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广阔的市场潜力、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还是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及地方政策的积极扶持等多个维度来看,这些因素都如同精密的齿轮般相互咬合、协同推进,共同驱动着低空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
低空经济,是以距离地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内(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内)低空飞行活动为主要特征,融合了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型新兴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这是因为通过引入新型飞行器,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技术赋能下,低空经济能够与测绘、植保、能源等行业深度融合,还可用于城市空中交通和物流配送等公共航空运输场景,也可为公安、海关等政府应用场景和部分军用航空活动提供便利。
在产业规模方面,我国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近五年低空经济领域新成立的企业数近2.1万家,近十年成立的企业数占比接近80%。目前,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为低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低空产业链包括飞行活动、低空制造、飞行保障和综合服务等,链条长、辐射广、带动力强。庞大的低空飞行需求正在拉动整机大规模研发制造,进而带动上游材料、零部件和机载设备配套的建设。同时,为保障飞行活动,还需同步建设起降场以及通信、导航、空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
据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届时,航空器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低空业务运营将成为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各省市空域开放程度不一、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低空经济的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