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中国版霍金,我只想努力做好自己
——邵镇炜
科研追梦
27岁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博士研究生邵镇炜,体重仅有25公斤。由于从小患有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他只能终身与轮椅为伴。
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以优异的成绩,先是被保送到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而后以644分高考成绩被杭电计算机专业录取。本科在读期间,他曾连续6次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两次浙江省政府奖学金、一次国家奖学金。在各项比赛中,他屡次取得佳绩,成为众多同学口中的“大神”,赢得了社会的诸多关注与赞许,甚至被冠以“中国版霍金”“少年版霍金”等称号。
2021年9月,邵镇炜以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推荐免试,被保送至杭电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模态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第二年,他开始研究多模态大模型。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难点,邵镇炜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啃论文、查资料,尝试不同的技术方案。在常人看来简单的敲击键盘等动作,对邵镇炜来说却并不轻松——他只有大拇指和食指相对灵活,并且每打几十个字就要休息一会儿。
最终,邵镇炜提出的Prophet多模态大模型框架,通过在大语言模型上游引入一个可学习的、任务相关的视觉问答小模型,可以更好地激发大模型的潜力。通俗地讲,就是为GTP等大语言模型“装上了眼睛”。2023年6月,其研究成果发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2023),被认为是国内多模态大模型领域最早入局者之一。
当时,在基于知识的视觉问答任务的评测数据集上,邵镇炜提出的Prophet方法,准确率超越了谷歌DeepMind旗下的大模型Flamingo,并且所需的计算资源也大大减少。
邵镇炜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残障者同样可以活得出彩,攀登科研高峰,因此在2023年,他被选为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火炬手。同年底,他负责的 “望问医聊——基于医疗大模型的数字家庭医生”项目,又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金奖。在项目中,他从自身提出的Prophet方法出发,希望能够利用好大模型技术,助力智慧医疗走进千家万户。
对于来自社会的赞誉,邵镇炜郑重地表示:“我不是中国版霍金,我只想努力做好自己。”未来,他希望可以继续留校做科研,但坦言自己与留校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继续努力,才更有能力讲述一个完整的科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