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是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梳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学生运动会、各市(县)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市(县)举办的学生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等赛事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组织需进一步规范化、赛事组织需凝聚各方力量、赛事举办需发挥多元功能和赛事举办需注重可持续性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改进思路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5)-03-028-4-XWJ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深受人民的喜爱,并且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提高各族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起到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加快推进建设体育强国、展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和储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秀人才、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娱乐性”竞赛发展到民俗节庆时开展的“表演性”竞赛,再发展到兼具“竞技性”和“表演性”双重特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它们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出现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或是出现在运动会舞台上,这些田间地头的各种娱乐性赛事和精心组织的各级运动会赛事共同构成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赛事体系,并深深地融入广西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成为展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经过长期的开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在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推动了地方文化繁荣昌盛,还在促进全民健身、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壮美广西建设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发展现状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主要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运动会、各市(县)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市(县)举办的学生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以及各地民间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
1.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历史悠久,规模逐年扩大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一般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及相应的承办市等联合举办。自1982年广西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南宁举办起,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运动会由第一届、第二届的完全表演项目发展到以表演项目为主、竞赛项目为辅,再发展到竞赛项目为主、表演项目为辅的组织模式。运动会项目设置由原来的“所有竞赛和表演项目均出自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活动”转变为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一步接轨并为之选拔人才的“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全国比赛项目相结合”的组织模式。运动会代表队由第一届的8个代表团增加到19个代表团,参会人数由第一届的204人逐届增加到第十五届的3096人,普及面大幅增加。
1.2、广西学生运动会是学校参赛的重要载体,但发展还不成熟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生运动会的时间还比较短,迄今仅举办过3届。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学生运动会和大学生运动会合并后召开广西第十一届学生运动会,在这届运动会上第一次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次比赛参赛队伍分布情况为:中学组13支代表队、高职高专组11支代表队、普通本科8支代表队、体育专业组10支代表队。竞赛项目只有板鞋竞速、高杆抛绣球两个项目。2019年广西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延续了第十一届的项目,但参赛队伍有所增加,这次比赛参赛队伍分布情况为:中学组14支代表队、高职高专组16支代表队、普通本科12支代表队、体育专业组10支代表队。广西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因受疫情影响、赛事组织等原因,多次推迟比赛时间,最终于2023年4月在崇左得以举行。此次比赛参赛队伍相应减少,中学组10支代表队、高职高专组13支代表队、普通本科8支代表队、体育专业组9支代表队;但增设了区直中职组,有10支代表队参加。同时本届运动会增设了毽球比赛项目和背篓投绣球项目。
1.3、各市(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如火如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广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普及性,广西各市(县)均组织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或竞赛活动。以南宁市为例,迄今已成功举办12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活动的参与度、普及性、影响力和竞赛成绩在广西均名列前茅。桂林、柳州、崇左、百色、河池等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桂林目前共举办了3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虽然比赛只举办了3届,但将桂林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结合起来年年举办。虽然参与对象只有中小学生,但也有效地填补了桂林市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不足。在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金城江城区校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各高中(大中专)等学校同场竞技,精彩纷呈,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传承作出了贡献。
1.4、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逐步丰富,亮点频出
近年来,广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均举办有不同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自2018年起,每年下半年组织以院系为单位参加的全校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竞赛项目目前有板鞋竞速和投绣球2个大项13个小项。目前已新建陀螺场地,陀螺比赛即将列入竞赛内容。根据学校的规划,下一步将改建场馆,新增毽球场地,未来毽球比赛也将列入竞赛项目。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已走进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课堂。在全国上下大力开展“一校一品”的体育特色学校创建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成为广西多所学校的品牌和亮点。
1.5、“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各具特色,影响深远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苗、瑶、侗、仫佬、毛南以及汉族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2天,自2014年开始实施。为展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采,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搭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交流大舞台,每年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这进一步丰富了“三月三”节庆活动的内容。在“三月三”期间,各地纷纷举行抢花炮、投绣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毽球、陀螺、舞龙舞狮、独竹漂、珍珠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以及竹竿舞、民族健身操等各种表演,同时依托山水、民族等特色资源,分别举办徒步、登山、攀岩、游泳、马拉松、自行车等各种生态体育活动,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合、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为壮美广西建设汇聚了磅礴的力量。
2、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赛事组织不够规范,缺乏专业管理
综合分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学生运动会、各市县和学校组织的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及各地举办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竞赛,普遍存在赛事组织不够规范、不够严谨的问题。从赛事组织管理来说,每次比赛均需设置竞赛组织委员会、仲裁委员会、资格审查组、裁判组等各个组织或机构,并且均有各自的职责且需严格遵照执行,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多次出现“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的“不专业”现象。比如广西第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仲裁委员会收到某代表队的口头申诉(未按照申诉的正确流程进行申诉)后,未能按照基本的体育竞赛规则和尊重裁判的现场判罚,直接作出了重赛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裁判的执法权力和赛事组织者的公信力,造成了“谁申诉谁获利”的现象。从赛事规则来说,虽然每届或每年的比赛均有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但总体上都不够具体和细化。以背篓投绣球项目的接球手“脱肩”动作为例,每届比赛对“脱肩”判罚的标准都不一致,手臂打开的幅度也观点不一,在竞赛通知中主办方也未在竞赛规程中进行详细规定,各代表队只能依照各自教练的理解进行训练,导致在比赛时教练员与裁判之间、教练员与教练员之间产生较大的分歧。从裁判员队伍来说,裁判员的执裁水平也有待提高。就当前来说,不管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是广西学生运动会,裁判队伍都不够稳定,每次比赛大都需临时抽调体育教师作裁判,因为“懂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承担着竞赛训练任务,被抽调的“临时裁判”缺乏对规则、对运动的深度理解,很容易造成错判、漏判甚至不规范的“改判”现象。
总的来说,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组织不够规范,缺乏专业化管理,存在组织方或承办方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赛事的组织、赛程的安排以及裁判水平不达标现象的出现,可能最终导致出现有争议的比赛结果或引起参赛运动队的不满。
2.2、赛事组织相关部门重视度不够,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协调
赛事组织需要汇聚多方力量,比如赛事组织的沟通协调、宣传报道、人员培训、资金支持及后勤保障等都需要提前谋划、提前部署。但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过程中,经常出现宣传部门、体育系统、民族宗教事务部门等沟通协调不到位等情况,比如在广西第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前夕,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投绣球代表队和民族健身操代表队分别接到媒体和管理部门的通知,要进行训练现场的采访和报道,但各个部门给出的时间都不一致,导致媒体到了训练现场时相关职能部门并不知情,这为采访和宣传报道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训练竞赛资金保障严重不足也是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频繁遇到的问题。受经济的影响,各地政府通常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或者资金拨付得不够及时,导致组织、训练和举办的困难。缺乏资金支持会对场地设施、活动规模、宣传推广等造成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影响整个活动的质量和参与度。就广西第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说,2022年已经完成所有比赛项目,但很多地市的交通、住宿、设备、训练经费和奖金等半年之后都还未到位。另外在比赛结束后,相关单位和部门还应及时总结,及时发现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工作计划、宣传报道、人才选拔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据了解,各级部门和赛事承办方在该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虽然开展了总结大会,但总结流于形式,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未能深入探讨、总结问题,对下一届活动的开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3、赛事组织的价值功能未能充分显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提升身心健康等价值功能。少数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可以促进和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比赛、表演和展示等形式,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习俗、传统知识和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还可以为不同文化提供交流平台,通过参与和观摩不同代表队的良好表现,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还可以激发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兴趣,带动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爱好者积极锻炼身体,提升健康水平。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还可以引领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赛事的举办对当地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通过合理组织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可以实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福祉的多重效益。
通过调查、观摩广西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发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赛事活动在文化传承、认同、交流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其参与度、重视度和兴趣培养都面临着困境。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度呈下降趋势,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年轻一代不够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发展的改进思路
3.1、赛事组织需进一步规范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朝着国家认同、平等交流、民族团结、拼搏奋进、全民健康的目标发展。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办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首先赛事组织规范化必不可少,专业化管理水平亟须提高。广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西体育局等相关单位应积极牵头,建立专业化的赛事管理团队,针对赛事的组织者、裁判员和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熟悉赛事规则和操作流程,以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和裁判的公平公正。同时建立健全赛事管理制度,提升赛事规程、报名程序、竞赛监管等要素的科学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赛事的规范性。
3.2、赛事组织需凝聚各方力量
组织一场成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需要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学校、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志愿者、旅游者以及举办地群众的共同参与。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后的获利角度分析,民间组织和举办地群众是赛事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与参与者,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和传承的主要载体。政府、企业、学校、教练员、运动员和旅游者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组织的影响者和推动者。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时应抓住关键点,从多方面着手,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促进和保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比如通过政府和企业赞助商的资金支持,包括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渠道,着力改善赛事的交通住宿、场地设施以及训练竞赛的有序组织等,进一步提升赛事的品质和吸引力。此外,赛事的持续开展、文化的传承发展、运动员的训练备赛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首先各地应该在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设立训练基地,由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资金确保训练队的周期性训练,为备赛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近年来其多次代表桂林市参加比赛,代表队以农村小学全科专业的学生为主体,通过融入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周期性训练备赛,队员在各级别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3、赛事举办需起到多元功能
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具有特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组织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应以赛事资源开发为问题起点,以典型赛事为切入节点,以国内外赛事经验为历史借鉴,从赛事资源开发的动因出发,剖析禀赋指标,探索适宜路径,这样才能真正办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须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提升身心健康等价值功能,这就需要激发年轻一代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兴趣。针对青少年,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可以举办体验活动、组织展示赛事以及开展校园推广活动等,进一步激发广西青少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举办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时,要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发展、传承、尊重,确保在赛事组织和推广过程中杜绝出现损害相关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现象。举办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可以加强各地市、各代表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组织交流访问、联合举办比赛、举办联谊活动等方式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传承。
3.4、赛事举办需注重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围绕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广西体育节,重点打造花炮、珍珠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独竹漂、陀螺、龙舟等民族体育品牌赛事,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众化、社会化、竞技化和市场化发展。赛事的组织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通过调查广西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发现在赛事的组织过程中,基本采用的还是传统方式,缺失“科技感”和“现代化”气息。在新时期,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应融合现代元素和技术,以提升其规范性,增加其吸引力和观赏性。以高杆投绣球为例,命中数和成绩一直以来都是依靠裁判员的“肉眼”操作,如果赛程较长或者受到阳光等因素的干扰,极易出现错判漏判的现象。如果引入现代化技术,在投球限制线和投球圈安装符合比赛要求的摄像设备,必定会提升裁判判断的精准度,同时还能节省人力。另外还需做好宣传工作,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相结合,拓宽宣传渠道,可以利用抖音、微信、快手、小红书、知乎等新兴网络平台,将赛事推广和宣传到更广泛的受众中去,为赛事和群众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机会。
参考文献:
[1]韦晓康,代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符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9).
[2]刘艳,雷军蓉,曲君富,等.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结构动因、禀赋指标与路径探索——以湖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22(41).
[3]张晓东,马雪君,曲淑华.“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