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内,当国家最高荣誉——“人民科学家”称号的绶带轻轻落在赵忠贤院士的肩头,那一刻,不仅是对他个人科研生涯的至高赞誉,更是对他长期以来在超导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精神的深刻肯定。
赵忠贤,这位出生于1941年辽宁新民的科学家,自小便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59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攻低温物理,从此踏上了科学探索的征途。
超导,是个充满挑战与发现的领域。赵忠贤深知,一旦找到在常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技术革新效应。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启了长达50多年的高温超导探索。他带领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级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1986年,瑞士科学家发现了钡-镧-铜-氧系列材料在35K(-238.15摄氏度)时开始出现超导现象,这一发现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赵忠贤团队科研热情的千层浪花,他们着手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工作。
1986年底到1988年,赵忠贤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里,辛勤的工作与执着的探索最终换来了令人期待的成果。他们先是发现钡-镧-铜-氧系列材料中有70K的超导迹象。紧接着,1987年初,他们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超导体。1988年春,他们又率先获得转变温度在120K的铋系和铊系氧化物超导体。就此,以赵忠贤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跻身于世界超导研究的先进行列,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赵忠贤的科研之路并未就此止步。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在镧-氧-铁-砷体系中存在26K的超导现象,赵忠贤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类铁砷化合物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他带领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制备了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成功创造了55K的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的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这一成果再次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赵忠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他还积极推动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他的努力使得高温超导技术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如今,年逾八旬的赵忠贤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经常去实验室了解最新研究进展,给予指导和建议。他说:“虽然超导研究的两次热潮我都赶上了,而且也都做出了成绩,但仔细分析我也错过了好多机会。我希望将自己的这些经验教训分享给年轻科研工作者,让他们能少走些弯路,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