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为赓续吉林大地中华文脉贡献集安力量

2025-02-08 00:00:00吴红亮
新长征 2025年1期
关键词:集安高句丽文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集安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严标准,全面加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古代高句丽时期的灿烂文化,让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一、守护历史瑰宝,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汉唐时期存续705年的高句丽政权曾在集安定都长达425年之久,留下了神秘的“东方金字塔”长寿王陵、“海东第一碑”好太王碑、“东北亚敦煌”高句丽壁画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1994年,集安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目前东北三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城市。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句丽文明以其独特的都城、墓葬建筑体系所展现出的人类创造力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在千年后再次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其碑刻上的汉字、壁画里的人物服饰等珍贵遗迹,也再次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拥有高句丽时期1万余处古遗址、古墓葬的集安市,将把文物保护紧紧抓在手上,树牢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持之以恒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决摒弃把文化遗产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或者“摇钱树”的错误倾向,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健全完善保护机制,优化提升管理机构效能,促进人防技防精准结合、部门群众共同发力,着力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科学管理体系,有效激发全社会保护文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原则,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系统论证,科学评估,妥善对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相关古遗迹实施预防性保护和日常维护,加快推进霸王朝山城南城墙保护、洞沟古墓群保护等项目建设,不搞过度修缮、不搞过度开发,不拆真古迹、不建假古董,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深度再现高句丽时期的灿烂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为汲取文化自信力量提供实物支撑,进而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传承文化精髓,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集安市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一座以高句丽历史文物陈列为主题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承担着宣传、阐释高句丽文化的重要作用。集安市将始终坚持集“历史性、系统性、多样性、故事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原则,深入挖掘高句丽时期历史资料,理清历史脉络,以科学思维方式和通俗语言将高句丽史实串联起来,生动讲好在中央政权有效治理、中华文明深深滋养下,生活在吉林大地上的古代先民繁衍生息、开疆拓土的故事,以更好发挥其承载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提振精气神的作用。聚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民族特色,塑造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博物馆馆藏金属和陶瓷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等项目,学习借鉴国家博物馆等高层次博物馆先进的运营经验和运营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让博物馆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桥梁、展示璀璨文明的窗口。拓宽宣传渠道,站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阐释,创新话语体系,全媒体矩阵推广,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传播好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让更多的人走进高句丽、了解高句丽、探寻高句丽,深挖文物遗迹背后跨越时空的民族文化积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深切感受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鲜明时代浪潮,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创新活化利用,绽放古都新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加强历史文化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保留文化底色,妥善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更多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对老城区进行更新提升,有序向新城区疏解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关联度不高的城市功能,并在新城区的建设上广泛融入高句丽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彰显高句丽特色文化的街路、公园、小区,让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血脉相通”,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集安的独特标志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加强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坚持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之路,结合集安作为“中国北境公路之王”G331吉林段的起点这一交通区位优势,以“高句丽”这一文化IP为核心,串联起抗美援朝、鸭绿江、人参等地域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新业态、新场景,全面厚植集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质量成色。加强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系统融合。紧跟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大趋势,充分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流量密码”,提炼好文化凸显的精神标识,展示好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回答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之题,并探索运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高精度还原绝美的高句丽壁画等文化艺术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进而揭开高句丽的神秘面纱,将李白笔下的“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的动人画面映入世人眼帘,生动再现高句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在时空转换中感受高句丽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更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经岁月流转,光彩依旧熠熠。高句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发展进程中的靓丽篇章,既是前人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文明史上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厚植历史文化情怀,精心守护好“高句丽”这一吉林的文化瑰宝、中国的文化瑰宝、世界的文化瑰宝,努力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作者:中共集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滕 飞

猜你喜欢
集安高句丽文脉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24
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闭幕
环球时报(2022-11-25)2022-11-25 14:35:31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古今农业(2022年1期)2022-05-05 06:58:30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58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30:06
集安最美 因为有你
参花(上)(2018年6期)2018-06-20 14:49:22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