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各国长笛结构与指键发展研究的初探(下)

2025-02-18 00:00:00李响
乐器 2025年1期
关键词:尼克尔管体长笛

(接上期)

1808~1829年间,特巴尔多·蒙扎尼制造生产了许多精美的长笛,无论在管体材料的选择、整体外观的创新,还是乐器的制作工艺、品质方面都备受演奏家的喜爱和信任。制作材料全部使用品质最高的上等黄杨木、乌木、玫瑰木和象牙,他设计生产制造的长笛每件都刻有自己独有的标志和乐器序列号。如:1814年6键长笛(序列号#982,指键名称分别为C、♭B、♯G、F、♯D、♯C键),1813年7键(序列号#899)在6键长笛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低音的C键。1819年9键长笛(序列号#1748,指键名称分别为C、双♭B、拇指键、♯G、F、♯D、低音♯C、低音C)和1830年11键长笛(序列号#3049,指键名称分别为C、双♭B、♯G、双F、♯D、低音♯C、低音C、低音B和高音颤音键D)。

除了指键数量的增加,特巴尔多·蒙扎尼还对长笛的结构进行了革新,使其展现了他独特的乐器制造理念,并散发出优雅和精致的气息。以下是他主要的改革点:

(1)吹奏部设计

早期的长笛吹奏部采用两款不同长度的一体式设计,长度相差5毫米,相当于音高相差5赫兹。到了19世纪中叶,吹奏部增加了金属滑管,并配有圆筒部的设计。组装形式为头部接口采用榫头结构,而圆筒部的中间衔接处则为插口,为了提高密封性,接口处安装了软木(此设计在1812年获得专利)。

(2)F键整体形状改进

F键的整体形状有所调整,使音键的键柄略向下移,这一改动使得演奏者可以更加便捷地瞬间演奏E或D音,同时缩短了与第6指孔之间的距离,从而方便了运指。

(3)♭B键的改良

在♭B键的左侧增加了一个拇指健,拇指键的尾端与♭B键的左侧成重叠,这种设计允许演奏者同时操控♭B键的运指以及A颤音键,提高了演奏者的灵活性。

(4)♯G键及管体设计

倾斜的♯G键以及管体中下部与足部一体化设计成为蒙扎尼长笛的标准特征。指孔线与B、C和♯C键之间的角度约为13度,这种设计优化了手指的操作角度和舒适度。

(5)音键设计

长笛音键设计成带有螺纹轴和银色按钮的特殊圆形扁平键。螺纹轴通过方形底座与反音板连接,然后安装一块薄皮革作为垫子,与螺纹圆盘固定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音键组件。组件没有完全拧紧,以方便键盖与音孔的对齐。

(6)商标刻印

蒙扎尼在键杆表面刻上商标,以便于辨别乐器的生产国家、时间等信息。

这些革新不仅提升了长笛的演奏性能,也使得蒙扎尼的长笛在结构和设计上都独具特色。

蒙扎尼制作的长笛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因其卓越的制作工艺标准,还因其极高的演奏品质。19世纪初期,蒙扎尼的长笛成为专业演奏家的首选,体现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器制造工艺。蒙扎尼的长笛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优良的音色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直到1820年才被鲁德尔amp;罗斯(Rudall amp; Rose)乐器制造商所取代。鲁德尔amp;罗斯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蒙扎尼的创新,为长笛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理查德·卡特(Richard Carte,1808~1891)是英国著名的长笛制造商、长笛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是乔治·鲁德尔(George Rudall)的学生。1852年,卡特加入鲁德尔与罗斯(Rudall amp; Rose)的乐器制造公司,该公司后更名为 Rudall Rose Carte amp; Co.(1852~1871)。当时公司已经开始制造波姆圆锥和圆柱两种管体形状的长笛,并买下了英国制造的波姆长笛的专利权。卡特在成为公司合伙人之后,采用波姆抛物线锥形加圆筒部的管体结构,制作了两款不同音键系统的长笛,分别为:“1851系统”和“1867系统”。前者被认为是对波姆长笛存在问题的改进版本,后者是全新键系统机制与简便运指的新式长笛(这里只针对“1851系统”长笛做详细阐述)。

1832年波姆圆锥形圈键长笛问世,一时间受到了世界各国长笛爱好者和专业演奏者的关注,卡特是波姆长笛首次引入英国时,第一个公开用其进行演奏的长笛教授。他对波姆锥形长笛的音色及开放式键系统的设计尤其欣赏,但由于演奏时交叉指法频繁地出现,吹奏时非常繁琐,卡特因此感受到波姆长笛在演奏过程中的困难与不便。

1851年他开始对波姆长笛出现的问题做针对性的探索改进,首先,找出乐器在演奏时产生困难的要点:①交叉指法频繁出现;②♯G键开放式;③拇指键开放式,三点都为了一个目的:实现锥形长笛优美的音色特点,波姆把音键机制的排列方式设计成全开放式。其次,由于开放式的♯G键和拇指键在普通长笛上属于闭孔式音键,在波姆长笛上是开孔式,进而造成了左手小指和拇指要不停地关闭音键才能正常演奏,频繁地移动运指是导致交叉指法多次出现的原因之一,降低了演奏效果的连贯性和声音的清晰度,使那些已经习惯用旧指法演奏长笛的演奏者难以运用该笛子吹奏。同时,相比普通长笛,这样的设计也限制了手指的自由度,让演奏快速乐曲时,无法达到对速度的要求,这在高八度音域范围中对手指运用的限制尤为突出。

由于开放式音键使得波姆长笛获得优美的音色,所以在改进时,即要保留波姆锥形笛的管体基本结构、开放音键的设计以及孔距大小,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音键机制的排列,解放手指自由,并能运用老式长笛的指法进行演奏。

主要改革点:

(1)重新排列音键机制

由于波姆长笛音键的排列形式属于开放式,限制了左手小指和拇指的灵活运用。为了减轻两手指的工作量,卡特在音键机制改进中充分运用RH1指的操控,使该音键按下时可以有效的同时控制G、♯G、拇指C和高音D四个音键。另外,在按下LH1、2、3指的基础上按下RH1指可以获得♯F的音高,并且还方便♯G/♯F颤音的演奏。

(2)增加音键

增加长杆F音键,它是由左手小指控制,当使用时按下该音键可以获得F音。它的产生可以使演奏者自如移动右手各手指,方便了运指。

(3)加新的指孔

为第二和第三八度D音增加一音孔,该音的产生不但可以方便颤音的演奏,而且还可以消除波姆长笛与普通长笛都会产生的交叉指法。在运用时,手指LH3、RH1以及大拇指这三个任意一个手指都可以操控关闭D音键,方便D/♯C颤音的演奏。除此之外,当按下LH3指时,用LH1指进行♭D/C 颤音的演奏。

经卡特改进后的长笛沿用了波姆设计的抛物线形加圆筒部的锥形管体结构,共有16个音孔。它包括14个大音孔和2个小音孔(D和♯C键),运用圈键与盖式键并结合普通长笛的指法系统形成的音键机制。该长笛也被称为“1851系统”。卡特的改进是对波姆锥形长笛键系统的补充,最终成就了广受欢迎的“1867”系统长笛的产生。

查尔斯·尼克尔松(Charles Nicholson,1795~1837)是19世纪伦敦的一位杰出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和乐器制造家。他在长笛乐器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改良的长笛在当时被视为英国最前沿的独奏乐器。在1820至1830年间,几乎所有英国的长笛演奏家和业余爱好者都拥有一支刻有尼克尔松名字的长笛,并使用他编撰的音乐书籍。他的名字在19世纪初期广为人知,成为长笛界的标志性人物。尼克尔松所制作的长笛不仅在英国流行,还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赢得了广泛的演奏者喜爱。

查尔斯·尼克尔松全身心投入到长笛结构改良和演奏技法的研究中,同时编写了大量长笛演奏作品。他对长笛的改进带来了管体结构的变化,使得长笛在演奏时对某些调性和风格更为适应,例如♭E调、♭A调、F和C小调等曲目。他在1836年创作的F小调《罗斯林城堡》变奏曲,是其擅长的柔板风格和“民族旋律”的经典代表。尼克尔松的这一风格在1890年后仍然影响深远,成为英国长笛器乐演奏的重要特征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这一风格的独特魅力,还详细记录了练习方法和注意要点,为后来的演奏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查尔斯·尼克尔松在长笛的实际演奏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长笛的音色及声音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管体结构和人体工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良,主要改革点包括:

(1)扩大长笛指孔直径

尼克尔松通过扩大长笛指孔的直径,提升了长笛的响度和音量,使声音更加稳定和有力。

(2)增加金属套管

在吹奏部的内膛增加了金属套管,它的作用可以增加声音明亮的清晰度,同时也方便乐器调节整体声音高度时的移动。

(3)管体平面凹陷设计

在第三和第四指孔,进行了平面凹陷的管体设计,以优化F到G或者♯F到G快速演奏,使指法转换更加敏锐。

(4)改进左手拇指操作

为了减轻左手拇指操控♭B键所带来的困难和局限性,尼克尔松在管体LH1指的第二关节的位置向下开了一个带有弧度的凹槽。这一改动缩短手指间的距离,减轻了手指的压力。

(5)改进第三个八度的演奏技法:

使第三个八度的音阶以常规的指法进行演奏,增加了指颤音及滑音的演奏技法。

除了对长笛管体结构改革以外,尼克尔松在1836年出版了《长笛学校》一书,这本书探讨了当时流行的三类长笛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这些长笛在实际演奏中的技法应用,(①小孔法式长笛;②尼科尔森大指孔风格长笛;③带有中等孔的凹槽)。《长笛学校》为每种长笛的演奏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并介绍了各种演奏风格和实践技巧,为长笛演奏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后的长笛成为了当时英国长笛的标准模式,其音色优美而柔和,声音宽广而有力,远超以往长笛的声音特点,受到了众多演奏家的喜爱和认可。除此之外,尼克尔松长笛改革的成功对波姆长笛管体结构最终定型起到重要启发作用。1871年8月波姆在写给博德伍德(Broadwood)先生的信中指出:“在1831 年的伦敦,我认为自己的长笛是不亚于欧洲任何长笛演奏家的,当我听到尼克尔松长笛的声音时,在音量、音色上无法与他的笛子相提并论,如果没有尼克尔松长笛的启发可能永远不会制造出波姆长笛”①。尼克尔松的长笛推动了整个英国长笛的制造与演奏的向前发展,并流传世界各国。

总结

19世纪欧洲长笛在管体结构和指键数量的改进方面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从巴洛克时期的单音键长笛(♯D键)开始,到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和制造家雅克·霍特泰尔(Jacques Hotteterre)家族对长笛管体结构的革新,再到约翰·约阿希姆·匡兹(Johann Joachim Quantz)对两音键长笛(♯D键和♭E键)位置的确立及局部结构的改良,这一系列的进步大大便利了音准调节,并实现了实质性的应用。

接着,伦敦乐器制造家弗洛里奥·格德尼(Florio Gdney)和理查德·波特(Richard Potter)分别为长笛添加了♯G、♭B和F键,成功安装在管体上,标志着四键长笛的出现。随后,德国乐器制造家约翰·乔治·特罗姆利茨(Johann George Tromlitz)和意大利乐器制造家特巴尔多·蒙扎尼(Tebaldo Monzani)对六键、八键及11键长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长笛演奏家及制造家理查德·卡特(Richard Carte)对波姆锥形长笛音键机制做了进一步改进,最终成就了广受欢迎的“1867”系统长笛的产生,他的改进对之后长笛键系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位查尔斯·尼克尔松(Charles Nicholson)进一步推动了长笛结构的改革,他不仅在长笛结构上进行了创新,还编写了相关的教学书籍,并创作了大量长笛器乐作品。他们的这些贡献为长笛管体结构、音键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定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长笛演奏技巧的多样性和器乐作品的成熟度。

注释:

①Theobald Böhm (trans. Dayton Miller)《The Flute and Flute-Playing》Dover, New York, 1964 p.8

参考文献:

[1]Rudall, Rose&Carte: The Art of the Flute in Britain Published 2011 Robert Bigio.

[2]Great Flute Makers of France: The Lot&Godfroy Families 1650-1900 Published 1993 Tula Giannini.

[3]Woodwind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Dover Publications,Inc 1991:52-75.

[4]The Flute,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The Early Flu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Revised 1995/7/20.

图片来源:

由于国内对长笛管体结构、材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文中图片来源于国外网站facteursetmarchandsdemusique.blogspot.com、en.wikipedia.org。

(全文完)

作者简介:李响,南京艺术学院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乐器修造系教师

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世纪欧洲长笛结构与指键多样化的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22SJYB040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尼克尔管体长笛
一种外定型无支架扣模保温钢管
钢管(2023年2期)2023-08-06 05:33:48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46
抒情的抽象——莉亚·尼克尔作品欣赏
一种新型内涨式橡胶密封圈
2AI2硬铝合金管体精密锻造成形工艺研究
吓人的故事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07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科技资讯(2016年9期)2016-05-14 00:55:35
长笛课
虚假的话
——女高音与长笛二重奏
参花(下)(2014年10期)2014-02-27 09: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