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养蜂的传统自古有之,但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却少有人知,在万紫千红的花海中,让蜜蜂参与瓜果蔬菜的种植是一门学问。扬州大学“蜂富多采——中国设施农业授粉蜜蜂品种缔造者”团队瞄准设施农业的“痛点”,选育本土中华蜜蜂,为设施农业发展送去“蜜”方。
陈靖是团队学生组负责人。2021年,他和团队准备打造一个蜂蜜生产全产业链平台。陈靖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是蜂果交互,觉得应用前景很好,是一个“蓝海”产业。他提出专注做蜜蜂授粉的创意后,就跟导师商量转变研究方向。正巧,他所在的研究所也准备攻关蜜蜂在设施农业授粉的难题,最终他的创意得以落地。
陈靖做过调研,在社会实践中也去过很多设施农业大棚。他发现,种植户希望在设施农业中引入蜜蜂为瓜果蔬菜授粉,以实现增产、增质、增收。此前,种植户们大都使用人工蘸花、喷施植物生长激素等方法授粉,这些方法效率低、容易发生畸形果率高等问题。有的农户引入普通蜜蜂授粉,但封闭的大棚温差较大,且是高湿环境,普通蜜蜂的生存率不高,额外增加了种植户的生产成本。
团队决定在环太湖地区尤其是苏州周边选育本土蜜蜂,助力设施农业发展。之所以选择苏州,是因为扬州大学在苏州有很多与蜜蜂相关的项目;苏州有山有水,蜜蜂的生存环境比较好,蜂群数量种类多,选种范围大;学校的研究所与当地的省级保种场非常熟悉,协调工作方便。
至于该选哪些特色蜜蜂,团队有过一番考量。陈靖说,蜜蜂通过扇动翅膀散热,要选择翅膀相对较大的蜜蜂;授粉的效率要高,待选蜜蜂胸部的覆毛要稍微密一些;不少昆虫都有趋光性,要选育对光不太敏感的蜜蜂,保证它们在花期内正常存活。
选育过程很辛苦,虽有现代科学技术助力,陈靖和团队还是经常熬通宵,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好在团队最终选出了符合条件、能稳定遗传的中华蜜蜂。
团队将选育出的中华蜜蜂分别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进行试验,还为种植户配备自研的蜂具、蜂箱等辅助设施,种植户把蜂箱放在大棚里,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
种植户肯定了团队的付出,经蜜蜂授粉后,瓜果蔬菜的畸形率降低了,优果率、营养价值提升了,口感也更好。
实力带来底气。
拿下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金奖后,陈靖在朋友圈发文:“这是我们团队三年来最松弛的一次,也是最强的一次。我们从不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也有拿最高奖项的能力。”
进入12月,不少地方的种植户开始在大棚里种草莓,陈靖又要忙起来了,外出调研、对种植户进行指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和团队仍要对选育的中华蜜蜂进行改良。
陈靖和团队成员都是在校学生,基本没有精力成立实体公司来运营,但项目已入驻扬大创业园和扬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有相应的院办企业,团队的项目成果可以通过院办企业进行转化,有相应的订单。
等团队成员毕业后,肯定会成立一家公司,将最新研究成果推向市场,陈靖说:“我是专业硕士,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找出畜牧业或养蜂业的致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