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通过关键概念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平移与旋转”作为图形变换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图形运动规律的基础。当前教学中存在概念讲解抽象、与生活脱节、教学活动碎片化等问题。如何基于学科大概念的视角,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移与旋转”,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学调研发现,当前“平移与旋转”教学中普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往往直接讲解定义,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平移和旋转经常被割裂开来讲授,未能体现图形变换的整体性,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此外,课堂中缺乏充分的操作实践机会,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概念特征。虽然许多教师开始运用信息技术,但往往停留在展示层面,未能有效支持概念的形成与巩固。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对图形变换大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平移与旋转”的内在联系,导致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不足,未能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缺乏系统性思考,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为表面,未能充分发挥其支持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中,应以图形变换这一大概念为统领,帮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特征。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平移是图形沿直线路径的位移,重点关注距离和方向;而旋转是图形绕定点的角度变化,需要关注中心点和角度。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变换都保持了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教学中应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例如,可以用地铁列车运行来展示平移,用旋转木马来呈现旋转,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发现变换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例子,如自动扶梯、风车转动、钟表指针等,帮助他们建立起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变换规律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1)平移探究活动设计
第一环节:使用网格纸描点,探索平移距离和方向。让学生在网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标记特征点,然后按要求将图形平移,观察特征点的变化规律。
第二环节:利用透明片平移图形。在透明片上画图形,通过平移观察图形位置变化,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
第三环节:设计路线图。让学生规划物体从A点到B点的不同平移路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旋转探究活动设计
第一环节:制作简易指针,体验旋转角度。用卡纸制作可转动的指针,通过实物操作感受旋转的过程和特征。
第二环节:使用圆规描绘旋转轨迹。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旋转时的轨迹特点,理解旋转中心的作用。
第三环节:探索旋转规律。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与旋转角度、方向的关系。
(1)动态演示功能应用
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平移和旋转过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可见。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清晰观察到图形在变换过程中的特征变化。
(2)互动练习平台开发
设计数字化练习资源,包括基础训练、综合应用和开放探究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3)虚拟操作环境创设
使用图形编辑软件,让学生在电脑或平板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探索。通过拖拽、旋转等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一节“平移与旋转”课为例,展示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课堂伊始,教师播放了一段游乐园的视频。学生们很快发现了旋转木马的转动和小火车在轨道上的移动。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自然引入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概念探究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地铁运行的轨迹,引导他们发现平移是沿着固定方向的移动。随后,通过网格纸的实践活动,学生亲手完成了图形的平移,加深了对平移特征的理解。在旋转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操作简易指针,直观感受到了旋转必须有固定的中心点,并且要明确旋转的角度。
在实践中发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平移与旋转概念,教师首先需要树立大概念意识,将两种变换放在图形变换的整体框架下进行教学。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帮助他们形成直观认识。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重其对概念形成的支持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展示。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平移与旋转”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活动和技术支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继续优化教学策略、深化教学研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第三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