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研究显示,缓慢步行时,肺通气量要比安静时增加1 倍以上,而快速步行时肺通气量则要比安静时增加4 倍之多。步行是增强心肺功能的理想运动,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五脏、强壮筋骨的作用。
冲刺快走
空腹时体内糖原含量较低,人体调节系统会分配更多的供能物质参与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饭前进行步行锻炼,身体往往要调动更多的脂肪来维持机体运转,因而容易消耗多余的脂肪,减肥效果优于饭后步行。但空腹锻炼不适宜糖尿病患者,否则可能引发低血糖。
若想达到更好的瘦身效果,可以进行冲刺快走,即在热身5 分钟后,尽全力快走10 分钟,而后返程持续快走,但在快回到起点时放慢步伐。整个步行过程可消耗约175 千卡的热量,减脂效果突出。
端臂健走
颈椎病和肩周炎是久坐者的“多发病”,腰酸背痛更是普遍现象,而进行端臂健走有助于缓解这些病痛。
具体方法为:走路时双臂在腰前交叉,然后慢慢上抬至下颌,如同脱套头衫一样,而后伸直双臂,到达顶点位置后缓慢下放,并让肩膀充分放松。整套动作可以拉伸背部,舒展肩颈筋骨及缓解肌肉疲劳,对纠正弯腰驼背也有一定效果。
间歇步行
步行可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外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采用间歇性步行的方式可降低外周血液中衰老信号分子CRAMP 的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释放更多的前列环素,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
有实验显示,每次10分钟,每天进行4 次短距离步行的降压效果可以持续10 至11 个小时,而1次连续40分钟长距离步行的降压效果只能持续7 小时。由此可见,每天选择多次短距离行走更有助于防控高血压。
陡坡行走
常规步行更多为下肢参与的运动,而变换步行环境便可把走路变成全身运动。如在坡路环境行走,上坡行走时重心向前,核心和下肢集中用力,可有效锻炼腿部肌肉力量及紧致臀部肌肉。下坡行走时上身自然后仰,配合摆臂有助强化肩臂和胸部肌肉。
需要注意的是:上坡行走时应以疾走为佳,下坡行走则应注重脚踏实地,各关节应自然施力以保证行走安全。
倒走缓行
研究发现,倒走时脚尖虚着地,不仅有助于强化主导身体承重和平衡能力的股四头肌、踝膝关节周围肌肉及韧带的力量锻炼,还可提升小脑对方向的判断,以及对随意运动的反应速度和调整重心失衡的控制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倒走须确保环境安全或在亲友陪伴下缓步进行,不宜频繁扭头观望,以免重心偏移引起跌倒。
(摘自《长寿养生报》1.20 钱菁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