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日渐受到重视的话题。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的优劣能影响学生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好坏。因此,现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界定宿舍文化的构成,探讨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基于心理健康促进导向的宿舍文化建设策略,旨在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的大学生活环境,依托优良的宿舍文化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当今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日渐显现。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迫切需要应对各种压力,如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就业压力等,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大学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宿舍文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康积极的宿舍文化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增强归属感。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学生身处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群体时,情绪也会随之变化,且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调节方法和调适程度也不同,因此,从微观个体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无法完全符合和精确概括每一个学生。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自我接纳且保持开放的心态、生活的基本态度是乐观的、情绪的主体是积极情绪、对生活充满希望感和意义感、有良好的同理心及共情能力、有良好的安全感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生命的潜能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彰显。”将以上七个方面厘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范围,可以有效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新生入学时对全新环境的适应,到毕业就业时的前路迷茫,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学业、生活、家庭、人际关系、情感获得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自卑情绪、攀比心理、社交障碍,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加以调节,保证自己能够顺利进行正常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然而,有不少学生无法自行调适,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容易染上不良嗜好,有的则影响学业和社交,甚至导致休学或退学。据调查,我国大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因心理问题影响学习,其中有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退学情况。
宿舍文化的组成部分
宿舍文化是宿舍内部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它涵盖了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情感交流等多个方面。学生宿舍内多层次的卫生状况、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都深刻影响其文化氛围的最终形成。由此可见,宿舍文化的形成不止在于宿舍内部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交流、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还在于宿舍卫生状况、环境设施等物质层面,它们同样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宿舍文化可以说是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综合体,它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还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归属感
健康积极的宿舍文化可以在宿舍成员间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在学习生活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学生更容易向宿舍其他成员吐露自己的心声。宿舍成员能充当心灵树洞,大家彼此敞开心扉,互相给予温暖的鼓励,共同面对困难。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归属感大有裨益,学生只有感受到宿舍能作为自己疲乏时的加油站、慰藉心灵的港湾,才更愿意参加宿舍集体活动。这种健康积极的宿舍文化有助于降低个体孤独感,也能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培养社交技能,突破人际障碍
宿舍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交流、沟通、解决矛盾等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学生学会在寝室里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生活,可以提高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难能可贵的美好品质,对于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
促进自我认同,提升心理韧性
同一宿舍的成员在性格和价值观上有着较大差异,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会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认知更新和思维重塑,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更完整的自我认知,对自己有更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这种自我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迎接挑战、面对困难。此外,学生也可以学习宿舍其他成员如何调适不良情绪,学习他人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从而自我反思、汲取经验,增强自身心理韧性。
搭建交流平台,树立优良学风
学生在宿舍内与其他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各种话题,各抒己见,交流心得。这种学习成长的契机,对学生开阔眼界、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宿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时,学生可以查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影音等资料,就心理健康话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了解心理问题的常见类型和处理方法,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创造舒适空间,拥抱健康生活
温馨、舒心的宿舍生活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释放压力的空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这种舒适的环境能减轻学生的疲劳与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宿舍合理的卫生值日和生活作息制度,能约束宿舍成员的行为方式,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督促每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规律的作息、干净卫生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心理健康促进导向的宿舍文化建设策略
加强宿舍物质文化建设
学生宿舍的居住环境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融入宿舍物质文化建设,美化学生居住环境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向好的方向发展。高校可以在宿舍周围区域设置体育活动设施,如羽毛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械等,方便学生就近锻炼身体,促进身体产生更多的内啡肽,有助于排解不良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落实宿舍卫生常规性检查,每周或每月开展宿舍卫生评比,组织学生清扫宿舍楼宇周边卫生等,创造一个干净、怡人的宿舍生活环境,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主能力。此外,还可以在宿舍门厅、楼层等公共区域展示具有正能量、美感的摄影和绘画等艺术作品,营造积极向上的艺术氛围。可以征集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利用宿舍青春驿站等场所举办学生作品展览,让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滋养心灵。
加强宿舍精神文化建设
1.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心理健康促进的目标
高校要在宿舍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心理健康促进的内容,而非将宿舍文化建设与宿舍管理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割裂,二者可以相互交融。对高校学生工作处而言,可以从学校层面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宿舍文化建设方案,明确宿舍文化活动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一致的工作目标。此外,为确保宿舍文化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得到有效落实和持续改善,还可制订专门基于促进心理健康的宿舍文化建设评价考核指标,对宿舍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2.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实际需求
宿舍文化建设要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只有真正为学生着想,尽量满足学生在宿舍生活中的需求,让学生的居住生活更加舒适、安心、便捷,才能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工作处、后勤处、公寓管理中心等与宿舍管理息息相关的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学生意见和建议反馈渠道,可以在宿舍门厅设置意见信箱,或建立网络电子邮箱,多方面了解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并及时予以回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细小诉求,搭建与学生直接沟通对话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层面的关心与关爱。
3.拓展心理健康促进渠道,丰富宿舍育人内容
依托宿舍拓展心理健康促进渠道,充实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可在宿舍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利用宿舍电子宣传屏、宿舍公告栏等线下媒介,以及宿舍管理群等线上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另外,还可利用宿舍自习室、党团工作站等公共空间,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角,提供心理卫生方面的书籍,张贴各类心理咨询和热线的预约方式,供学生在闲暇之余学习了解。在宿舍设立青春驿站、心灵树洞谈话室等可供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开展心理咨询的场所,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进行微讲座、微谈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答疑。在宿舍开设情绪宣泄室,提供多元化的情绪宣泄设施设备,如情绪拳击沙袋、情绪涂鸦画板、声音宣泄室、VR虚拟现实体验、可挤压的水球等情绪宣泄玩具,以帮助学生有效排解不良情绪。
4.创新宿舍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将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纳入宿舍文化活动,促进宿舍文化的内涵发展。高校可以在宿舍党团工作站组织心理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小规模团体活动,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加入宿舍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形式,提升宿舍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以定期开展宿舍文化节、宿舍才艺大比拼、烦恼“粉碎机”、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电影欣赏、宿舍心理情景剧演出、宿舍装饰大赛、宿舍卫生评比、宿舍门贴设计大赛等具有创意、趣味的宿舍心理活动,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还可以借助微信、QQ、抖音等媒介平台开展线上宿舍文化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5.构建宿舍心理支持网络,增强心理互助能力
宿舍是学生心灵寄托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宿舍心理支持网络,能拓宽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高校可以将宿舍晚查寝制度与心理工作相融合,高校一般设有“学生—宿舍长—生活委员—网格员—宿管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六级晚查寝制度,但往往只是检查宿舍卫生、安全及在寝情况,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检查”。因此,高校可以将心理关爱融入查寝体系。在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时,可以自行选择信任的学生干部寻求帮助;高校也可以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培养其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现宿舍成员潜在的异常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查寝时主动关心询问宿舍成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简短交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学生干部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或辅导员研判,是否需要联系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此外,还可以楼层为单位,成立不同宿舍成员间相互扶持、互相帮助的宿舍心理互助小组,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困难和问题等,让学生的情绪有更多的出口;或成立宿舍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开展学习分享交流,就学业情况展开讨论,可以共同探讨遇到的难题,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业压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拓展人际关系,拓宽学生互助渠道。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同样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乎学生自身的个人成长,关乎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而宿舍作为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健康积极的宿舍文化有助于维系学生的情感支持系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增加交流与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高校要重视学生宿舍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挖掘宿舍育人的潜在资源与要素,依托宿舍平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活动,拓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渠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心理互助能力。只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向上、向好发展,高校才能更多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人才之基。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