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

2025-02-14 00:00:00冯骥才
新华月报 2025年2期
关键词:分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如今,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而且是全人类共享的节日和文化了。

春节以它博大深厚、魅力独特、无可替代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为世界所热爱、所认知。列入非遗名录后的春节,已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必定受到更广泛更热烈的关切。

外国朋友想了解春节难吗?不难。春节是民俗节日,完全不用听人讲什么是春节,只要能有机会和中国人过几天春节,参与其中,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春节的魅力、炽烈与温馨。还有许许多多五光十色、生动有趣的习俗和讲究,由此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比方说中国人为什么非要在除夕这天赶回家,回到父母身旁,回到家人中间;为什么分外在乎“家”,非要在此时此刻阖家欢聚;为什么饺子是除夕餐桌上的主角;为什么全家要一起守岁;为什么除夕夜晚不熄灯,让灯光照亮屋中每个角落;为什么小孩在除夕不能哭;为什么压岁钱必不可少;为什么过年要穿新衣裳;为什么“福”字在此时分外耀眼夺目;为什么满口吉祥话,为什么到处是谐音的吉祥图案:牡丹象征富贵,瓶子代表平安,公鸡寓意吉祥;为什么所有颜色中,大红色突然成了年的标志色;为什么平常看不到的神仙像,门神、财神、灶王、三星、八仙,这时候全冒出来了;为什么一听见爆竹声,心里就有“年的振奋”……一代代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民俗里知道春节的,因而一进入春节,就掉进了气息浓烈的年文化的“酒缸”里。没有任何节日像春节一样包含中国人那么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爱,因而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外国朋友会从中知道中国人格外重视亲情,分外孝敬父母,了解到中国人生活中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恪守怎样的道德,还有传统中古老、淳朴、美好的价值观。

→ 大红色是春节的标志色,红红火火的灯笼烘托出春节喜庆祥和的气氛。

当然,春节的文化还绝不仅仅是这些——

春节源自农耕生活。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生活依从生产,生产依从大自然的四季。大自然新一轮四季的更替,也是人间新一轮生产、生活的开始。于是,当一年一度冬去春来的节点——“年”到来时,就分外重要了。人们自然要把对新一年生产和生活的极致向往——五谷丰登和金玉满堂,全放在对年的祝愿里,成为过年巨大的精神驱动力。同时,所有人间的美好期许:幸福、平安、健康、团圆、兴旺,也都一拥而来,汇成年的主题。人们表达这种对生活的向往与盛情,落到行动上是各种各样的民俗,大到民间灶火和庙会,小到一枚巴掌大,美丽、鲜亮的窗花。由于中国各地山川不同,地貌多样,民族有别,风物迥异,各地的年俗自具风采。没有一处灶火不具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一枚剪纸不带着自己地域的风情与传说。而春节又是我国时间最长的节日,始于祭灶,止于灯节;中间排满了各种内容的民俗活动。春节的文化多丰富,多灿烂!

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是少数身怀绝技的传承者,而春节的传承人却是全体中华儿女。一代代中国人不仅仅是春节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春节文化的创造者。全民努力过大年,一贯而下四千年,是多大的文化创造力!因此,我们的春节文化才如此深厚、灿烂、魅力无穷。可以说,我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

当春节习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定会给人类文明大大增添奇光异彩和多样性,同时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拓开一条宽展的大道,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好奇春节、关注春节、参与春节。这时候,我们作为春节文化遗产的主人,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件事应进入我们思考的大脑。

(摘自2024年12月8日《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分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14 07:37: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审对旅游地有何影响?
英语文摘(2021年11期)2021-12-31 03:25:32
我家黄花分外香
同贺名录
陈奕迅 梦想天空分外蓝
作者名录
卫拉特研究(2018年0期)2018-07-22 05:47:52
月到中秋分外明
生产商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的研究报告:重新认识知识、学习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