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5-02-18 00:00:00金一诺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浙江

摘要:随着对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日益重视,地方文化对留学生培养的价值日渐显现。跨文化适应理论为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遵循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的演进逻辑。以浙江为例,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活具体呈现,蕴含历史育人、人文育人和环境育人价值,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区共建和创新创业能有效促进留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地方文化;留学生培养;育人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4.015

地方文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不同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1]。来华留学生能否适应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理论是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的理论基础,它有助于明晰来华留学生适应地方文化的演进逻辑。

1"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的理论依据

跨文化适应理论始于20"世纪初,由美国学者以当地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二战后逐渐应用于留学生群体[2]。目前,贝利(John"W.Berry)跨文化适应策略理论和金荣渊(Young"Yun"Kim)跨文化适应过程理论是基于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并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理论,它们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及留学生如何取得成功进行了有益探索。

1.1"贝利跨文化适应策略理论

加拿大学者贝利认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一般经历文化冲突、文化学习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基于对原文化的维持和与异文化的关系,留学生对跨文化的适应呈现为分离、边缘化、同化和整合四种策略。隔离使留学生只愿意保留原文化而拒绝与异文化的密切接触。边缘化是留学生既无意保持原文化,也对接触异文化不感兴趣。同化是留学生放弃绝大部分原文化而归顺异文化。整合是留学生既维护原文化,又融入异文化,在原文化与异文化之间达成平衡。在贝利看来,整合在跨文化适应中最为重要,因为分离、边缘化和同化策略常常来自异文化社会的压力,是留学生无法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在多元性、开放性的社会,分离、边缘化和同化往往是暂时性、过渡性的。“事实上,如果异文化开放而包容,并具有文化多样性的话,整合模式是适应者唯一的"‘自愿’的选择”"[3]。

1.2"金荣渊跨文化适应过程理论

在贝利的基础上,美国学者金荣渊认为相对移民为代表的文化长期适应,留学生面临的环境更复杂多变,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受心理准备、语言能力、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在金荣渊看来,跨文化适应的核心是整合,个体与环境的契合是适应的目标,跨文化人格的形成意味着适应的成功。交流是跨文化适应的主要途径,留学生与师生及居民的人际交往对适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压力—适应—成长”动态模型表明,压力与适应交互作用。留学生努力协调应对各种变化,压力也能促进个体学习、提升其适应能力。长远来看,压力对留学生重建内在适应机制和提升跨文化能力不可或缺。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和构建渐渐增加,消解和损坏渐渐减少,最终留学生超越不同文化界限,多文化相互交流融通,并内化为自我意识,实现人格成长[4]。

1.3"跨文化适应理论的指导意义

贝利跨文化适应策略理论从原文化和异文化的关系处理探讨跨文化调适过程表现出来的四种策略,描述留学生的求学过程必然面临跨文化适应问题,无论是否采用隔离、边缘化策略,要使留学生活和学习得以顺利,同化和整合策略是必然选择,从留学生成才角度看整合是理想策略。金荣渊跨文化适应过程理论从压力入手侧重于跨文化调适的“压力—适应—成长”三个阶段演进,这个过程的长短既取决于原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跨度,更取决于留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通常,同一区域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相对较小,适应过程也较短;而不同区域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相对较大,容易产生文化冲突乃至文化排斥,适应过程则较长。留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在缩短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的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它直接影响个人成长。贝利和金荣渊的跨文化适应理论,最终指向留学生实现跨文化整合,趋向成功的适应结果——原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平衡,实现人格成长。贝利和金荣渊的跨文化适应理论为来华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华文化、发挥地方文化对留学生育人功能提供理论指导。

2"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的演进逻辑

大多数留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文化适应压力。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能够有效缓解和消除文化适应压力,由认知层面的变化带来情感层面的态度改变,进而引发行为的自觉。

2.1"文化认知是地方文化育人的逻辑起点

认知层面包括文化知识和自我意识。当留学生处于贝利跨文化适应策略的隔离、边缘化状态时,也是金荣渊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压力阶段,此时留学生缺乏对异文化的了解而产生无所适从和畏惧心理,克服畏缩的最有效方法是接触,拒绝与排斥只会加剧文化适应压力。留学生不仅生活在物理空间,也生活在新的社会关系之中,需要主动融入学校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还要融入邻里关系和日常行为交往关系。地方文化融生活于一体,具有实体化、具象化,留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自觉地受到所处地域文化的影响,接触感知地方文化能有效缓解文化适应压力,利于留学生顺利适应异地学习和生活。

2.2"文化认同是地方文化育人的逻辑中介

情感层面包括包容性和共情。当留学生处于贝利跨文化适应策略的融合状态时,也是金荣渊跨文化适应过程的适应阶段,此时留学生对异文化已有一定了解,并逐渐产生内心认同。留学生理解、接受异文化的过程,就是求同存异、包容共情的过程。共情是从内心情感理解和接受异文化,产生分享欲望,通过赞同、肯定等情绪带动社会行为。地方文化包含中华文化谦和、包容、友善等人类文明共同的基因,极易引起留学生的内心认同。儒家思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思想的“博爱”和墨家思想的“兼爱”,都蕴含共情的成分[5]。而“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等思想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价值。留学生在情感层面认同异文化意味着从文化适应阶段向自己发展阶段过渡。

2.3"文化融合是地方文化育人的逻辑终点

行为层面包括建立关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当留学生处于贝利跨文化适应策略的同化状态时,也是金荣渊跨文化适应过程的成长阶段,此时留学生认同文化多元性,拥抱不同的文化元素,将其内化自身的知识、观念并付诸行为。该阶段,留学生与他人平等、自信、友善、开放地交流交往,乐于接纳吸收异文化。留学生拓宽人际关系、扩大活动范围,在深入交流、生动体验中真切感受地方文化魅力,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文思想与道德资源,从而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

3"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的价值意蕴

自古以来,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文化育人重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不是通过灌输,而是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渗透和浸润,人文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呈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天然的亲和力、鲜活的表达形式,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

3.1"地方文化具有历史育人价值

留学生身处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浸染似春风化雨。浙江良渚文化再现五千年人类早期城市文明,河姆渡文化展示古老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上山文化表明中国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浙江历史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缩影,与世界文明相呼应,留学生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交汇中加深对人类共同起源的理解。浙江名人辈出,王阳明、黄宗羲、鲁迅、蔡元培等历史文化名人蕴含文化力量,留学生从中学习治学之道、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浙江历史文化、思想巨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让留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历史文脉、时代价值,有利于提升对中国及全球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包容力和沟通力。

3.2"地方文化具有人文育人价值

留学生在特定区域生活和学习,潜移默化受传统风俗和人文精神影响。文化是特定地区、特定人群所思、所用、所创的鲜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6]。浙江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地域不大,但各地习俗各不相同。传统节日风俗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千年文脉的基因,能够凝聚人心、涵养文明。“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的金华精神、“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等承载着各地人民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留学生在浙江大地能够真切感受浙江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人格特质和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开拓精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为留学生提供丰富宝贵的人文精神养分。

3.3"地方文化具有环境育人价值

留学生处在经济活跃、充满生机的浙江,深受全球化市场意识与经济发展模式影响。面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临山面海的区位,浙江人硬生生闯出一条草根经济发展之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块集群经济。海宁皮革服装、乐清低压电器、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嵊州领带等产品承载着地域观念和制度文化,具有特定的区域文化价值。浙江的区域专业市场,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余姚中国塑料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以小博大,从个体作坊、前店后厂到挂靠生产经营,再发展为股份合作制和上市公司,无不体现浙江人勇立潮头、敢想敢闯的精神品质[7]。留学生欲破解浙江经济奇迹,理解浙江人因地制宜、自强自立的务实创新精神是金钥匙。

4"地方文化融入留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

来华留学生对地方文化基本遵循“接触感知—理解认同—内化同化”的习得路径。跨文化适应的本质是人格成长。高校发挥地方文化育人功能,促进留学生适应生活环境、汉语与专业学习环境,实现职业发展和成才目标。

4.1"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增进文化认知

教师要充分了解高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找准与留学生课程的结合点,采用故事法、演示法等生动教学方法,帮助留学生理解地方文化知识。浙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每一座城市各具特色,有七大古都之一杭州、越文化发祥地绍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宁波等。具体内容而言,一是要将地方史、历史遗迹等历史资源融入课堂。如利用博物馆、城市展示馆、文化遗址等阐释久远历史、灿烂文明。二是将文化场馆、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课堂。如利用金华婺剧、义乌道情等阐释地域传统文化,利用东阳木雕、龙泉青瓷等阐释独特制作工艺。三是将城市精神、名人名家等人文资源融入课堂。如利用浙江精神、地市精神、历史名人等展示浙江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质。

4.2"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活动,增进文化认同

体验式的校园活动相对平面化的课堂学习更能激发留学生兴趣。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能有效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领悟认同地方文化。首先,鼓励留学生参与校园多文化多维度的交流。打破留学生交流对象仅限于任课老师和留学生同乡的狭窄交际圈,通过参加迎新晚会、趣味运动会、文化沙龙等活动,将交流对象扩大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之间、中外学生之间、广大师生之间,既可以加速文化适应,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其次,设置国际文化周、国际文化节等专项活动,将留学生原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加深中外学生交流交往,实现中外文化交融互鉴。

4.3"地方文化融入社区共建,增进文化融合

社区是城乡聚落的最小单位,承载着社交和情感连接。留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感受以德为邻、与邻为善的邻里关系,在中外文化交汇融合中共建和谐社区。一是参加文化体验、文艺表演等活动。留学生到社区、乡村,与百姓一起表演、一同体验,中外文化在碰撞中交流,在欣赏中交融。二是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从意见征集到中外语言培训到社区管理等,在建设和谐、包容、开放的国际化环境中实现学、思、悟、行相统一。三是到留学生基地研学实践。浙江大学建有国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紫金众创小镇)、浙江师范大学建立古镇(游埠镇)古村落(琐园村)留学生研学基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际文化创客基地(李祖村)等。留学生通过研学实践沉浸式地体会地方传统文化和创新创业氛围,厚植“第二故乡”情怀,培育“留学浙江”品牌。

4.4"地方文化融入创新创业,促进职业发展

留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完成学业,还要促进职业发展,实现成才目标。浙江是经济大省,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留学生创新创业的沃土。一是将专业学习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留学生在浙江求学,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专业学习,都要与当地文化、区域经济、市场环境等相结合,实现跨文化交流,促进专业发展。二是传播浙江精神培养留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挖掘浙江本土和高校本校资源,邀请校友企业家开展专题讲座,分享创业经验;鼓励留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共享校内外实践平台,提升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发挥浙江经济优势促进留学生对口就业。根据“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对人才的需求,发挥留学生了解本国市场和熟知浙江经济模式的双重优势,将浙江企业与国外企业有效对接,实现供需衔接,培养具有浙江底蕴、竞争力强的跨文化人才。

5"结束语

来华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适应过程,也是发挥地方文化对留学生育人价值的过程。留学生只有尽快实现跨文化适应,才能进而认同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发挥地方文化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育人价值,既是留学生涵养文明素养、促进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将留学生培养成为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家斗.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的多重价值与实践路径[J].西部学刊,2023,(13):914.

[2]郑安云,李娇.跨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7,(17):6670.

[3]张曦,周睿婧.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整合交际理论及其创新与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19,(04):2228.

[4]邱珊,肖书成.跨文化适应研究:国外重要研究理论与模型[J].大学教育,2018,(03):101103.

[5]马龙,李虹.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J].现代传播,2022,(02):7783.

[6]冯刚.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理论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5):47.

[7]陈旦.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立德树人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26):7072.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