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西南联大的一两年间,闻一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治学,从早到晚趴在书桌上。郑天挺教授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一时间,这话不胫而走,“何妨一下楼”慢慢成了闻一多的书房名,“何妨一下楼主人”成了闻一多的雅号。闻一多对此也颇领情,每次讲到这事时,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沈从文年轻时曾住在北京酉西会馆,他埋头读书的房屋潮湿狭窄,经常散发出霉味,于是便题其为“窄而霉小斋”。无独有偶,著名通俗小说家张恨水因为经济拮据,便租了农民的三间茅屋用来居住和写作。茅屋顶盖的是稻草,每逢下雨,满屋皆漏,张恨水必须用盆子、水桶接水,因此他幽默地为其取名“待漏斋”。
作家赵丽宏乔迁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但他自得其乐,为其起名“ 四步斋”。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邓伟志先生给自己的书房取名“马虎居”,一是因为他的生肖是马,妻子的生肖是虎;二是因为他崇尚生活上简单一点、马虎一点。
北京大学教授程郁缀公务十分繁忙,他只能利用“三余”时间备课和写点东西。这“三余”是程先生自创的,即夜晚乃一日之余,双休日乃一周之余,寒暑假乃学期之余。由此,他戏称自己的书斋为“三余斋”,并说退休乃人生之余,届时将书房改名为“四余斋”。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将书房命名为“龙虫并雕斋”。他解释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著作,雕虫指一般小文章。龙虫并雕,两样都干。”
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词诠》的编撰者杨树达先生常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 积微居”。
(摘自《知识窗》彭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