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闷热与潮湿给霉菌带来了滋生环境,室内物品容易发霉。所以在中国很多地方把农历六月初六称为“晒霉日”。古时读书人喜欢在这一天晒书,于是又把六月初六称为“晒书节”。也有另一种版本说七月初七是“晒书节”。
晒书,又称“曝书”,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古代文人对晒书有很多讲究,唐代有个叫陆龟蒙的“癖好藏书”之人,收藏了各类书籍3万多册。陆龟蒙在《袭美以公斋小宴见招因代书寄之》一诗中写道“: 早云才破漏春阳,野客晨兴喜又忙。自与酌量煎药水,别教安置晒书床。”这个“晒书床”的形状史料中并没有详细记载,结合图书晾晒的特性,大致是专门为烘干书籍而定做的一种木制支架或木平台。
晒书护书习俗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图书出版和流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官方和私人藏书也多了起来。在当时就有数千名的收藏家,有些收藏家藏书多达万册。为了防止藏书被虫子和霉菌损坏,藏书人每年都要将书晾晒一次。与前朝学人相比,宋代文人晒书不仅雅致,还诞生了晒书的娱乐圈子,他们把晒书变成了“晒书会”,把图书曝光活动发展成文人定期的聚会活动。
北宋时期,朝廷每年举办一次具有书展性质的文化活动,为朝廷官员浏览国家藏书提供了一个有益的阅览平台。
宋代秘书省收藏的书画一年一次被曝光。由于书画数量较多,一般从三伏天开始晾晒,直到八月份才结束。在晒书过程中,皇帝会召集尚书、侍郎、学士等官员,并在亭子里设宴欣赏书籍。在晒书那天,宋代政府中的高官大都能参加读书会,他们不仅可以参观各种图书,还可以在晒书单上题字,是个非常优雅的活动。古代,朝廷还举行高层出版会议,私人出版的图书有时也有小规模的文人聚会,与现在的图书发行研讨会活动形式差不多。苏轼在湖州为官,在他任期第二年曝光了自己收藏的书画作品,为此还邀来不少朋友观赏。叶梦得是两宋时期著名的图书收藏家,他住在湖州婺城,喜欢边晒书边看书,成了被人津津乐道的轶事。
清代学者朱彝尊,满腹经纶。有一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他袒肚露胸晒着太阳,说是在晒书。正巧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看到了,经过一番交谈,康熙皇帝觉得朱彝尊是个饱学之士,于是就册封他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自《清远日报》朱先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