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在大巴山南麓余脉中的重庆万州、四川达州,从先秦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代代延续的交流中,重庆市万州区余家镇硝水村,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长岭镇山溪口村、广福镇兰草沟村,在2024年推出了三村共治共用的村规民约。
“协商共治显团结,川渝毗邻世友好;共制条约齐遵守,文明村风共打造……”精炼的212字的村规民约中,对三村的道德规范、公共秩序、村风民俗、人居环境、平安建设等都作出了具体要求。
如今,这份三村共治共用的村规民约,成为川渝“破界共治”的生动实践,凝聚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乡风。
“现在村里违规野外用火、‘无事酒’这些事几乎没有啦!大家想到三村信息共享,很多陋习村民都自觉抵制了。”谈起三村共治共用的村规民约,硝水村村民王勇感慨地说。
村民自觉抵制的背后,源于硝水村村民余明(化名)的一次违规野外用火的教训。2024年8月,心存侥幸的余明不顾森林高火险期野外违规用火的风险,私自在林边焚烧枯枝野草。事发后,余明受到余家镇执法部门的处罚。
“当时是既蚀了财,又丢了脸。”余明表示,根据村规民约,他违规野外用火一事,分别在硝水村、山溪口村、兰草沟村被通报,如今一回想起此事就悔不当初。
余明的悔不当初,也让三地村民有了前车之鉴,大家互促互督“破”陋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以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是常态,进新房酒、办寿酒等隔三差五就有。现在通过村规民约的约束,三地村民逐渐养成自觉抵制‘无事酒’、主动报备简办婚丧事宜。”硝水村党支部书记范顺友说,以往推进移风易俗、遏制滥办宴席等工作时,有村民认为村干部在“没事找事”;现在,通过大力宣传村规民约,大家觉悟高了,认识也不一样,都非常支持移风易俗工作。
众所周知,省际边界地区往往是矛盾的“多发地”,跨省交界的硝水、山溪口、兰草沟三村也不例外。
为了解决边界矛盾纠纷单边调解难以奏效、三方存在信息壁垒的问题,三村在村规民约中定下了“协商共治显团结,川渝毗邻世友好”的基调。“别看就14个字的约定,让我们跨界协商更方便了。”山溪口村党支部书记黄学斌介绍,村规民约实施不久,三村村民就“新修房屋规划用地”“引水灌田”“散养家禽损坏邻里菜园”等一系列容易产生矛盾的事情达成共识,当地也逐渐形成不吵不闹,有事好商量的村民自治默契。
此前,达州市开江县林业局在实施储备林项目时,需拆除山溪口村余文(化名)家附属房屋厨房。当时,考虑到自家房屋地址特殊——一半建在山溪口村,一半建在硝水村,余文要求拆除房屋后必须在相邻房屋修建厨房,不然不愿拆除。
“他这个要求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相邻修建厨房就要占用硝水村的土地,我们山溪口村做不了这个主。”黄学斌说,以往涉及这样的问题,村干部都蹙眉头,但这次有了三村共同制定的村规民约,山溪口村村委会很快与硝水村村委会达成一致意见,有效保障了工程顺利实施。
小小“红黑榜”,道德大看台。
在硝水村、山溪口村、兰草沟村,“红黑榜”上“晒”典型成为三村共治共用村规民约后带来的另一变化。
“为了让村规民约的作用最大化,我们三村共同设立‘红黑榜’,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方式,有效推进文明风气形成。”山溪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晓婷说,前段时间,山溪口村村民张中贤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事迹上了三个村的“红榜”后,村里人都自豪不已。
“现在大家空闲时都会去公示栏瞧瞧,村里哪家上了‘红榜’,大家都高兴;一旦自家村的人上了‘黑榜’,就感觉挺没面子的。”说到此,硝水村专职干部张青容神情窘迫地望着将要公开的“黑榜”名单。
此前,因硝水村村民刘青(化名)患病期间,其兄弟姊妹在具备协助送医能力的情况下却罔顾亲情的行为,在周边造成不良影响,上了“黑榜”。得知此事的村民也为此感叹,纷纷表示要引以为戒。
“硝水村、山溪口村、兰草沟村三村共治之路的探索,使得当地的陈规陋习显著减少,特别是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也为三村今后‘共治理、同发展、共繁荣’奠定了基础。”余家镇党委书记邵飞表示,乡村要美,美在村规;民风要正,正在民约。如今,在村规民约作“标尺”之下,分属川渝两地的三村“规”出了乡风文明好景象,“约”出了乡风文明新风尚,有效开创川渝两地乡村工作新局面。
(摘自七一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