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人”VS“淡人”,你的职场人设是什么

2025-02-15 00:00:00余冰玥沈杰群
党员文摘 2025年1期
关键词:职场动机社交

“好的”“没问题”“都可以”“你要这么想我也没有办法”……

情绪稳定,平淡如水。无论在工作中受到怎样的风吹雨打,永远松弛,永远波澜不惊。社交媒体上,一群年轻人自称为职场“淡人”,有着“淡淡综合征”。

与之相反,还有一群人则是职场“浓人”,主打一个热情洋溢、敢想敢干、生命力饱满到溢出的风格,不仅自己永远情绪高涨,还带动着“全世界”一起冲。

继“MBTI”人格测试中的“i人”和“e人”讨论之后,“浓人”与“淡人”概念又火了,成为职场人设新名词。

“浓人”似火,“淡人”如水。“浓人”和“淡人”背后,年轻人的职场状态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存在哪些疑惑?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好地与职场共处?

“浓人”特质为职场进阶带来“加成”

31岁的肖若若是一个工作8年的“半熟职场人”。在公司里,从年龄上来看,她属于年轻人阵营,但她已担任部门负责人,独立带领团队承担了许多重要项目。每天早晨都在楼下咖啡店买超浓美式咖啡、风风火火战斗一整日的肖若若,在工作上风格也和这咖啡浓度一样,是个“超浓人”。

肖若若觉得,“浓人”性格给自己的职场经历带来了“加成”和助力。

“当我还是一个毫无资源和话语权的职场‘小白’时,我就已然是不折不扣的‘浓人’风格了。这8年来,我的‘浓度’丝毫未减,也从来没因此被困住、绊倒。”肖若若的“浓人”感表现在每次开项目策划会,当大家对一个不完善但又不敢提出意见的方案沉默、推诿时,肖若若往往是主动“开麦”出击的人。

有一次,公司要求几个部门拿出推广品牌的方案,上司建议制作视频。肖若若和同事们讨论发现,做推广视频预算高、流程繁琐、战线长,可预见效果差,团队成员普遍没有积极性。肖若若主动询问每个人的真实想法后,在次日讨论会上向上司勇敢提出,直接递交新方案——做更新潮年轻的音频产品。

“上司一开始很惊讶,因为在其他部门布置方案时,大家都很老实地答应了。”但结果证明,肖若若部门的新产品大获成功,公司高层领导也很满意。

“根据我的观察和探索,公司很讲究规则和秩序,员工以项目完成度为生存标尺,而不是打无用的、形式主义的‘人情牌’。”肖若若说,“既然以规则为基础,那我们就可以‘浓人’一点,放开去追求效率、追求自我实现的成长刻度,不整‘人淡如菊’那套虚礼。”

肖若若觉得,在事业上,有效率、有人缘的“浓人”,可以拓展工作的“上限”“天花板”,推动团队更往前一步,快速攀升到新的高度。

“淡人”是职场的一层“保护皮肤”

和“浓人”相反,刘怡然在职场中是“天生淡人”。

面对领导安排的任务,刘怡然总是回复“好的”,再默默在截止时间前按时提交;面对同事的阴阳怪气和刁难,她自带“钝感力”,不和对方深交,也不因为他人的一句话就内耗;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不惊慌失措、发泄情绪,而是淡定地找到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遇到需要主动争取的工作任务,刘怡然也不会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而是听从领导安排,“我都行,都可以”。面对竞争时,她也倾向于缩在后面,不当“出头鸟”。“这可能也和我的‘i人’属性有关。”刘怡然自我分析道。

社交媒体上,“淡人”被认为是“最适合打工人的社交人设”,许多人争先认领并许愿成为“淡人”。

然而,“淡淡综合征”的流行,也反映了一部分职场困境。在刘怡然看来,有时候,成为职场“淡人”是由于社交倦怠,疲于维护人际关系,“职场中交浅言深往往会受到伤害”;但与同事的疏离感,有时候也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工作中的“数字化孤独”,缺乏真实稳固的社会关系支撑。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管健提出,现代社会的原子化现象,让一些人在忙碌之中开始建构起分明的边界,讲求“不要麻烦别人”的礼貌,亦最好有“别人也不要麻烦我”的清静。

管健指出,部分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烦琐的重负下趋于“低欲望”,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权力动机、低社交动机。“如古希腊犬儒学派,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要求人克己无求,独善其身。”职场“淡人”并非不思进取,而是找准定位后,用松弛感来化解严肃。

“浓淡”关系着工作期待,但无须“贴标签”

“是‘浓人’还是‘淡人’,和人们对待工作的期待有关系。”在中国政法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于悦看来,许多人会因为某个目标或者对工作的想象,选择一个合适的“职场角色”。

“人们做事背后的力量在于什么?是动机。”于悦指出,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成就动机”,为了拿到真正的成就、获得某种能力或是达到绩效,会有一股力量推着人们往前冲,去实现目标。

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主动掌握整个工作流程,还有一类人像考试一样只做“必考题”。不一样的动机,通向两个方向。如果目标感弱,就会成为职场“淡人”,被动接受安排;如果动机明确,则会成为充满干劲的“浓人”。

职场“浓人”还是“淡人”,没有所谓的好和坏,也不用“贴标签”定义自己;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实现自洽,就是职场人比较舒服的状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职场动机社交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4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32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