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读诗

2025-02-18 00:00:00卢山
星星·诗歌理论 2025年1期
关键词:文学报小红书诗集

2024年寒冬,相比寻常,我们多了一些悲伤:诗人谷川俊太郎离开我们去寻找“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安然离去;琼瑶女士以决绝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首诗;“流行音乐教父”刘家昌病逝,让我们“往事只能回味”……12月19日,一则轰动文学圈的消息突然传来——老牌文学报纸《文学报》即将“停刊”。

根据上海报业集团的官方消息,在“新一轮媒体融合改革,优化媒体布局,淘汰落后产能”中,《文学报》就此撤销,并入《文汇报》之中。虽然言语委婉克制,宣称只是“合并”,但《文学报》半停刊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一石惊起千层浪!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在诗人、作家的朋友圈瞬间炸锅,大家纷纷追忆和《文学报》的情缘;众多自媒体也以“《文学报》停刊引热议,纸媒的时代正逐渐逝去”“别了!《文学报》”“终于,它也停刊了”等为题进行报道。有网友指出,“只是无论怎样和风细雨的文字,都不能掩盖《文学报》在事实上消失的情况。更加令人心悸的是,《文学报》都混成这样了,其他文学类纸媒还能活吗”,大家纷纷跟进,感慨文学类报刊终究没有熬过传播业态的寒冬。

为什么一家纸质文学报纸的命运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和讨论?这可能要缘于《文学报》的分量和意义。《文学报》的故事要从1981年甚至更早之前的上海说起。几位文学老前辈苦心孤诣,为文学留下阵地和火种,从1980年开始筹划起了《文学报》。最初的定位,就是“第一张大型综合性专业文学报纸”。茅盾先生还为《文学报》题写了创刊词和报名,足见这份报纸的不同寻常。四十年来,它可以说是当下文学的重要阵地和作家的心灵家园。今天,时代的传播语境变迁,市场大潮肆意席卷,显然,情怀和意义失效了。面对生存压力,《文学报》“停刊”一事或许是当下文学或者诗歌日渐式微和凋敝现状的一个缩影。缩影的背景是什么?显然是手机把我们打败了。互联网和自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面临着信息过剩和阅读荒漠双重境况。

首先是大部分人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不读纸质书成为日常。2024年4月23日,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略低于2022年的4.78本。也就是说国人一年纸质书的阅读量不到五本,其中还包括诸如成功学、心灵鸡汤以及育儿教育之类的各种“葵花宝典”,遑论诗歌刊物和诗集?一年阅读不到五本纸质书,大家吃火锅的次数都比这个多。阅读寒冬可见一斑!

其次是阅读习惯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短视频的巨大改变,手机成为国人寄居的存在之家。根据本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6.52分钟,比2022年的105.23分钟增加了1.29分钟。这个数据我怀疑是缩水的,至少我身边的一些年轻人几乎“全日制”地寄居在手机里,此外又有多少人在手机里摸爬滚打、爱恨情仇,以致手机成为这些人的摇篮、青春和墓园。

传播环境的巨变,阅读习惯的丧失,我甚至感觉今天的文学刊物也好,诗集出版也好,大都是诗人和作家之间的内部消化和闭环传播,形成了某种程度上在圈子里的“内循环”。记得年底刊物征订的时候,有一位诗歌编辑在朋友圈发牢骚,大致意思是:朋友圈那些活跃的诗人作家,有几个会预订文学刊物?大都想着混个脸熟上刊发表,订刊一事却是避而不谈。这也是一个悲哀的现实,如果这些诗歌爱好者或者写作者都没有订刊,如果文学刊物连这些圈子内的“目标人群”也都失去了的话,那么文学刊物的命运真的是不可想象。

我们身边的朋友,买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得上千元,买一杯奶茶或者咖啡也要好几十元,但是让他去买一本书、订阅一本刊物,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宁愿躺在床上沉浸在直播、微短剧和短视频的汪洋大海里,也不会迈开脚步去参加一场文学分享会。及时行乐的自我麻醉,虚拟世界的自我满足,让多少年轻人形销骨立、行尸走肉?!泱泱中华,千年文明,时至今日让人无限唏嘘!

为什么我们都得了手机依赖症?因为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困境在手机和短视频里都能得到解决。再高雅一点,可以在电影院和综合体里得到所谓的艺术享受,而绝不是在阅读和写作里。今天,在大多数人眼里,阅读和写作显然已经不时髦了,而是一件苦差事,谁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让自己费力费脑的事?

不得不承认,现在是泛阅读、浅阅读时代。我们从最初的文字阅读转向了读图时代,而后又匆匆迈向了短视频时代,我想以后我们甚至还会迈向不动脑子的AI机器人时代。试想一下那个情景:机器人是我们的秘书,它会安排好我们一天的生活。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遇见什么事情该如何处理,甚至谈恋爱和生孩子也都会程序化处理。人成为寄宿体,程序代替思想和情感,我们足不出户,大街上机器人漫天遍地。天哪,可怕的机器人时代!当然,上述想象也可能只是杞人忧天。回到当下文学和诗歌式微的话题,我们要发出疑问: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读诗了?诗歌没人看了,诗集卖不动了,诗人没人爱了。但是,我们也听到很多抱怨,今天的诗歌怎么读不懂了,是诗人太高深还是读者太浅薄?读者反映,现在的一些诗歌,有的凌虚高蹈、云里雾里,有的废话连篇、不知所云,结果只能让人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久而久之,给诗歌的传播建起了一座座围墙,而诗人们也都住进了遥远的孤岛。当下,诗歌式微是不争的事实,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写诗,诗集大多在诗人之间互赠,制造小范围的“孤芳自赏”,形成了某种狭隘的“闭环传播”。

也有人提出,传统的诗歌写作和诗集出版已经不适用当下阅读与传播的需要,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不是迎来了诗歌短暂的春天吗?比如,2023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诗收获》“冬之卷”推出了“小红书诗歌精选”,收录了数十位小红书诗歌作者作品;2023年1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B站网友的诗集《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2023年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快手网友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2024年4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公众号以《400万人点赞收藏,这本诗集终于出版了》为题,推出青年诗人祺白石的诗集《连绵起伏在拥挤的人世间》的诗集。祺白石的诗集一经推出,瞬间风靡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在诗集预售发布五十九分钟后,天猫“博库旗舰店”单店卖出超过一百册;十二个小时后,全网预售销量超过六百册。在祺白石抖音账号的评论区,粉丝们纷纷晒出购买截图:“文字是有力量的,很多次被你治愈。”这种营销的力量让很多著名诗人都相形见绌。

据说,每周有超过两千五百万人在小红书上阅读诗歌相关内容,其中超过七成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在两百万篇诗歌相关的笔记中,九十万名创作者用或长或短的句子描摹生活的轮廓。一位网友指出,小红书的去中心化和社区分享属性,让诗歌的写作、分享和赏析都减少了表演性,无限贴近生活本身。比如,《诗收获》“冬之卷·小红书诗歌精选”推出了吴粒儿的作品。吴粒儿是摄影师,她一边拍摄,一边写诗,并把诗歌和摄影结合起来,赋予诗歌意外的张力。小红书上有很多这样默默写作的诗人,记录自己的生活和足迹,为当代诗歌带来了不一样的青春气息。小红书作者小韬CHENTY在《如果闹钟长眼睛》中写道:“如果闹钟长眼睛/一定舍不得叫醒如此可爱的我/可闹钟只长了嘴巴/每天都对我大喊/每天都吃掉我的美梦”。

相对于当下一些出名和成熟的诗人,小红书等平台关注素人写作者,打造诗歌新领地,确实也是一种新气象,刮起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是好像也只能是一种“现象”,毕竟上述的一些诗歌充其量只能说是语言优美的文案,思想跳跃的金句,离完整意义上的诗歌写作还有很多路要走。小红书等平台创造了一种诗歌的氛围,扩大了诗歌的传播版图,但是此类“诗句”,对于诗歌写作的美学建构和学理发展来说,能产生多少有效的推动作用?

也许是反应迟钝的缘故,对于小红书等平台上的作者,我没有太多的关注和了解。作为一个诗人,对于青年诗人诗集的出版,我衷心地祝福;对于诗歌能在互联网上局部破圈传播,我感到非常振奋;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部分诗人在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的成功案例并不好复制。互联网的本质是营销和流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董宇辉。再说诗歌的传播和营销是出版公司的事情,诗人只为自己的写作负责。对于这些互联网上的现象,我觉得不必惊讶,诗人要有一种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写作者真正的使命就是好好写作,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而不是为了出版、发表和获奖,更不是去迎合市场和网民。

关于文学破圈传播的问题,我曾在另一篇文章《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传播的路径探析》里谈道:“传播的新业态催生了诗歌写作的某种新的可能,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场,但也是一个泥沙俱下、群魔共舞的舞台。在网络诗歌向大众敞开的同时,也必然产生辩证法另一面的问题:诗歌质量的良莠不齐与诗歌事件的全民狂欢。一个诗人就是一块阵地,自己就是自己的编辑,让诗歌写作失去了‘难度’,也造成了诗歌写作上的某种混乱、浮躁、粗鄙的状况。”新世纪以来,诗歌写作曾陷入口语诗和学院派两个极端,诗坛的“主义纷争”和“江湖义气”,加之一些诗歌乱象层出不穷,曾经一度陷入集体狂欢、低级趣味和自我迷醉的歧途。这无不损坏了社会对诗歌的认知和期待。今天,在新大众文艺时代,我们能在乱云飞渡中守住初心,用笔墨写出一片乾坤吗?

当然,我也不提倡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埋首故纸堆式的写作,适当的借力营销,扩大诗歌的声音,借助自媒体出圈或许是一种路径。毕竟,如果一首好诗寂寂无名,一首坏诗却家喻户晓,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传播的不幸。

猜你喜欢
文学报小红书诗集
小红书助力中国共创经济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26
No.2 小红书注册“老红书”商标
诗集精选
散文诗(2021年11期)2021-06-25 07:00:00
A Social Media Frenzy
Special Focus(2021年2期)2021-05-14 09:50:46
诗集精选
散文诗(2020年17期)2020-10-21 05:54:52
诗集精选
散文诗(2019年7期)2019-05-05 08:41:56
Seeing Red
诗集精选
散文诗(2016年13期)2016-11-11 03:40:49
《文学报》通知
文学自由谈(2013年5期)2013-11-29 01:45:28
《文学报》通知
文学自由谈(2013年4期)2013-09-09 02: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