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
“ 这个春节最难以忘怀的,是陪家人一起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这是很多网友的肺腑之言。《哪吒之魔童闹海》豆瓣评分一路升至8.4 分,好评如潮。截至2 月13日,票房已破96.8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新的冠军。
但你知道吗,《哪吒2》的导演饺子(题图)并非专业出身,而是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且还在家啃老3年。一个医学生却创造了动画电影的传奇,我们不禁好奇:他为什么能成功?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弃医从影 啃老三年多
饺子本名杨宇,1980 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饺子从小就十分喜欢动漫,中学时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漫画家。但他也很清醒,对普通人来说,靠漫画为生犹如骑着自行车上月球,无异于天方夜谭。饺子的父母都从医,所以他听从父母的意见,上大学时报考了药学专业。如果按部就班,他会顺理成章成为一名医生。但大三时,一位同学推荐给他一款动画制作软件,这一下子又点燃了他曾被压抑的创作热情。他开始没日没夜地钻研学习做动画。毕业后,他入职一家广告公司,但之后觉得发展空间不大,便辞职了。半道转行,弃医从影,开始回家专心搞创作。
可是,没有人脉、没有老师、没有专业训练,只靠自己一个人,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困难远不止于此。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去世,他靠着母亲每月1000 多元的退休金生活。母亲每天去超市买特价菜,连肉都不敢买。
饺子基本没买过新衣服,他把自己与外面的世界隔开,宅在家里,过起了苦行僧般的生活。身边人的各种议论铺天盖地袭来,说他太不正常了。在各种各样的嘲讽声中,他没有放弃,坚持死磕。为了心中的热爱,宅在家“啃老”3 年零8 个月。
虽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到底想干什么,但他并非孤立无援,他的母亲不仅没有责备他,而且还很支持他。24 岁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的作品《打,打个大西瓜》一战成名,斩获国内外多个奖项。凭借这一作品,他在电影界也站住了脚跟。
《哪吒1》票房收入50 亿元
处女作一炮打响后,饺子成立了工作室。但当时国产动漫行业并不景气,他只能依靠广告挣点钱,勉强养活自己。团队中有人打了退堂鼓,而他在“寒冬”中仍默默蓄力。
2015 年,国产动画电影的春天来了,一位投资人对他的处女作印象深刻,于是找上门来,要与他合作做一部动画电影。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在他心中,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出别人不可企及的精品。
他对原著的态度是,尊重原著,但又不完全囿于原著。原著中哪吒以暴制暴,是一个凶狠的煞星,和李靖的父子关系剑拔弩张。但在创作中,无论是外形还是精神内核,饺子都对哪吒进行了重构,与现代年轻人的精神更契合。因此,在100 多稿形象中,他选了最丑也最独特的一个哪吒形象,同时把自己对父母的深情也凝聚在作品中。
对剧本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前前后后修改了66 遍才过关。整整5 年时间,他都在拿命死磕《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这部作品。全片的镜头数量多达1800 多个,每个特效镜头都力求完美。
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哪吒1》,2019年一经推出,就创下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纪录,狂揽50 亿元票房,饺子也因此登顶最优秀的动画电影导演宝座。
《哪吒2》挑战更大
2019 年《哪吒1》爆火,饺子没有陶醉于胜利的欢笑中而变得浮躁,而是消失于大众视野,默默接着创作。创作第一部时,他就已经对第二部有了一些碎片化的想法,但整体架构还是处于“混沌”状态。
他沉浸在创作中,在混沌中不停地打磨,梳理剧情,人们也鲜少再听到他的境况。对他来说,相比于《哪吒1》,《哪吒2》的挑战更大。
因为观众往往对第一部作品的期待值不高,而对第二部则是期待值拉满,望眼欲穿。
闭关5 年,冥思苦想无数种排列组合,有时候兴高采烈定下来的主线,之后又发现不合适。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次修改,都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推翻,重来,再推翻,再来……无数次循环往复,无数个不眠之夜,只为做出精品。好在,动画电影的优势在于,可以无限精益求精,和真人实拍片不同,只要在上映前,都可以细细雕琢。
2 年时间用于剧本创作,3年时间用于后期制作,对团队提的标准,是一个几乎达不到的标准,但需要踮起脚先去够,然后看看极限在哪儿。
对他来说,耗费心血最多的就是特效,全片2427 个镜头,仅特效镜头就多达1900个,很多镜头,闻所未闻。当时,特效员和分镜师都无从下手。对一些重点镜头,曾经寄希望于国际团队,采用外包方式,但并不理想。他只好带领4000 多名制作人员、100 多个团队,与特效死磕。有的单个特效镜头就打磨了3 年,一般的镜头制作周期也超过一年。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的状态,让《哪吒2》达到了世界级水准。
有观众评论说:“饺子就是哪吒。”
(据澎湃新闻、《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