘蔗收获机提升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农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28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拖拉机与玉米收获机的保养与维修
新农业(2016年13期)2016-08-16 12:12:42
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断尾机构虚拟试验研究
试论大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大社会(2016年3期)2016-05-04 03:41:05
湖北省再生稻面积达14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