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先看眼。眼睛,是心灵之窗,一个人倘若拥有一双灵动的眼睛,便会显得有活气,更有魅力。众多眼型中,桃花眼公认为最漂亮:眼型似若桃花,似醉非醉,似秋似水,勾人心魄。相面先生云:桃花眼者,旺桃花运也。
看文,先看题。对于文章来讲,标题乃文之眼。文眼巧不巧,亮不亮,往往决定文章命运。好标题犹如长了双桃花眼,会令编辑及读者耳目一新,心荡神怡。
给文章相面的人是读者。若想走“桃花眼”,“勾住”读者,还得招读者稀罕。你总不能“老牛不喝水强按头”,硬逼人们读你的作品吧?正所谓一双眼拯救一张脸,一个标题拯救一篇文章。
标题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刘国昌先生,根据多年编辑经验总结,标题的地位及重要性,能占整篇文章权重的40%之多,再有个好的开头,那么文章已经成功60%了。标题本身有个“亮度”问题:即闪亮题、一般题、平淡题。一般题,就是不出彩的合格题;平淡题,就是缺乏味道的题;闪亮题,则是精短,引人注目,吸人眼球的题。
具体什么样的标题算“亮”?概括起来无非为:准确、直接、深刻、简练、生动、别致、响亮、抢眼、上口、优美、大气。
码字几年来,结识了不少刊物的编辑老师,十分重视标题。西南一家报纸副刊编辑在作者群里披露,每天打开邮箱,全国各地投来的稿件有几百封,甚至上千封,众多稿件不可能一一打开阅读,只好“以貌取人”,标题入眼吸引她,瞬间心动的,才有机会下载、阅读、留用、编审、刊发。她直言不讳地说,标题好,即使正文有欠缺之处,也可以帮助修改润色,最后达到发表要求。华东一家省会报纸副刊老编辑,本身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很多文学著作,其选稿原则更加干脆利索,别具一格,标题字数超过12个字的文章,直接毙掉。出师未捷身先死,作者自然会感觉有些心疼和冤枉。编辑以为,标题都鼓捣得如此啰嗦,正文也好不到哪去。
写作者习惯不同,标题制作与正文写作的先后顺序亦有所不同。有先把标题制作完毕,再写正文的,有正文写完再制作标题的,还有写作过程中,忽然想起个好标题的。我比较笨,且固执、教条,一定是四平八稳地先把标题制作好,才静下心来写。即使某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哪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标题倘若没想好,绝不动笔。甚至会苦思冥想好几天也未能“推敲”出个满意标题,那就一直拔不开笔帽。有时散步或正在干家务中,无意插柳柳成荫,脑海里冷不丁跳出个恰如其分的标题,慌忙记录下来,以便备用。
标题,其实也是文章的开头。标题已定,中心思想自然明朗。然后就像茅盾说的那样:围绕题目进行所谓的“拉拉扯扯”。可以由此拉到彼,由近扯到远,又由远扯到更远,只要是和标题多少有点“关系”的,前后左右,正面反面,上下四方,过去现在,都可以“拉扯”。这便是标题与运用素材的“关系学”。
标题制作有诸多方法可采用。取自经典名著及古诗词不失为一种妙招。琼瑶的书名,很多出自千古名句。比如《几度夕阳红》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书名,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帘幽梦》书名,出自《秦观·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民歌、流行歌曲,歌词大都优美。我喜欢听歌,耳熟能详后,写作时自然而然就会想起某句歌词,从而借鉴用之。
平素阅览刊物,遇到精彩标题,我也会刻意研究学习,日积月累。
标题制作是个技术活,是组织、演绎、总结、提炼、概括的过程,恰可体现作者文字的综合素养。遗憾的是我鼓捣得不咋样,欠火候,一直在使劲锤炼,争取有一天能令读者惊艳——你看你看桃花眼!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