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科学家们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海洋热浪是海洋中的异常暖水事件,当海洋温度高于当地的季节阈值并持续五天以上,视为“海洋热浪”事件发生,它可发生在大洋的任意海域,任意季节。时间尺度上可以持续几天至几个月的时间,覆盖的区域可由几公里延伸至上千公里。严重的海洋热浪事件会对海洋环境、海洋生态和海洋渔业等造成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以珊瑚礁为例,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海洋热浪却常常引发珊瑚白化、大规模鱼类死亡及海洋物种的迁徙,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当海水温度上升时,珊瑚会排出共生的虫黄藻,导致珊瑚白化,失去营养供应并最终死亡。此类现象已经在全球多次发生,给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为了应对海洋热浪带来的挑战,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开发出了预测模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海洋温度情况。这些模型依赖于现有的大气和海洋模拟技术,已经被用于预测干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现象。然而,海洋热浪预测模型的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准确度、普适性和精度等问题。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模型的持续优化,科学家们对未来能够输出更精准的预测充满信心。
我国在面对海洋热浪这一全球性挑战时,也展现出了积极的应对姿态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2024年5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传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其自主研发的“中国海海洋热浪预报产品”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热浪预报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是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长期以来的空白,对于提升我国海洋灾害预警能力、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在海洋碳封存、蓝碳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通过增加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