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白”铜镜工艺待解

2025-02-13 00:00:00王纲怀倪葭
中国收藏 2025年2期
关键词:铜器铜镜涂覆

2017年4月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必忠必信”铜镜专题展,其中有一面西汉晚期“描白”工艺的特种工艺镜。从存世器物看,“描绘”工艺大致可分“描黄”“描白”两类。有专家认为,黄色是金质,白色为锡质。“描黄”者如《中国青铜器全集·16(铜镜)》图69;“描白”者即此镜。此类特种工艺另在春秋战国兵器中有见。此镜博局纹为凹面框,钮座均柿蒂纹,乳钉呈下凹状。

上海博物馆谭德睿研究员认为,此镜可能应用了双重涂覆的“液态富锡工艺”,即先在镜背上通体涂覆一层富锡涂料,待固化后再用笔蘸取另一种含锡量更高的液态富锡涂料,于已有涂层上描绘出纤细纹饰,再经加热而成。

自春秋至明代的铜制兵器、铜镜等铜器表面,常见一种色泽亮白的银色,民间称为“水银沁”,以往之谓错银、鎏银、烙银等,这与事实不符,多系猜测。经科学检测,古代铜镜表面呈亮白银色的原因,除少数为镶嵌银丝或复贴银片外,大多数为铜镜表面经富锡处理后而呈现的银白色效果。“富锡”之谓,是因该处表面的含锡量远高于铜器本体,且与铜器本体之间产生了相互扩散的物理化学(非机械附着)作用,形成新的铜锡合金组织——富锡相,银白色与耐磨蚀是其两大特点。

古代有三种此类工艺:粉末富锡、膏剂富锡、液态富锡。近年来,谭德睿已将这三种失传工艺挖掘出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粉末富锡即用已失传的含锡含汞之粉末状磨镜药,在常温下摩擦镜面,即可生成厚度为纳米级的富锡层,光亮可鉴。因为涂覆层太薄,日久即恢复本色而照容不佳,故出现了磨镜的行业,早在《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

膏剂富锡是用含锡量较高的铜锡合金粉末,掺以天然粘接剂等配料制成膏状,涂覆于铜镜表面,固化后加热,富锡膏剂中的锡即向铜器本体扩散,在表面形成富锡组织,其厚度近以毫米级。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表面之菱形纹饰即如此。此外,汉唐铜镜背面具一定面积(非线条)之银白纹饰,也是由此工艺形成。

液态富锡则是用含锡量较高的铜锡合金粉末,掺以天然悬浮剂等材料,配成墨汁状之状态,可用毛笔蘸取后描绘于铜器表面,再经加热,形成微米级的富锡层,自汉代至明代的铜镜等器物上皆有所见。

除了西汉晚期特种工艺“描白”铜镜外,同好挚友曾提供过一张战国时期的狩猎纹“描白”镜照片,言其直径11.8厘米,重90克。此外,《清华铭文镜》图42,直径13.9厘米,重454克,这也是当时采用“液态富锡工艺”的一种经典实例,在镜背的凹面方框与博局纹处,皆呈现出亮白的银色。

甲辰仲秋,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技术遗产》第一辑中,谭德睿发表了《汉唐以来若干金属器物成型与装饰工艺待解之谜概览》,文中图24即为本文讲述的西汉晚期特种工艺“描白”铜镜。他在文中指出:“此镜属西汉时期‘规矩’镜。常见的规矩镜其L、T形浮雕周边有凸起线条构成纹饰,铸造而成。‘描白’镜的L、T形浮雕周边满布银白底色,其上又有突起的云纹等十分纤细流畅的白色线条,极罕见。从表面剥落状态观察,白色似涂绘而非表面合金化形成,应属彩绘工艺,精致华丽……这种历经两千多年仍保持白色的涂层,由含高锡的铜-锡合金形成,其配方和涂绘工艺待解。”

猜你喜欢
铜器铜镜涂覆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低温球形颗粒表面喷雾冷冻涂覆液膜的生长规律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东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4:54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分形粗糙表面涂覆目标太赫兹散射特性
雷达学报(2018年1期)2018-04-04 01:56:50
铜婚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