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政策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成为提升社会文化素质和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现通过分析群众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深入探讨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生活和促进群众间文化交流互动中的影响。旨在通过提出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分层次表演培训以及搭建多元演出平台等策略,为群众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环境背景,群众文化工作正逐渐成为提升社会文化素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文化手段提升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备强大的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可增强其文化表达与互动能力。引导群众参与戏剧创作和表演辅导,有助于提升其文化素养,推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共享。
群众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涵盖了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文化活动的广泛普及以及多元文化表达的推动。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群众文化工作旨在促进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群体的文化素养提升,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的共享和全民参与。首先,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上,通过设立各级公共文化场所,如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的场地和条件,并不断加强其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其次,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开展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形式,包括各种节庆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读书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旨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影响
深化群众文化工作内涵
深化群众文化工作内涵,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核心目标之一。而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的引入,可强化群众文化工作的引领作用,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的表现力,推动群众文化工作服务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有效地深化群众文化工作的内涵。
首先,戏剧艺术表现形式生动直观,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融入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戏剧创作通过故事化表达,可将价值观教育转化为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使文化工作从单纯的活动组织转变为思想引领的载体,增强群众的思想觉悟与文化认同。
其次,戏剧创作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融合语言、肢体、音乐和舞台等多维表达方式,为群众文化工作注入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规划》要求“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与精品化”。而戏剧创作和表演辅导通过戏剧情节的层层展开,使文化活动从单一娱乐功能上升为具有教育、传承和情感共鸣等多维价值的文化载体。
最后,戏剧表演辅导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合作与情感表达的过程。群众在参与创作和表演中学会尊重与协作,可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种文化氛围的塑造,不仅能够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价值,也可有效推动社会风气的积极转变。
夯实群众文化工作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基础是推动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可强化群众参与感、提升活动组织力以及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一方面,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是一项高度互动的文化活动,它需要协调群众广泛参与,从创作到演出都需要多方合作。文化部门在戏剧创作中,能更有效地组织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从而提升文化工作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城乡基层社区,戏剧活动能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群众文化工作提供组织基础。同时,戏剧表演辅导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技能的传递和提升过程,此过程可为文化工作挖掘和培养一批本地文化骨干。《关于新时代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而戏剧表演辅导活动过程中,不仅可提升群众的艺术素养,还能培育一批本地戏剧创作和表演的核心人员,为群众文化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文化工作者通过创作和表演能深入了解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从而在机制建设上更具针对性。戏剧表演活动在此过程中,既是文化工作的内容载体,也是机制优化的重要工具,为建立可持续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
提升群众文化工作效能
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载体,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表达功能,且可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工作效率。
第一,戏剧创作依托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地方文化特色,能将基层零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有机整体,激发群众文化工作的内生动力。通过将本地故事、民俗传统与当代题材融入戏剧创作,原本分散的文化元素通过表演的形式焕发了新的活力。此种资源整合不仅盘活了基层文化力量,还让群众文化工作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使文化服务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提升了文化工作的深层效能。
第二,戏剧表演是文化成果的展示窗口和传播媒介,可增强文化活动的成果转化能力。通过表演辅导,群众从单纯的文化活动参与者转变为文化创作者,能更深刻地融入文化工作的各个环节。此种深度参与,使文化活动从体验和娱乐功能上升为具有创作价值的文化生产过程。而文化成果的转化能力,可极大程度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效能。
第三,强化文化工作的参与意识与归属感。戏剧表演辅导作为一种互动性极强的艺术活动,不仅让群众成为观众,更让其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群众在参与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文化活动的意义,从而增强对文化工作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此种高度的主体性和参与感,有助于形成群众对文化工作的长久支持和内生动力,进而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持续发展。
群众文化工作中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的工作策略
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原创戏剧创作
开展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创作活动可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工作在基层的影响力和广泛性,使其更加多样化和具象化,增强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开展本土文化原创戏剧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度挖掘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俗,将此类元素融入戏剧创作,使群众在创作与表演中体验并传承地方文化。组织群众进行本土文化戏剧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对当地历史、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系统性研究与整理。文化工作人员可带领群众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当地文化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以获取地方传说、民间故事、节庆习俗等文化素材。此类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是原创戏剧的情节构建和角色塑造的内容基础。例如,年画、剪纸、皮影戏、戏曲、民俗节庆,都可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呈现,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戏剧创作阶段,文化工作人员需将群众参与作为原创戏剧创作的核心策略。为激发群众的创作积极性,文化工作人员可定期开展戏剧创作培训班、戏剧工作坊等活动,让当地居民了解戏剧创作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并引导其参与剧本编写和角色设计。在此过程中,需充分调动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感情,使其能够将个人记忆、家族故事或社区历史融入剧本创作。通过此种集体参与的方式,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戏剧创作的艺术价值,同时可将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文化记忆转化为戏剧表演的素材,使原创戏剧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富有生命力。除了在剧本内容中融入本土文化,文化工作人员可引导群众在舞台表现形式上体现地域特色。在服装设计、道具选用、舞台布景等方面,可结合戏曲、民间歌舞、手工艺等地方传统艺术,使戏剧作品的视觉和审美层面具备浓郁的地域风格。通过此种多维度的文化表达,可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长效性与持续性,推动地方文化的长期传承和发展。
开展分层次表演培训,提升群众演艺水平
分层次的表演培训可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群众参与的层次感,使文化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通过为不同能力的参与者提供符合其水平的培训,文化工作人员能够更精准地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推动文化工作逐步深化和广泛推广。基础表演技巧培训是分层次表演培训的起点,针对初学者,培训的重点应放在肢体语言、台词发声、情感表达等戏剧表演的基本要素上。此阶段的培训课程可设置为简单的戏剧游戏、身体训练和发声练习等方式,让参与者掌握表演的基础技能,增强其舞台表现力。通过以上训练,群众可逐步建立对戏剧表演的基本认知,并具备基础的舞台表现能力,该层次培训适用于对戏剧表演缺乏经验的群众,旨在帮助其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升表演的自信心与参与感。角色塑造与表演深化是中级培训的核心内容,在此阶段,培训的目标是帮助参与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色塑造的技巧,深入研究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心理动机与情感表达。培训者可通过组织剧本分析、人物背景挖掘等方式,引导群众深入理解角色,学会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语调和情感表达,塑造具有层次感和真实性的人物形象。该层次的培训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戏剧表演基础,同时能够在情感表达和舞台表现上实现更加细腻和富有深度的表现。高级培训则侧重于舞台管理与综合表演技巧的提升。此层次的培训主要面向已经具备较高表演水平的群众,培训内容应包括舞台调度、灯光与音效配合、舞台设计与管理等综合性的表演艺术知识。参与者要具备表演能力,同时需学会协调舞台各要素,以确保整台戏剧表演的流畅性和艺术性。高级培训可通过让群众参与完整戏剧作品的排练与演出,使其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团队协作和舞台管理的复杂性。
搭建多元演出平台,扩大群众参与机会
多元演出平台的搭建可拓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覆盖广度,提升工作覆盖深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演出场所和渠道,群众文化工作能够广泛地传播和实施,增强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文化认同感。线下演出方面,文化工作人员可与文化中心、社区文化馆、剧院等合作,定期开放这些场馆,专门为群众提供演出机会;也可在公园、广场等户外空间设立“户外戏剧角”或“广场剧场”,鼓励不同群体自发组织草根戏剧演出。文化工作人员需策划“社区戏剧展演”或“市民戏剧节”等活动,让群众在舞台上展示戏剧成果。文化工作人员需负责协调场地的预定,确保灯光、音效、舞美设备的基础配置齐全,并为演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鼓励本地戏剧爱好者和戏剧社团自发组织剧目,增加活动的频率和参与度。同时,文化工作人员可结合专业指导和评审机制,推动此类场所成为群众展示和交流的常规平台。线上演出方面,文化工作人员可在社交媒体平台和视频网站上建立专门的“线上戏剧展示平台或账号”,通过直播的形式策划“线上戏剧展演周”“网络短剧大赛”等活动。初期由文化工作人员发布活动指南并设置参赛规则,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工作人员应负责平台的管理、视频上传和直播安排,并提供基础的培训视频和在线互动服务。群众可按照平台提供的规则提交作品,并通过直播或录播的形式进行展示。随着活动的深入,平台可开放上传功能,允许群众自发上传戏剧作品,进行自由展示和互动,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结合、长期活跃的戏剧展示平台。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需依托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而戏剧辅导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方式,能够在文化传播、艺术实践和社会凝聚力方面提供持续支持。通过明确戏剧创作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价值,提出了推动原创戏剧创作、提升群众演艺水平以及扩大群众参与戏剧表演机会的措施,期待未来的群众文化工作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些策略,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