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2025-02-16 00:00:00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5年1期
关键词:籼粳亚种夜蛾

揭示植物气传性免疫的分子基础

由清华大学刘玉乐团队,鉴定出识别气态水杨酸甲酯(MeSA)的植物受体,揭示植物气传性免疫的分子基础。揭示MeSA介导的植物气传性免疫的分子机制及其植物病毒的反防御机制。该研究填补植物间通信介导抗病虫分子机制领域的空白,为病虫害防治及抗性作物育种提供新基因、新思路和新方向。

破解水稻籼粳亚种生殖隔离之谜

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万建民团队,破解水稻籼粳亚种生殖隔离之谜,助力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该团队鉴定出控制籼粳亚种间杂种花粉不育的主效位点-RHS12,揭示水稻杂种不育的分子机制,厘清其起源演化路径和资源分布规律。该研究为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超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重要基因资源与理论技术支撑。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8月在《Cell》发表。

光合作用研究获进展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探讨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是应对粮食危机以及提高森林碳汇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石宝专题组致力于植物光合生理研究。该团队探讨了光呼吸的重要性以及常绿和落叶树种光合功能性状分化的养分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科学趋势》上。该团队剖析了光呼吸在光合作用代谢及光保护中的作用,强调了光呼吸在防止叶绿体ATP合成酶的负反馈和植物动态光合中的作用。

“柳江人”距今约3.3万至2.3万年

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州市柳江区通天岩洞的柳江人化石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化石人类骨架之一,但其年代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202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与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以及澳大利亚人类演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柳江人生活在距今约3.3万年至2.3万年前。通过地层与年代学综合研究,解决了长达66年的这一年代学疑团。

防控草地贪夜蛾获进展

草地贪夜蛾是全球预警的跨国界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去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凭借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并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上的贡献获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颁发的2024年粮农组织成就奖。

植保所组织科研人员攻关,筛选、挖掘了夜蛾黑卵蜂等5种草地贪夜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以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研发迁飞害虫高空灯诱捕及性诱、食诱等理化诱控技术,开展高效阻截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

猜你喜欢
籼粳亚种夜蛾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sesquiterpenoid bio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Sarcandra glabra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水稻籼粳性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判别体系的建立
利用SNP标记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作物学报(2022年2期)2022-11-06 12:00:52
亚沉茶渍亚洲亚种Lecanora subimmersa subsp. asiatica Zahlbr.的订正研究
盘羊新亚种
——和田盘羊
侯马市 采取果断措施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统防统治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8-12 07:59:08
利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水稻恢复系籼粳的分类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